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钢边框带肋格复合围护墙板及制作方法

来源 :施工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了一种用于装配式轻钢框架-组合墙结构的角钢边框带肋格复合围护墙板,角钢起约束作用且便于打孔与轻钢框架装配,混凝土墙板由钢丝网混凝土薄板面层和正交配筋混凝土肋格构成,肋格间可填充粉煤灰砌块、聚苯颗粒轻质混凝土等,混凝土薄板外可复合石墨聚苯板、尾矿微晶发泡板等。该墙板具有轻质、保温、隔声、耐火等优点。该墙板的混凝土采用再生混凝土,有利于建筑垃圾资源化。介绍了该墙板的设计细节、制作方法及装配工艺。
其他文献
以凤雏大桥为工程背景,分析索塔钢混结合段施工特点及难点。详细阐述索塔钢混结合段关键施工技术,包括整节段和单个立柱两种形式首节段钢塔柱定位技术、塔梁不同强度等级同步浇筑施工技术、UHPC混凝土施工技术、承压板下压浆密实控制技术。钢混结合段施工的顺利完成,验证了整个钢混结合段施工工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某传统木结构为工程背景,分析施工难点,将BIM技术应用于项目施工。详细介绍操作流程,实现了计算机模型会榫、确定榫卯优化方案、制定木结构拼装方案、解决图纸中可能存在的比例失调和构件安装矛盾等问题,同时能实现木结构算量、配料、下料、开卯画线参数化,节约成本及人力,避免返工。
在工程建设中,密肋楼盖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工艺,普遍应用于大空间、大跨度的建筑中。该工艺适用范围较广,性能好并且经济。结合深圳市某学校项目实例,探究了密肋楼盖用于篮球场结构楼板的配筋设置、施工工艺以及操作要点,并介绍了密肋楼盖板的具体质量控制措施。
以AH70作为基质沥青,选取Hon7686作为温拌改性剂,制备AC-13温拌改性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通过室内沥青发泡试验、劈裂强度试验、动态模量试验和间接拉伸试验分析掺加30%铣刨料的温拌改性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和力学性能,并推导应力疲劳寿命方程和动态模量主曲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Hon7686温拌改性沥青发泡温度为160℃、发泡用水量为2.5%;随着Hon7686温拌改性剂掺量增加,改性泡沫沥青针入度变小,软化点明显提升,延度明显下降,60℃黏度明显增大,150℃高温黏度略有增加;温拌改性泡沫沥青
对建筑施工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排放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工程消耗量定额和施工机械碳排放因子的CO2排放量计算方法,并以商业建筑和学校建筑2个案例为对象对施工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栋建筑施工过程的单位面积CO2排放量分别为11.5kgCO2/m2和11.6kgCO2/m2。计算了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
常规压实度检测耗时长且采用有限点式抽样,无法对施工场地进行较全面质量评价,可能会导致部分薄弱区域未及时发现而产生施工质量问题。为实现机场路基压实质量快速无损检测,以某机场飞行区扩建项目路基施工试验段为例,构建了压实度与地质雷达相对介电常数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不同碾压遍数及不同位置相对介电常数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段相对介电常数与压实度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可利用地质雷达对压实质量进行有效检测;随着碾压遍数增加,级配碎石相对介电常数随之增大;该试验段碾压完成后压实质量基本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但不同位置仍存在一定
针对大面积、大长度基坑中所常用的传统内支撑技术存在耗材多、造价高、工期长、施工不便、支撑拆除困难且难以实现地下结构工业化建造的缺点和局限,研发了一系列倾斜桩组合支护结构,条件适当时可在变形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基坑的无内支撑支护,从而形成绿色低碳的新型基坑支护技术。简要阐述倾斜桩无支撑支护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介绍倾斜支护桩施工设备与施工工艺,最后通过典型工程案例阐明倾斜桩的技术优势。工厂实践表明,相比于传统支护方法,倾斜桩支护结构可高效、经济地控制基坑稳定与变形,显著缩短施工周期的同时可为大面积、大长度基坑的施
开展大量黄土室内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和现场大型浸水试验,并结合勘察和施工资料,对河南黄土的分布特征、分区界限、湿陷性及其自重湿陷变形特性,场地湿陷敏感性等工程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速铁路建设中湿陷性黄土勘察、地基处理、黄土隧道进出口施工技术、桥梁中性点位置确定等技术难题的处理对策和建议。
以燃气置换工程为例,分析河道内架空大口径燃气管道施工关键技术。管道钢结构支架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应用拉森钢板桩进行软弱土层深基坑支护,利用粗细碎石滤水层、排水沟、集水井和专用排水设备实现了河道内深基坑快速排水。采用BIM软件建立全程管线模型,实现管道、补偿器、阀门精确排管。应用工具对口器和特制千斤顶进行管道对口及整圆,保证了管道精准对接,解决了大口径管道高空吊装作业难题。
BIM技术对于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建筑行业设计、施工、运维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推广前景。基于BIM技术的住宅造楼机研发贯穿于整个研发设计过程,包括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设计、数控加工、装配式施工、数据孪生式健康监测,将复杂的空间设计及方案实施进行有效简化,提升了整个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