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元素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的一天,英国首都伦敦的一家医院里出现了一位奇怪的病人。他浑身无力,肌肉痉挛,还时常头疼难忍,头发也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看上去痛苦极了。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夫们认为他应该是得了白血病,或者癌症。于是就从他身上采了一些血液和组织的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可化验的结果却跟这些病全都不挨边。而他们针对这些症状给病人做的治疗,也没有任何效果。病人以惊人的速度衰弱下去,很快就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医生们都很困惑。有人认为,他们可能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疾病。但就在这时,病人却提出了要求:“你们救不了我了。请帮我通知你们英国的军情六处,另外我还要找BBC电视台的记者,我被人下毒了!”
  医生们全都吓了一跳。但几天后,这个奇怪病人的身份就被公布了。原来他是俄罗斯的一名前特工,名叫利特维年科。苏联时期,他曾经在著名的特工组织“克格勃”效力,还是一名中校。在苏联解体后,克格勃也解散了,不少特工人员转而加入了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继续干老本行。利特维年科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开始,他干得还不错,参加了几次重要行动,屡次立功受奖。但在1998年,他卷入了一起有关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政治案件中,最后被安全局开除了。2000年,他带着家人逃到英国,申请了政治避难。
  按理说,一般出逃国外的特工都很低调,甚至隐姓埋名。生怕自己知道的秘密太多,被人追杀灭口。但利特维年科却恰好相反。他认为自己受了冤屈,对俄罗斯政府一肚子怨气,于是不但不隐藏身份,反而公开接受采访,还声称要向英国当局透露自己掌握的“内幕情报”。这当然让俄罗斯方面非常恼火,把他列入了危险人物的名单。
  2006年11月初,利特维年科接到他过去认识的一个意大利人的电话。这个人声称自己知道一位俄罗斯记者被暗杀的内幕,可以通过他透露给媒体。于是两人在一家日本餐馆会面,还一起吃了饭。第二天,利特维年科就感到身体不适,急忙来到医院治疗。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特工,他心里有数,自己十有八九是“中招”了。
  果然,医生们的全部治疗手段都宣告无效。在痛苦地坚持了三个星期之后,利特维年科的生命终于结束了。不久后,医生们终于从他的尿液里检验出了一种独特的成分——一种叫钋-210的物质。它无色无味,非常容易溶于水,拥有极其可怕的剧毒,而且放射性极强,约0.2克便可以置人死地。最恐怖的是,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中毒者并不会当场毙命。如果服用剂量小的话,甚至不会有什么不适感。但想要进行诊断和救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对常规的放射线检测完全没有反应,所以极难被发现。
  这期间,英国的情报部门和警察当然也没闲着。他们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展开了调查。最后终于找出了这起投毒案的嫌疑人:俄罗斯安全局的特工卢戈沃伊。种种证据表明,他利用这种罕见的毒药,精心设下圈套,干掉了过去的同事。甚至有报道怀疑,这是由他们二位的另外一位同行——总统普京亲自下令执行的。显然,作为一位前克格勃特工,普京可不能容忍自己的眼皮底下出现这么一个“叛徒”。
  不用说,俄罗斯政府对此矢口否认。他们声称这只是一起普通刑事案,更不可能跟普京扯上关系。而这时卢戈沃伊已经回到了俄罗斯。英国警方要求将他逮捕并引渡到英国审判,也被俄罗斯一口回绝。
  看来,到底利特维年科案件的真相如何,恐怕要成为一个历史之谜了。但对科学家们来说,他们对这场投毒案的主角——钋-210更感兴趣。作为一种奇特的“夺命元素”,它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众所周知,钋是被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的。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然而这种危险的元素很快就带来了死亡。它的第一个受害者,竟然就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
  伊伦和父母一样,也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她曾经在1935年与丈夫一起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幸的是,1946年,她的实验室里发生了一起事故。一个装有钋的罐子破裂了。在处理现场时,伊伦不小心接触到了钋。从此,她的健康开始恶化。经过长达10年的治疗,仍然不治去世。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注意到钋的毒性。经过分析,人们发现钋有几十种同位素。伊伦接触到的那种属于比较温和的,所以可以坚持10年时间。而毒性最强的就是钋-210。作为一种放射性元素,钋在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α粒子。如果人吞入、吸入或被注射了含钋的物质,α粒子就会开始大量杀伤人体的细胞,或将它们变成肿瘤。受害者会出现骨髓抑制、白血球骤降、头发大量脱落、消化道粘膜受损等症状。而且,钋还会在人死后短时间内就自动分解,消失得无影无踪。简直就是一个无敌的“隐形杀手”!
  也正因为如此,钋-210渐渐成为特工和间谍组织的“秘密武器”。用它执行暗杀任务,效率高,还不会留下痕迹。像电影中那些吃了之后让人七窍流血、满地打滚的毒药,相比之下,实在是弱爆了!有追求、有品位的特工才不会把现场搞得那么难看呢!
  不过,钋-210也有个缺点,那就是——太贵了!本身钋这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的数量极其稀少,只在铀矿中含有微量,而且提炼起来非常困难——大家还记得居里夫人是怎么从成吨的铀矿石中,经过几年的时间才提炼出几克钋的吧?所以这个东西不是谁都能拿到的,更不是谁都买得起的。只有一些极端重要的“大人物”才会成为钋的目标。
  迄今为止,被钋-210夺命的另一位著名人物,可能就要算原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了。这位带领巴勒斯坦人民长期与以色列对抗的领袖人物,一生中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和无数次暗杀,都安然无恙。不料在2004年10月,他突然病倒了。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只能将他送往法国和瑞士治疗。然而国外的医生也无法医治这种“罕见的血液疾病”。几周后,阿拉法特在欧洲死于大量脑出血,而这正是钋-210中毒的最终症状。
  2012 年7月,瑞士的一家研究机构在阿拉法特的遗物中发现了钋的痕迹。消息传出后,阿拉法特的家人顶住了传统习俗的压力,将已经安葬的阿拉法特尸体挖出,送去进行尸检。结果人们发现,在尸体样本中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在阿拉法特的衣服及牙刷上也发现了同样的残留物。
  那么,这是谁干的呢?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了以色列的情报组织——著名的摩萨德。而以色列当然坚决不承认。于是这一案件也就成为历史悬案。不过,很多研究者证实,在苏联解体后,一些克格勃人员纷纷投靠了其他国家的特工组织。其中不少人也选择移居到以色列。很难说他们有没有在摩萨德找到新工作,并且把使用“夺命元素”钋的经验也带到了以色列。
  这么看来,利特维年科作为一个本来没有什么名气的前特工,能够成为钋-210的刀下鬼,也算是够“荣幸”的了。而且根据他的症状,医生判断毒死他的钋-210分量可不小,经估算可能价值上千万美元!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一起暗杀事件。
  所以,虽然俄罗斯人口口声声说这是普通的刑事案件,可是哪个有钱没处花的土豪会烧这么多钱来除掉一个人呢?这得是什么仇什么怨啊!从这一点来看,某个“前克格勃同事”的嫌疑就更大了……
其他文献
猴年对于我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十二生肖中,只有猴和我们同为灵长类。不过有一些动植物虽然和猴子八竿子打不着,却被莫名其妙地起了“猴”的名字。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冒“猴”顶替的萌物吧!  蜡白猴其实是一种——树蛙!“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跶。”这句谚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心中典型的两栖类动物——青蛙的形象。但蜡白猴蛙却很有个性。比起普通的青蛙来,它们的行动方式更像猴子。它们不喜欢跳跃,而更擅长用四
目的: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中E-cadherin胞外域发生高度异常N-糖基化,抑制肿瘤细胞之间形成成熟的黏附连接,使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增强。本课题通过基因转染提高肿瘤细胞连
春天到了,你“中招”了吗?哼哼,我知道,有些同学是很盼望自己能感冒发烧的,因为可以不上学!不过,你们别高兴得太早,因为感冒病毒可不是好心好意来帮你找请假理由的,它们很危险!得了病,一定要积极治疗,争取早点康复!
还记得年初的那场“世纪寒潮”吗?江南地区水管纷纷爆裂,广州居民多年来头次见雪,华北以南人民开始抢购羽绒服……都是货真价实的“冷笑话”啊!  作为对此笑而不语的东北人民,下面我们来讲一个大型冷故事——地球46亿年历史中的最大极寒。跟这次事件相比,哪怕是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冰河时代”,也不过是一阵波澜不惊的“微风”而已。  这次自地球形成以来的最大“寒潮”,发生于新元古代,被称为“雪球事件”——字面意思
本文提出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识别层状地层中地下洞室围岩物性参数的一种方法,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该方法可以给出精度较高的围岩物性参数和初始地
小时候每次去逛公园,都会看到里面有卖那些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风筝。很多孩子让爸爸妈妈给买上一个,把小线轱辘拿在手里,就可以开始放了。看到风筝摇摇晃晃、慢慢地飞上湛蓝的天空,越飞越高,心情真好呀!  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种专业的放风筝运动!但这些风筝跟我们小时候放的那些不一样,它们一般是双线的,也有四条线的。风筝的形状也没有那么多姿多彩,而是以三角形、滑翔伞形、眼镜形为主。放它们的人,也
本文叙述激光陀螺的基本原理、解决锁入效应的方法、及其在天文望远镜角度传感器中的应用和优点,是高精度角度传感器新的尝试。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
本文以定性和定量微分对策理论为依据,研究了大型船舶之间的碰撞避免问题。通过采用“有限时间局部捕捉区”的概念和“集合覆盖法”,发现了一种新性质的曲线——半开关曲线,
骨组织工程中运用各种生物因子及支架研究骨代谢过程中的骨形成及骨吸收成为当下科学研究及临床关注的重点。鉴于现有临床药物在骨改建过程中促骨形成时的副作用,植物源性促
美国人通常称这个国家最大的海湾为“水源之母”,而称这里最大的河流为“水源之父”。尽管这条河流被称为“父亲”,但它并不是一位“先生”,而是一位“女神”--因为在英语里,M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