浅谈雕塑材料语言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nein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雕塑材料,传统的不外乎陶瓷、石材、木材、金属类等,也有近现代出现的“软雕塑”、“观念雕塑”等。艺术是有时代性的,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于世界和艺术认知的不同,也表现在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科技的影响,新的材料相继出现,为雕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多元化的生活元素也加压于人类精神世界使其活跃甚至分离,而分离的精神需要依附新的材料语言完善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多元文化 纯粹物质 雕塑材料
  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使我们对雕塑材料更加关注。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丰富的材料,为艺术家创造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相对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如绘画艺术、装饰艺术、建筑艺术对材料的应用,雕塑艺术的呈现方式依然保待着原有的材料,如融合水、土、火的陶、石、木、金属等,都是取自天地之精华。近几个世纪以来出现的考尔德的“活动雕塑”或“观念雕塑”等,从雕塑材料语言上也为我们推开了另一扇门。其实,丰富多样的雕塑材料古已有之,如汉代的漆工艺卓而不凡,漆雕也应运而生;清代出现的墨雕也别有风味;其他小门类如象牙雕、蜡像等则更赋予雕塑以工艺品的韵味。主流的金、木、土、石作为生命基本的物质构成元素,依然是雕塑家们常用的表现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独立完成某事,因而也难以得到完整的劳动快感。工厂化的生产模式使人类的工作和思考更趋于重复而缺乏创造性,劳动的异化使人在工作中得不到良好的自我实现。马克思还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保有创造性的职业是教师、艺术家、画家、音乐家、诗人等。然而如今甚至教师的职业也更偏向程式化了,艺术家和诗人的角色在思想层面上向哲学靠近,也就承担了更多社会思考的职责。
  材料是雕塑艺术的一方原野。对雕塑艺术而言,关注材料本身的语言,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人类的雕塑从泥土开始起步,史前时期的器盖鸟兽头、人头造型,以及依附于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夹沙泥质红陶、器表浅薄的褐色陶衣等已显示了人类对陶土的性格感受;秦兵马俑采用模塑与手塑相结合的手法,在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雕塑家对“逼真”的尽力追求;从魏晋一直到宋代,土质材料多以泥塑彩绘的形式出现,它同传统人物画一起确立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审美意趣;明清时期民间小型泥塑逐渐流行,多为捏塑人物和小玩具,苏州一带的“塑真”、山东泥人、天津泥人张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失去意象造型直觉把握和整体表现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对土质的感受。直到今天,我们的陶艺创作很大程度上仍然秉承着远古的技艺,烧制、上釉包括彩塑等都还是把土作为一种转换材料。现代陶艺终于开始有了新鲜的尝试,将泥土作为最终材料,加水、流浆、加沙、干裂、褶皱、细腻刻描、重复、挤压,用心与泥土交流,让泥土替我们说话。
  以有色金属作为雕塑材料,当从青铜器始。青铜器作为礼器和工艺物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后来的雕塑翻制、铸铜,也是用金属材质作为表达造型的语言。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金属有了贴近材料本身的认识,金属的工业意味及其单薄的人情味得到体现。1962年,法国雕塑家塞扎尔利用废旧的铁屑和生锈的机器零件,创造出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形象,去刺痛人们自我满足和麻木的心理,用可怕的表面质感为基本表现要素,以腐朽的材料传达更多“腐朽”的信息。1965年,戴维·密斯受毕加索和冈萨雷斯的启发,借用钢构的张力展示运动。其作品“立方体7号”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在雕塑表面,将不锈钢质的材料打磨成不同的肌理,象征精密和非人性的机械化力量,同时又带有强烈的人性色彩,他的整个作品成为了工业化社会的标志。我们的金属雕塑多以焊接为主,用琐碎的金属零件拼合出一个具象的形,这更像是用金属做“雕塑”,对于金属材料语言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相对而言,石材(包括玉雕)和木材(包括竹雕、根雕)保留材料本身的语言是较多的。古往今来,石材和木材雕塑也一直保持其格调,穿越时空,轻吟独唱,尤以汉雕塑的随物赋形最为突出。
  雕塑可用的材质还有很多,比如蜡。蜡像以逼真著称,而蜡本身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的状态,通过各种方式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液化的柔和、封闭,固态的脆弱,破碎的晶莹等。软雕塑中大家熟悉的纸、布、棉等人造纤维也竞相出现,如一些女性艺术家以柔软的材质表达女性内心的情怀、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等。一位美国艺术家做过一个婴儿的雕塑——婴儿躺在玻璃盒子里,从下而上的灯光更使其显出通体白色的纯净,婴儿旁若无人地舞着手脚,而整个雕塑所用的材质是“奶粉”。故事源自这位艺术家自己的孩子患病,只能用这种特质的奶粉喂养,最后仍然没能挽救孩子的生命。很显然艺术家对于某种材质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在2009年5月中旬的中澳当代艺术家联展上,一位中国艺术家用骨头、骨骼、胶水制作的作品给人安静、通透又有些怪诞的感觉,其选择的材料——骨粉,本身就给人以沉重的生命分量。这次展会上的一位澳大利亚艺术家用很多白芯铅笔粘合、造型,和隋建国用木头做的大个头几何造型语言相似,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也别有情趣。谭勋老师有一批作品采用亚克力作为辅助材料,亚克力材料本身的化学味道,透明的色泽与石质、陶质的传统山水、人物都会击打人心中的某根神经。《大明庄计划》系列作品借用建国初期的日常搪瓷用品,通过敲、打、磨等手段给予其山水的意象,材料语言是远多于造型语言的。石膏、树脂都有作为转换材料的特性,作为最终材料的面孔出现,在近年来也是很流行的。新材料的出现促使新的雕塑形式出现,常用材料也会由不同的人塑造出新的形象,物质现实的客体构成了一个指意系统。
  物虽然是供人选择的,但物也可启发人的选择,启发人创造灵感。艺术家应该重视物质存在的媒介特征,重视从中发掘各种内在的表现因素,使其充分地为我所用,为我而存在。多元时代的雕塑和其他艺术一样变得无明显的规范可言。现在的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思想,对于当代人的生活态度、观念都十分关注,将所有的意识形态问题熔铸成感性的生成和交流。他们从生活中历练,将带有个人特征的感受付诸实践而成为雕塑的形式,作为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对价值观更有尊严的表达。多元的创作必然要求多元的语言,丰富的材料也为雕塑家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你想说什么,你就喊出来,不管用什么形式。既然如此,多样的材料语言的表达算是个很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阎城,张维颖.雕塑之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 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作者简介:
  郭兵要,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李 品,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抽象艺术何为?考虑到艺术本身的难以界定性,不妨将此问题转译为:艺术中的抽象何为?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锋,它始终与以客观世界为主导的美学原则反抗着,抵触着,它试图以骄傲的姿态高歌猛进。它消解着自柏拉图以来的“艺术模仿”美学理论,它众叛亲离,试图取消既往的所有造型原则。颠覆了美学权衡标准之后的抽象艺术到底最后追求的是什么呢?抽象艺术对于美学而言就仅仅是纯粹的破坏吗?  关键词:抽象绘画;艺术工艺品
期刊
摘 要:凡·高早期的作品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和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色彩理论的影响,色调深沉,画风朴实。后汲取了印象派和点彩画派的技法,结合了日本版画轮廓清晰、线条简练的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而后,他的画风变得更加疯狂,画面有着炙热的情感甚至是神经质的表现。他的一生用饱满的热情表现他对友情、爱情的向往,用绚烂的色彩描绘他对生命的理解,他的作品就是一座座丰碑,引导我们走进他纯真又热烈的内心世界。  
期刊
摘 要:凡真正的艺术创作都基于信念,最终归于理想。而理想和信念又恰恰是艺术家对人生的审视和体悟,寄情山水成为许多文人墨客感知天地,抒情弄墨的表达方式。倪瓒以其澹泊雅致,萧疏平静的风格存于元四家之列,为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用笔草草,不求形似”及“逸气”说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在元代绘画力求变革的基础上汰尽繁缛,开辟了一条寡淡的“形式”之路,这便是倪瓒穷尽生命体验和艺术追求所铸就的
期刊
摘 要: 枝非枝,非常枝。自然中“枝”的含义不仅指树木之部分,而且“枝”是画家廉学洺主体思维的发散的象征。“好枝,独枝”作为东方语言中的古老代表,是文人精神崇尚自然本真的表现。而今,在当代语汇下,廉学洺将其发展为欲望之枝,折射出消费社会的一角。同时,从其作品出发也探索了现代化的两个方向:回溯与构建。  关键词:东方语言;枝;自觉;回溯;构建  一、廉学洺的绘画语汇  纵观廉学洺的“枝”系列作品的图
期刊
摘 要:《韩熙载夜宴图》为工笔重彩人物画,是五代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传世之作,现存的五个片段是以长卷的形式,通过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活动情节,展现了整个夜宴活动的内容。其构图巧妙,疏密有致;人物造型清雅娟秀,刻画细微;用线缜密,线条圆劲娴熟;设色浓丽沉着,继承了唐代仕女画的传统。作者在人物安排上营造了多种群像组合形态,透出生动和谐的形式美感,同时也显示出画家“传神写意”的高超技艺。  关键词:《韩熙
期刊
摘 要:弗雷德从物性角度对极少主义进行了批评阐释,提出极少主义走向了“实在主义”,通过形状来凸显物性,与现代主义要求击溃或者搁置自身物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是对现代主义的背离。弗雷德指出极少主义物性凸显的实质是追求一种新型的“剧场性”,并把对抗剧场化的任务交给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在场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极少主义;物性;剧场性  “物性”,就是一种图画基底——画布或者画板的实在特征或者实在性。也
期刊
作者简介:  梁亚青,山东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色彩应用与研究。  杨 柳,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应用系统研究。
期刊
作者简介:  宗传玉,讲师、工艺美术师,原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原画师,现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插画、动漫设计。
期刊
作者單位: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设计系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美术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本地区发展的需要,迎合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复合型美术教育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美术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一个热门话题,兄弟院校也都在探索,且取得不少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文章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美术人才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