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灯烛意象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封建文人心目中。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更是照亮诗人独特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既可洋溢起快乐壮丽的气氛:又可温暖着诗人的心灵,还可构成的优美意境,给予人安全而温馨之感;有时也可以觊觎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生活。灯是光明,是希望,是智慧,更是窥视封建知识分子内心独白和昭示封建社会秩序的一盏明灯。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则暗示着、象征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态。
  关键词:灯烛 意象 审美意蕴 精神家园 诗情
  
  已逝的文学巨匠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灯光”;在风雪之夜,给行人指路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人以生还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都是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赋予这些深刻内涵的当然不是巴金老人,溯源求本应从古典诗词中去寻找它的光亮。
  古时之“灯”,都是用“盏”盛油,投“炷”点火的“油灯”。据说,熄烛时,不可卒然减去。应先启白大众:“诸大德!请敷褥,灯将熄矣。”也就是说,熄灭灯时,不可用嘴吹、不可用扇挥、不可用襟扑,应该从烧焦的灯炷折熄下去,多么诗意呀!可见,在士人心中,时刻燃烧着一盏神圣而庄重的明灯。同样,在士人的笔下,灯烛也一定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更是照亮诗人独特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
  当漫漫长夜降临,一点灯光烛焰温暖着诗人的心灵。可以说,光明是灯烛最为基本,也是首先为诗人所注意的艺术品格。“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灿烂”(韩愈《江汉答孟郊》)、“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卢纶《送乐平苗明府》),不论是幽室中终夜燃烧、光芒灿烂的华烛,还是映照雪浪、明见秋树的船灯,都能穿透黑沉沉的夜色,带给诗人无限的喜悦。
  灯烛是热烈的,灯烛映照之处,洋溢着快乐壮丽的气氛。“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张萧远《观灯》),一片灯火辉映天地,构成壮观的景色,唤起生命的激情。“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赠李翼》)、“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夜烧红烛,欢饮达旦,比白日的宴饮更加快乐。在中国佛教里也奉施“明灯”,隐涵着一层以灯破暗,象征以智能除惑的深义。在中国人的心里,黑暗让人恐惧,往往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有了“续灯,无尽灯、长明灯”。灯火的光辉则是白昼的延续,是对黑暗的否定,应燃智慧灯。《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种“秉烛以游”生活方式,就普遍反映着人性深处对死亡的抗拒、对生命的渴望。
  浓浓夜色衬着一点烛红构成的优美意境是安全而温馨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彻夜不眠,喁喁诉说,不时剪去蜡烛结出的蕊花,这是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杜甫千辛万苦逃出沦陷的长安,与以为自己早已不在人世的妻子相见,灯下相对,恍如梦中,这是多么辛酸而又幸福的时刻!北宋词人晏几道在其名作《鹧鸪天》中化用了杜甫这两句诗,表达与相爱的歌女久别重逢的感受:“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多少次梦中相见,以至于真的相逢,反疑是仍在梦中。这些灯烛是外别重逢的见证,它们的光焰温暖迷离,给人梦境般的感觉。
  数盏华灯觊觎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生活。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写到“仙人烛树蜡烟轻”,在秦王的夜宴上,美酒、歌舞、乐声排山倒海而来,制成仙人形的烛台或画上仙人像的蜡烛发出的烟不堪一夜重负,也蜡尽将歇、轻烟袅袅了。“仙人烛树”是隐喻连仙人都静立慑服于秦王的威势,即秦王雄霸天下,睥睨万世的豪壮,但却荒淫中霸占香醇美女,明月银云。“宫官烧蜡火,飞烬污铅华”(《追赋画江潭苑四首·其三》),写宫中猎骑尚早,天色尚暗,宫官烧起蜡火照明以助其行,而蜡烛扬起灰烬弄污了宫女的铅黛华妆。蜡烛繁复,灯火通明,不意灰烬污妆,喻褒于贬。他又有“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过华清官》),安史之乱中,玄宗弃长安逃入蜀中,华清官自此凋敝。看看银制的烛台上,曾经的灯光掩映的薄纱,却换成了带着受到玷污的黑乎乎的斑痕的旧纱,当年繁华热闹、侈靡之所却化作废弃之地,用“蜡火”之明反衬统治阶级永远难以抹不去的斑痕。
  中国美学在色彩上偏爱红色,追求光的柔婉朦胧。刘禹锡诗中所说“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抛球乐》),就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诗人们往往把灯影摇红的情境与楚楚动人的佳人联系起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李郢《中元夜》),红烛美人相映,迷离婉约,以至于“洞房红烛”成为人们的爱情理想。苏东坡则直接将花比作美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暄暖高烛笼罩着的海棠药就像浓妆艳抹的美人一样娇懒动人,充满着富贵优雅的情致。与此相关,“秉烛赏花”也是最为风雅、最具风韵之事。白居易的《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凋谢的牡丹越发浓艳迷人,美丽而令人伤感。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的名句无疑是受其影响,行将凋残的花朵在生命的最后瞬间,在红烛照映下,呈现出奇异的光华。红烛向外照亮的是枝上残花,向内照见的则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咀嚼与领悟。
  灯是光明,是希望,是智慧,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则暗示着、象征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态。唐代诗人元稹在惊闻挚友自居易贬谪消息后写了《闻乐天左迁江州司马》一诗: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暗风吹雨,携着寒气扑入窗棂,残灯无焰,在室内投下幢幢的黑影。“残灯”在此处代表着诗人绝望的心情。其实诗中的残灯未必都是实有情境,有时只是一种虚写的意象。诗人的情感投射于外物,甚至会使外物固有的性质发生改变。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来温馨宁和的灯烛,经常以“寒灯”意象出现: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愁病相仍,别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这些灯光都透露出诗人寒冷、孤独和悲伤的心情。“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夜雨中的灯光,照着诗人流离辗转的身影,也见证着诗人寻觅漂泊的心灵历程。尤能表现灯烛悲剧意蕴的是“烛泪”,这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蜡泪”一般比喻惜别伤离之泪。蜡烛燃烧時脂泪流溢,这是写实,但诗人赋予它人的感情,使原本无知的蜡烛人格化。流泪的蜡烛后面一定有一位饮泣的诗人,泪眼斑斑,映照出无数中国诗人流泪的心灵。
  烛红悠悠、迷离朦胧,启发我们追溯这一意象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古典艺术的静照之中。
其他文献
一、农村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背景要求    农村小学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条件有限,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等特点,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任务型教学倡导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分析和“需要估计”设計任务课程,“用语言做事”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在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者使用语言并不是为语言本身,而是利用语言的“潜势”,达到独立的交际目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具有较强的运用语言
期刊
散文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本身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以叙事、记人、咏物、抒情为主的一种轻便灵活、篇幅短小的文学体裁。散文就其本质来说是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抒作者的所思所感。这是散文写作的出发点。我在教学、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要写好散文,必须做到——真、情、异、美。    一、散文    散文,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的情感和思想为主的叙事、抒情性的文章。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所
期刊
摘要:中国和外国英语教育的不同理念及其带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不同,从中领略外国新鲜的教学经验,并针对具体情况,发现目前中国英语教育存在问题加以具体分析,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我国特色的职业英语教育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探讨。  关键词:学生本位 激趣法 分层次 人性化    当今,英语职业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探索出一个科学且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是英语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美国
期刊
从专家学者到普通中学教师,从高考阅卷场到中学语文课堂,越来越多的人士在感叹高考考场作文的程式化、空心化、趋同化。  事实正是如此:随着高考关注的高度社会化、招生竞争的日渐白热化、复习备考的极端功利化,考生考场作文正在并将继续丢失个性和灵魂,极富创意和灵性的写作活动也正在并将继续蜕变为对所谓满分、高分作文千篇一律地简单克隆和拷贝,一场社会成本最为高昂的选拔性考试正在并将继续发挥其巨大的模板复制功能为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接受和熟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情境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虚设情境、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情境之间的转换缺乏过渡、忽视情境教育的全程性等。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境教学 问题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确定,物理教学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究的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方式,因此探究能力是学好物理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而中学生探究能力不可以一蹴而成,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过程,本人近几年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以“扶”、“引”、“放”、“竞”为阶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而我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创新能力,现抛砖引玉谈谈我的看法,以期同行批评斧正。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 好奇心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无一不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是源泉,创新是动力,创新是希望。教师不仅应该在教学中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
期刊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下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不少省市中考语文试卷都大幅提高作文分值在试卷中的比例。几年前,上海市闵行区中考内容只考一篇作文,作文已受到整个语文界的特别关注。  确实,作文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恰当地表达情感世界的能力等许多方面显示了它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
期刊
摘要: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颗爱心,更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润滑剂和催生剂;是师生间达到心理相容的接触点,也是教育学生的根本前提。只有付出爱,尊重、宽容学生,多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任小艾老师在报告会上所指出的:“爱孩子是一个老师合格的底线”。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  关键词:教
期刊
摘要:教育要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等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好地适应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字:人才培养 教育 就业    教育要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養模式,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