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实验2~4在介绍铝在氧气中燃烧时,采取了如下方法:
  把2cm×5cm的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细沙),观察现象。
  
  一、该实验存在的缺点
  
  1.铝箔不够薄
  由于市售的铝箔都不够薄,所以当把铝箔伸入集气瓶中时,燃着的火柴很难把铝箔引燃。因此,往往很难看到铝箔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的现象,更难看到此反应的生成物白色粉末氧化铝。
  
  2.氧气不够纯
  由于氧气是提前在实验室制备好的,而该实验又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实验,氧气多少都会有些散失,所以也会导致实验的成功率低,更不利于多个平行班的教学使用。
  
  二、改进的实验
  
  为了解决本实验的上述缺点,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1.铝箔的制作
  把烟盒内层的铝箔纸撕下泡在水中,过一会取出,把铝箔从纸表面剥开,晾干备用。
  
  2.氧气的准备
  课前实验老师去附近医院购买几袋充满氧气的氧气袋,在实验前直接挤入集气瓶中。
  
  3.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在用铝箔裹火柴时,一定要松松地把铝箔裹在一起,以尽可能增大铝箔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本实验的优点
  
  由于改进后的实验中使用的铝箔非常薄,氧气随用随挤,所以实验时成功率极高,不但可以看到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成的白色粉末氧化铝。由于氧气随用随挤,不会散失,特别有利于多个平行班的教学。
  
  四、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二化学(必修+选修)第四章第一章《镁和铝》在介绍铝的燃烧时,实验方法也欠妥当,不易成功,建议也可用上述方法。
  最后,感谢郑州市第八中学梁艳红老师对本实验方法的指导。
  (责任编辑付一静)
其他文献
<正> 通过在3个林场进行油锯间伐作业的实验,着重对其作业生产率及树木搭挂问题做了研究,结论如下: 1、锯切上下楂的时间与树木材积成正比,但伐木、造材作业的锯木功率不因材
<正> 本文是针对伐木过程中风载荷与树木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作用在机械工作装置上风载荷计算所进行的试验与理论研究的结果。该试验是在乌克兰西部平原林区的松林中测得的
为远离城市的喧嚣,摆脱升学压力,让孩子自由成长,怀抱追求个性自由的教育理念,武汉7个家庭咬牙喊出“宁让孩子做自己的试验品,也不做学校的牺牲品”的口号,在深山脚下办起了“桃花源”式家庭教育。近日来,这一新闻在街头巷尾议论得沸沸扬扬。  作为一名老教师,笔者认为这种逃避式的举动,并非高明之策,有拿孩子宝贵的命运做赌注之嫌。  一、这种“桃花源”式的家庭教育不合法  在中国,“在家上学”并未获得法律认可
高三生物科的复习经过两次模拟考试阶段,便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的复习策略和战术调整是关键的,既不能重复基础知识的复习,也不能过于综合而脱离基础知识。可以说,这也是高
<正> 3 轮胎反弹系数和惯性矩的测定 3.1 轮胎反弹系数的测定假定自任意高度h使轮胎落下时的冲击速度为V_(si)反弹速度为V_(hi)的话,那么反弹系数k以及回跳高度h_i为:
化学教学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把教材作为凭借,把自己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使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    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究性的素材非常多,
作者从2003年下学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本教材是一本好教材,但还存在一
<正> 拼花地板面的图案是决定地板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将直接影响住宅的美观程度。利用单个板条拼成的拼花地板块能铺镶出各种图案的地板。但为了铺镶出较复杂的图案,则需
非农就业及其收入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经济中日益显著,而小规模林副产业正是其主体。本文概述了发展中国家小规模林副产业的规模、特征和经济贡献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