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心目中的刘备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qlhh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神入,想象,情境,同理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7-0020-03
  
  今年5月19日,广州市中学历史老师《资治通鉴》读书会本学期第二次活动,仍在铁一中学进行。会上我们读了刘备伐吴,为陆逊所败,到白帝托孤的这一段。
  
  夷陵道陆逊破敌
  
  魏文帝黄初三年,即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大军进至夷陵,与吴军相拒。刘备使出诱敌之计,为陆逊识破,按兵不动,吴国诸将见到埋伏的八千汉军,纷纷出谷,方知陆逊思虑细密,众人不及。此时,陆逊上书孙权,告以夷陵必能固守,并且有了破敌之策,因为陆逊担心汉军水陆并进,见到刘备舍水就陆,他已拟定应付的方略,“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请孙权大可放心。陆逊下令进攻,诸将不无疑惑,认为刘备初入境内,不乘其人地生疏,迎头痛击;而是在七八个月之后,汉军已固守要害,怎能取得胜利?陆逊解释,刘备是一个经历许多大阵仗的厉害角色,用兵之初,必然考虑周详,这时不宜撄其锋。时日已久,疲倦了,懈怠了,思虑也就松散了;打败他们,正在此刻。过了一段时间,陆逊觉得时机已到,决定火攻,连破汉军四十余营,刘备大败。
  刘备登上马鞍山,吴军从四面围攻,汉军全面崩溃,战死者达万人。夜幕低垂,刘备经由驿道退至白帝城,驿人焚毁驿站,以阻断吴军。《资治通鉴》记曰:“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汉主大惭恚曰:‘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这段话,我们要仔细“观看”一下。首先,我们能否看到汉军大败的悲惨图像?其次,我们能否进入刘备心中,看看他会想些什么。刘备知道大败,知道将士的“尸骸”塞江而下,心中的哀痛一定到了极点。他会想到什么呢?也许,他会想到当年吕布初见我,对我十分尊敬,你陆逊在哪里?当年我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你陆逊在哪里?当年在赤壁大败曹军,你陆逊在哪里?而如今,我居然被你这个后生小子所败,而且是一场彻底的大败,面对眼前种种凄惨情况,对于英雄豪杰而言,已经不是一世英名付诸东流,而是生命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刘备说了这句极其沉痛的话,表示已到了人生的尽头。
  《资治通鉴》对于这场战役,作了几点“因果”的解释,就是用“初”字带起战前的某些事情,说明何以会有如此的结果。其中一条说到陆逊。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手下诸将,有的是曾跟从孙坚的老将,有的是公室贵戚,各自以为了不起,讨论事情互不相让,吵成一团。陆逊板起脸孔,手按宝剑,说:“刘备是天下知名,曹操都对他十分敬畏的人物,今天他带兵入侵,真是一位很难应付的强敌。各位深受国恩,应该静下心来,贡献各自才智,共同想出办法,克敌制胜,作为报答。我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受命担任统帅,就是因为主上以为我有一点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担当这项责任,所以要诸位听从我。我既然有此职责,就要尽力做好;我下达的军令,你们必须听从,若有违背,军法伺候。”这里陆逊提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应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刘备的共同认识,不是陆逊一个人的意见。
  吕蒙攻入荆州,关羽败死,刘备为此出兵伐吴,赵云诸人力谏,刘备不听。诸葛亮何以不言?史书中只记刘备败后,诸葛亮说:“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一定可以阻止刘备;如果阻止不了,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胡三省在这句话下面,写了一条按语:“观看孔明这句话,知道他是不同意刘备伐吴的,但是他为什么不劝谏呢?因为刘备非常生气,是劝阻不了的,而且大军顺流而下,应该可以得胜。战场情势变化多端,在于能够掌握关键,判断准确,所以说法正若在,不会大败。”我觉得关于刘备何以不听众人的劝谏,执意伐吴,曹魏大臣刘哗的说法最好。刘晔说:“刘备与关羽,名义上是为君臣,情份上如同父子,关羽死,刘备若不出兵报仇,总觉得刘备没做到应该为关羽做的事。”其时,反对伐吴的人很多,都从理性上分析,都很有理据;但刘晔从情感上立论,阐释了看事情的另一面,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面。我想刘备出兵伐吴,诸葛亮不言,理由也应该在此。
  刘备退至白帝城,吴将徐盛等人建议继续进攻,认为可以擒获刘备。孙权问陆逊的意见,陆逊与朱然等人表示,曹丕集合大队人马,表面上说帮我们打刘备,实际上未必安有好心,我们应该立刻回师。胡三省接着写道:“曹操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他们的理由是一样的。各国智谋出众的人,都想得很周全,这是三国所以鼎立的原因。(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欤!)”
  
  白帝城刘备托孤
  
  白帝托孤,与三顾茅庐一样,几乎是无人不知的典故。刘备病重,召诸葛亮与李严至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胡注: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亮涕泣日:“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是《通鉴》的原文。怎么解读呢?北京大学田余庆教授的说明十分精彩:“在蜀国文武臣僚中,论潜在力量,李严一方即刘障旧属居多数,不弱于诸葛亮一方即随刘备入蜀居于少数地位的新人。刘备倾覆刘障,把新旧之间本来的主从关系颠倒过来了。刘备寻思万全之策以巩固新人的统治地位,绝不能让已被颠倒了的主从关系在他自己死后出现再颠倒。这就要尽可能使旧人不生异动之心,万一出现事端也要能立即加以处置。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刘备死前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起用李严,就是适应此种需要……诸葛亮在受遗诏辅政方面,与李严是并受,是同列,因此,李严的地位相当尊显。在保障蜀国政权不出现新旧之间的再颠倒方面,诸葛亮必须拥有特别的权力,使他能够控制李严而不被李严掣肘。所以我认为刘备作此托孤遗言,正是为了在并受遗诏的李严面前巩固诸葛亮的地位,预防旧人另有图谋。如果不测事端突然出现,连伊尹、周公都无济于事的时候,诸葛亮还可以走向前台,以应急需。”我们阅读史书,与学者研究历史,其实并不是同一件事,我们不需要完全接受历史家的解读,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读法,也就是有自己的“选择”,选取自己认为最好解读。
  我请大家想一想白帝城内,刘备身旁,是怎样的景象,体会一下,当时呈现怎样的氛围。我想,那股哀伤的、悲痛的,甚至是凄惨的云雾,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刘备面对眼前这位智谋出众,术德兼修的挚友,所倾诉的最后遗言,必然出自肺腑;而诸葛亮看到这位曾经为之指陈天下大势的英雄人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请求,他的回答,当然也是出自肺腑。在这样的情景下,几乎没有任何“心机”的存在空间。如果,你认为刘备有其心机,他深知儿子刘禅不才,就用这番话套牢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总不会说:“好的,让我辅助看看,真的不行,我就遵命,取而代之。”所以,诸葛亮只有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我觉得,我们读史书不可以如此理解。因为,我们读书,主要是为了 充实自己,让我们的境界有所提升,提升到史书上贤人英雄所呈现的意境,而不是把昔日的英雄拉下,拉到如同今天庸俗人士一般的低下。如果读书,或读史书,得不到有益身心的好处,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它呢?
  刘备又对儿子说了一段话:“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问坐在后方的同学:你们听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吗?同学都说:“听过”。接着问:“你们做到了吗?你们考试时,瞄旁边同学试卷一眼,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只是小恶,做做也没关系,是吗?你们搭地铁、乘公交车,看到年老的长者上车,觉得让个座只是小善,可以不做,所以假装睡觉,是吗?”同学都用摇头表示不同意。再问:“刘备讲出这句话,说明刘备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有学问的人”,我说:“不大对”;“有见解的人”,我说“不大好。你们可以从我们刚刚谈到的地方来想。”立即有同学说:“英雄人物”。我说:“对的,能够讲出这种话的人,必然是英雄人物。我们想想,像这种影响一千多年人们生活态度的话语,是不多的,讲出这种话语的人,必然不凡。”
  
  一位同学的一句话
  
  下课了,一位同学走上前来,问我:“教授,陆逊不同意追击刘备,是不是因为他心中对刘备存有敬意?”我的回答是:“依照《通鉴》和胡三省的说法,陆逊想到国家大敌仍是曹魏,必须保留蜀汉的实力,方能共同应付北方的威胁。你的讲法,我没想过。但是,你的这个讲法很好,很有意思。”我想谈谈这位同学说这句话的意义。
  首先,我们看到《通鉴》中记载陆逊讲到刘备的话语,如“刘备是一个经历许多大阵仗的厉害角色(备是猾虏,更尝多事)”,“刘备是天下知名,曹操都对他十分敬畏的人物(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可知都是合于当时情势、说者身份的话语,但未必就是陆逊心中的刘备形象。我们读到白帝托孤,刘备虽是惨遭折辱的败军之帅,却仍不掩其英雄的本质。这位同学联想到,陆逊对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仍然心存敬意,也就十分惋惜,不忍追击,应属合理推测。
  其次,陆逊是一位心存善念的人吗?我觉得,是的。我可以举两个例子稍作说明。其一,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学识很渊博、反应极敏锐,年幼有神童之誉,长大更是目中无人。《通鉴》记载,陆逊曾对他说:“在我前面的、在我上面的人,我要跟随、要学习,使我能够有所提升;在我下面的、后面的人,我要引导、要提携,使他们也能有所进步。今天,看到你对上面的人不服气,对下面的人瞧不起,这样的作为不符合做人的道理。(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接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我们细细体会陆逊这句意思深长的话,当可想见其人。其二,《三国志·裴注》记载,诸葛亮听说孙权任命诸葛恪管理军粮,知道他一定做不好,于是写了一封信给陆逊,请陆逊向孙权求情,调动诸葛恪的职务,陆逊向孙权说了,孙权也答应了。这是一件有趣的小事,但可以看到陆逊在诸葛亮心中,是一位可以托付事情的人,也一定是一位心存善念的人。
  第三,“神人”(empathy)亦作“同理心”,指设身处地,进入人物(或人们)的心中,宛如窥见其内心的活动。我们读史书,不能只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更应透过字句叙述,进入叙事者与被叙事者的心中,就像胡三省强调的“因事观心”,这是认识过去世界的重要途径,更是读者想象力的具体展现。不过,历史的想象,仍需证据的支持,逻辑的推论,方能得出合乎情理的看法。在历史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神人”?我想,遇到适合的例子,不妨用点时间,多作说明,学生就能学会方法,举一反三。这位广州铁一中学的同学,就是一个例子。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只要我们教学得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然得到开展与提升。
  
  
  [任编辑:吴丹]
其他文献
[摘要]白居易《钱唐湖石记》以纪实性的文字记录了他在穆宗长庆四年杭州刺史任上(穆宗长庆二年至长庆四年)对于西湖的治理,这在工程史料极度缺乏的唐代显得弥足珍贵。本文通过《记》文与唐代令式的比较,对唐代用水原则、管理体系等有所揭示,进而延伸至宋以降,以期揭示水资源管控中的制度延续与变化。  [关键词]《钱唐湖石记》,水利,令式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
[关键词]史料,教学,知识构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9-0063-04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学科要求和特征,这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同。史料是这种教学方式最基础的支撑,如何对史料进行有效的取舍,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如何对史料进行教学应用,这是本文重点要阐述的问题,笔者在这里抛砖引
[摘要]晚清民国西学东渐,但熟悉新式教育的教师匮乏,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基督教学校亦是如此,师范教育尤为必要。以协调全国基督教教育为已务的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对于师范教育不遗余力,利用自身覆盖全国的地方教育会网络,将自晚清以来逐步清晰的师范教育理念变成现实,通过全国及地方不同层面的“三年”“五年”及“区域性”教师培训计划,期待为基督教教育培养师资。然在内有协调机制的乏力与外在民族主义的双重压力下,教育会
摘 要 在清代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因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保证耕牛数量维持在健康的水平线上,具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政治意义。于是民间的屠牛食牛生活习俗被来自官方的立场与声音漠视,致使今人往往存有“古人吃不吃牛”的争论。事实上,屠牛食牛生活习俗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清代同样如此。自清末以至民国,由于制度控制力的松弛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屠牛食牛生活习俗得以显现,印证着生活与制度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关键
百年来,袁世凯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民元“北京兵变”的主谋,然而却没有一条可信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被研究者广泛征引的刘成禺《民元北京兵变内幕》其实是一条假材料。而透过其他许多可靠材料,可以看出,南方在永久首都和临时政府地点问题上做出了重大妥协,因此袁为“争都”而策划兵变没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亦可看出,袁对南下就职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起初因有后顾之忧不愿立刻南下,而后随着局势变化,逐步变为积极行动
高考命题思路围绕学科主干知识,鲜明地突出能力与素养立意。研究高考试题,切实改进教学,进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渐成为共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如何提升能力?从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5题答题情况来看,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细化。   试题如下: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
[关键词]补贴,价格,常平仓,保险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25-04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美国建立之初,是“以农立国”起家,而且一直是农产品出口大国,
[关键词]思想,专业素质,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30-05    新课程启动后,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高一新课程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武汉市第12中学的刘芃老师主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笔者和当时在美国的汪学毅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寻找材料、设计问题,试图以“材料·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
甲午战争前,日本报纸开始对中国海军进行报道。观其报道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海军主要是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对朝鲜出兵的军事动向,如6月13日《支那的北洋舰队》,6月14日《清兵和北洋舰队》,6月20日《支那军舰的停泊地》《支那军舰果真会来吗》,6月21日《清舰五艘》,6月27日《清舰的指挥官》,6月28日《福建舰队北行》,6月30日《支那舰的煤炭缺乏》《广东舰队的北行》《仁川港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持續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更多惠企利民。  会议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升网络和服务质量。  一是大力推进5G和千兆光网建设应用。开展千兆光网升级和入户改造,推动城市基本具备固定和移动“千兆到户”能力,今年实现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超过2亿户。推动宽带网络实现行政村普遍覆盖,并向生产作业区、交通要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延伸。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