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对,不在伊甸园里

来源 :小资CHIC!ELEGAN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66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树之名
  树,—种遵循自然的古老生命,紧紧地抓着大地又极力地向上生长,与周边万物紧密关联,或傲然独立或连成部落,始终以一种张扬却坚毅的姿态,无声地见证着世事浮沉,存在于人类的思想和生活之中,尤其独特。
  虔信基督教、又是研究存在主义哲学出身的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的作品,一向充满救赎色彩,去到巅峰之作《生命之树》更是直达宗教哲学的核心。“生命之树”源于见于《圣经》,而马利克要说的这棵树,深藏更多个人思考。
  圣经中的生命之树
  两个多小时的长片里,以圣经创世记、约伯记、启示录三者为骨干,以生命树(希伯来语:
  ,英语:Tree of Life)为坐标系,来探讨人类生死与“缘”的诸种可能——生死并非终点,缘则如树绵延,荫蔽虚无世间。
  生命树是《圣经》中记载的一棵树,在《圣经:创世记》的记载中,和善恶树一起种在伊甸园,其果实能使人得到永不朽坏的生命。《创世记》记载狡猾的古蛇(即魔鬼撒旦)诱骗无知的夏娃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说她将会变得如神能知道善恶,而且“不一定会死”。
  但在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以后,亚当和夏娃便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创世记》第3章记载:“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可见生命树本来是神的最后筹码,是一个“区隔”而非“联系”。只有它从神学概念回归到“树”的本身隐喻当中,才能达成泰伦斯的救赎目的。我们可以看到,泰伦斯用意识流般的诗意叙事,讲述了五十年代一个中产家庭的起落——在一棵渐渐长大的树的光影之下,控制欲强、好斗的父亲,温良、梦幻的母亲,和敏感的三兄弟成长的点滴。
  马利克心中的生命之树
  主角杰克是兄长,是父权的首要承受者,但也是母爱的第一对象。如果在一部典型的美国电影里面,甚至在大卫·林奇的电影里,他如果要“弑父恋母”,那是毫不意外。但泰伦斯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几乎”一一他几乎要把千斤顶拨开砸死父亲,他偷窃邻居的内衣转移了对成年女性的欲望,然后把内衣扔进流水…--这些其实都是每个男孩成长史必经之路。泰伦斯把它拍得若即若离,一方面是镜头语言的朦胧跳跃所致,另—方面在于杰克向父亲承认的:“我更像你,而不像母亲。”
  这个承认几乎改变了他和父亲的关系。本来接近“神”的父亲向他弯身,变成和接近“树”的母亲一样。杰克本人也和树一起成长,但树超然永在,人的成长却必然伴随别离、死亡。邻居玩伴的溺毙不过是开始,三兄弟在墓畔打闹嬉戏,不知道死神始终在窥视。杰克被送去寄宿学校,故事并没有中止一一而是循环回到电影开始时的死亡讯息之谜,原来十九岁在战场死去的是他最爱的二弟。
  “我是阿拉法(第一个字母),我是俄梅戛(最后一个字母),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那些洗净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权柄能到生命树那里,也能从门进城…一”《启示录》第22章里关于“生命树”的断言.应该在此处响起,于是泰伦斯用了非常令人震惊的手段陈述这种死生的衔接和循环:他在死亡消息击溃母亲之后,拍摄了一段长达十几分钟的“创世记”影像。
  这段影像为没有信仰的影迷们诟病,说是美国国家地理大片,说是模仿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著名的开篇未遂。我并不这么认为,这段堪称神来之笔的行云流水般宏观幻象,描画了宇宙大爆炸以来直到恐龙与哺乳生命的出现,说是地球历史的还原,实际上是抒情段落,是诗。
  它让我想起伍尔夫的名作《到灯塔去》,里面也有这么长长一章纯粹描述岁月变迁、世界草木枯荣,而没有一个人,以及人的痕迹出现一一恍然梦觉之时,小说里的许多人物已经逝去。就像《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一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作者林德尔·戈登( Lyndall Gordon)所言:“‘时过境迁’部分以非人化视角观看季节的循环,在令人震惊的随意性括号里抹杀掉了可爱的人物拉姆齐夫人、普鲁和安德鲁,这是造物者自身的角度。”
  电影也在刹那提醒造物者角度的存在,这是一个悲痛欲绝的母亲恍然惊悟的造物者。而窗外,与她、与死亡的消息并存的,是依然舒展、不吝啬其光影的大树丛丛。
  盖亚假说
  “樹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我脑海中油然而忆起这句诗,也应该是导演痛苦的追问。诗句出自宋代词人姜夔的《长亭怨慢·渐吹尽》,是对庾信名篇《枯树赋》里的名句“树尤如此,人何以堪”的一种反写。同时又包含了李商隐“一树碧无情”的意思。
  这里的“无情”,我愿意取佛经里“无情”的意义:没有情识活动的矿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又是道家“相忘于江湖”、道教徒诗人李白“永结无情游”的境界。然后在这无情天地之间,我们是有情众生,从我们对彼此的珍惜中觉悟“缘”的存在,然后再恍然发现草木有情,只不过它们的情更深广辽阔。
  “地球或许生气勃勃,但已不若先祖们眼中的她一一她不是意味深谋远虑、有所企图的女神,而像是一株活力十足的大树。大树静静耸立,一动不动,仅仅随风摇摆,然而它与阳光和泥土的对话却是无止无休。它吸取阳光、水、矿物的养分,滋长茁壮,变换面貌,但一切都是如此低调,令人难以察觉。在我眼中,草坪上那株古老的橡树跟我幼时所见一模一样。”
  这段话不是泰伦斯写的台词,而是詹姆斯·洛夫洛克( James Lovelock)说的。他是英国科学家、环保主义者、未来学家,“盖亚假说”的倡导者一一这个假说认为,地球本身是一个超级有机体,生物圉具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借由控制化学与物理环境,维系生命的延展。
  马利克的生命之树
  电影里,树和人一起长大,而树留下来、人走了一一但人真的走了吗?还是他根本就是这有机体的一部分,因而永存?生命之树也许并不被隔绝在伊甸园之内,而是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身内一一杰克的妈妈,不就是一座宽容、娴静和充满梦幻的生命之树吗?容纳了二弟之死、父亲之怒的杰克,也将成为树。
  其实,当树在电影中部出现时,是作为顽童们攀援的树,是引领杰克偷窥禁果之树,所以也即是智慧树。智慧树与生命树合二为一,才能解决电影一开始暗示的约伯记的问题。上帝对约伯说“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但约伯在意的却是:死亡为什么会临到无辜的人身上?这一点,也只有尝过智慧树之果实的人能够明白一一生命树并非绝对,它的永生里面容纳了死亡,容纳了我们命运里所有必须承受的变故。
  我想起我也写过两首给树的诗,其中一首叫《致白昼的树》,实际上是写给我当时尚未出生的小儿和那个尚未死去的自己一一
  “你们自身怀抱黑暗/不同于我们的黑暗/你细分叶簇与星宿、星宿与海
  黑暗是你们的金刚少年,走遍世间/找到我,微笑着询问我的姓名。
  且欢咱举手——泪珠滚落化作白钻/这无远弗届的静,这深如峻海的清/这哇—声哭泣的全部灿烂/这轻敛我目的瞬间浓酽。”
  一一在这些文字中,我像杰克一样,和即将成为父亲的自己和解了。
  电影的结尾,杰克穿过窄门,这窄门他早逝的二弟早已穿过,他的母亲也已经穿过,他们都在世界的另一侧等待着他,所有离散的都因为爱而重聚,因为生命之树始终照临这有情世界,它就是呼吸着的盖亚大陆本身,从未离开。这是泰伦斯的愿望,是他的坚信。
其他文献
冲浪这项运动总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充满自由不羁精神的冒险运动。  而冲浪本身,既需要有席卷而来的浪潮,也要有迎浪而上的挑战者。  冲浪者所追逐的自由冒险并不是一味地往前猛冲,而是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浪点,  也需要时时根据周边的浪的变化来调整自己,因时、因势而变:  那些踏浪的浪人也兼具了顺势而动的洞见和逆流而上的勇气。  我们曾经托着冲浪板行走在荒滩  北野武在44岁的时候拍摄了  他的第三部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葛饰北斋出生于—户平民人家,少年时代因生活所迫做过书铺和印刷厂的学徒,19岁那年拜入浮世绘师胜川春章的门下,正式接触艺术、学习绘画,后又自成一派。  在他六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创作方向,一直向着成为“真正的画家”的目标前行,直至终年。神奈川冲的巨浪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一生近九十年,共创作了三万五千多幅画作,闻名遐迩,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那幅“巨浪之作”一一《神奈川冲浪里》,每一朵浪花、每一个线
期刊
在美食纪录片《双厨上路澳洲行》中,明星厨师HaydenQuinn和Dan Churchill开始了踏浪寻味的公路旅行。既是美食达人也是冲浪爱好者的他们将冲浪板绑在薄荷色的甲壳虫车顶上,从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鲨鱼湾出发,沿着海岸线顺时针环游,在布鲁姆海钓,在北部凯瑟琳的丛林里品尝野生蜂蜜,再来到世界著名的朗姆酒产地班德堡……他们一路体验着各种冲浪一一长短板、划桨板、风筝冲浪、尾波冲浪,也一路就地取材,在
期刊
重影輕波
期刊
人与树的故事也许有太多近似的地方,一棵树当下的生命以及它的过去和将来,我们在倾听什么,倾听树的声音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声音。  拿到这一期选题的时候,我—直在想该用什么样的角度来阐述,人与树的故事也许有太多近似的地方,一棵树当下的生命以及它的过去和将来,我们在倾听什么,倾听树的声音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声音。  时间飞逝,当我翻看许久以前的照片,有一张照片让我印象深刻,2014年强伟第—次来到上
期刊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向往自由的浪人们就循着冲浪电影《无尽之夏》的风向标指引,前往全世界各处寻找完美的冲浪胜地。直到现在,那些追逐海浪的人的旅程也依然在继续进行着。  葡萄牙·拿撒勒Nazaré  在亚欧大陆最西端的伊比利亚半岛上,葡萄牙直面着浩瀚的大西洋,拥有着绵延不尽的绝佳海岸,这里温暖适宜的气候,对于生活在此的人们来说,冲浪的时光全年无休。  在葡萄牙中部地区300公里的海岸线中,拿撒勒的海滩
期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加州西海岸正在流行一种融合了阳光、沙滩和冲浪的音乐一—冲浪摇滚,以Dick Dale和The Beach Boys为先锋,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冲浪音乐人,备受广大冲浪者和青年听众的热爱。  这个夏天如果你还没有机会去海边冲浪,不妨先来听一听冲浪音乐,在复古又新潮的冲浪音浪里体会冲浪的快乐吧!  The Astronauts《Surfer's Stomp》  这是—首跟着“宇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