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本的艺术宽度及诸多可能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风声霞影》谈起


  2013年中秋前后,收到柳小霞的散文随笔集《风声霞影》,顿时为一位极富实力和潜力的文学新秀的出场感到说不出的兴奋。《风声霞影》全书十六万字,分五卷将发表在各地报刊上的散文随笔“捆扎”在一起。之所以用“捆扎”,是因为我觉得,几乎所有的散文随笔集都可用“捆扎”二字。写作时间有前有后,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各个不同,使得每一篇文章都如旷野上的花朵,各有各的颜色和姿态。面对缤纷多彩的鲜花,“捆扎”得好就是插画工艺,“捆扎”得不好就是一堆乱草。柳小霞不愧是编辑出身,深谙此道,在“捆扎”时以少取胜,十篇左右为一卷,不贪多求全,使每一卷的重点和亮点都能突出出来,重点和亮点互不倾轧、互不重复。第一卷写河湟风物与作者的感悟;第二卷写故乡的人和事,表现作者最朴实纯粹的感情;第三卷则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来考量山川风物;第四、第五卷则是文艺随笔,观点清晰,新颖独到。好的散文就该这样,不以数量,而以质量取胜。
  《风声霞影》中的散文语言特别,文字闪耀着真诚的光芒,富有生活气息,别有韵味。《河湟记事》通过青海河湟地区老百姓的两个口头禅——“泼烦”和“哈怂”——表现河湟人透亮本真的性格。有了这个基础,作家顺势进入对河湟人家的叙写。这样铺陈充足,蓄势正好,让我这位长期生活在东部城市的喧嚣中的人,一下进入到某种沉静和安详中,心里顿时向往:要是能到那样的干净雅致、充满阳光的村落住上十天半月,那才是人间至真至纯的享受。作家对河湟有着天生的热爱,因为她出生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每天清晨,阳光透过红瓦铺下来,整个院落都恍如处在一片黄澄澄的光芒世界里。那时刻,鸟鸣聲会停下来,时光会在静谧中滑过几分钟,柔和的空气在微微流动。”她的文字承载了那片土地的温情和笑语。
  《风声霞影》出版后,柳小霞没有停歇,马不停蹄于她文学的追梦之旅,我又读到柳小霞一批新创作的散文。这批散文以全新的的面目出现——读柳小霞的文章,你能感受到某种生长的力量。《河湟之秋》是一篇刊发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此文大气滂沱,语言精致,带着阳光的温度和干草的醇香,特别喜欢。“因为有了夏末的雨水滋养,空气倍显朗润,到处都能闻到太阳散发出的干爽成熟的气息。很多人家都开始晾晒衣物,阳台上整日缤纷一片。棉被在秋日艳阳下一经曝晒,似乎能将秋天辉煌的气息融化进每一根丝絮里,好几天后,这种气息依然会在房间里弥漫。秋天用其强大的能量将天地之间的成熟之脉打进了万物的深处,重新唤醒了万物的生长欲望。”作家所解读的河湟的秋天充满生命力、充满阳光和想象。
  柳小霞的散文语言是精致的,更是细致的,充满诗意和真诚,充满超然物外、俯照众生的力量和敞亮热情的激情。散文《一笑泯千愁》写青海人爱笑,不动声色写了许多令人发笑的语言、动作和情景,诙谐幽默,不疾不徐。
  十八年前,我二十刚刚出头,到县团委上班。单位上有几个男同事,比我年长不了几岁,但都已成家立业。大家因为同样年轻的缘故,普遍都爱笑。他们说话喜欢带机锋,我初入社会,整天昏头昏脑,总是听不明白真正的含义,只觉得每句话都足以让人捧腹大笑。我常常会在第一时间笑将起来,笑得他们更加欢欣鼓舞,很快一个个全都“笑脱靶”了。最后书记干脆大笑一声说:都整工作,整完了再笑。我只好接着再笑。
  我们常常读到一些文字死板、叙述僵化的散文,好似一堆死面,问题就出在作者不懂得幽默,语言没有弹性和光泽。而柳小霞的文字,自由,灵动,充满人间烟火而又让幽默无处不在。这里所说的“幽默”,是一种更接近于“情趣”的气质。它充斥于行文和叙写对象中,它无形地灌注到作品的思想内核深处,它是作品中的盐,是山川大地上干净的阳光,能驱散读者心头的阴霾,能给予读者无限宽阔的温暖、启发和情感体验。散文创作上取得的成功,为柳小霞未来的创作铺设了一条厚实而宽阔的道路。
  跨文本的艺术宽度及诸多可能
  在谈柳小霞的散文的时候,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个是其散文的“细致”,一个是其散文的“情趣”。
  《风声霞影》中有一篇《故乡影事》,其中有一个“河滩地”片段。作者像一个优秀的取景师,单单取了一个年纪并不大的老汉听见河滩妇女吟唱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的花儿时的情绪和表现,有伤感,有失落,感叹青春不再,为年岁不饶人而怅然……各种复杂的情绪都落到他吃了一点点儿媳妇替他做的手擀面、深切地感受到腿酸腿痛、躺到檐下矮榻上之后的最后一句话:这当儿,他的牛不停地在草房门口反刍。这哪是牛在反刍呢,分明是一位力不从心的老者对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的回味。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读了这篇文章,我对柳小霞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你一定要坚持自己对生活特别的感悟和表现能力,这是许多散文家终其一生都没有培养出来的东西,你也许天生就有,好好呵护,用心培养。这是什么?这是文字的趣味和温度,这是文学的含蓄和魅力,这就是柳小霞之所以叫柳小霞的原因。第二句话是,柳小霞有写小说的潜质和能力。你看,为表现一个老者对生活的热爱,他通过老者力不从心时的怅然和不甘来展现,心痛是令人心痛的,但小说的勃勃的生机却在这个作品枝叶婆娑。
  同在这一本书中有一篇叫《最后的时光》的散文,写母亲临终前如何指导别人替自己做老衣这一节,细致而特别,这是绝望的人间烟火,是温馨的临终关照,是庄重的登场。无处不在的细节和故事式的叙写,既是盘旋也是飞升,使散文变得灵动起来,让读者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正因为如许“跨文本”的气质,柳小霞的文字是有情趣的、有情态的。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家所描述的场景。
  最近又读到她的散文《莲花晤》,里面有一个特别“小说”的镜头:作家年轻时候贸然进入一座虚掩着门的寺庙,看见一出家人在画唐卡,僧人将她视若不存在,而作家的心却在天界和凡间奔波,当她轻轻推门出了古寺之后,僧人轻轻把门关上。作家特别有趣的文字就来了:“我迈过门槛走了大约十几米后,门在我身后‘吱哑’一声关上了,但关得很谨慎。门依然没有关严实,而是就像我来时一样,仅仅是虚掩着。噢,他明明看见了我,而且他不喜欢被贸然打搅。可是,他为什么不闩门。”紧接着作者写到“夕阳西下时,余晖变得辉煌明亮。这时候,光芒铺过大金瓦殿,塔尔寺笼在一片金色里。虚掩的门是红色的木门,而门两旁是青砖砌的墙。金色的光芒从虚掩的门扉间反照过来,仿佛一面柔软的光墙在我的眼前浮动。这一时刻宁静,而又激荡。我望着那束辉煌的光芒,惊呆了。忽然间,我的心灵有所触动,心中持久的忧伤被一种更为坚实的感动击垮。”这段文字我读了三遍,特别有趣,可算入骨了。柳小霞的行文就这样,所转达的意境和情趣看不到细碎与小气,只有开放的格局和开阔的气象。   “细致”和“情趣”是跨文本创作的两个重要特征。“跨文本”兼具散文和小说的许多特质和表现手法,拓展了艺术空间,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它比传统散文更多一些细节和情趣,又比传统小说更多一些现场感和真实感。在柳小霞的作品中,许多作品都具有“跨文本”的影子。文学作品当然不能为“跨文本”而跨文本,文学作品应直指艺术、思想和内心。从柳小霞的这类作品可看得出,她早就做好了在小说创作领域纵横驰骋的准备了。
  柳小霞身为女性,她了解女性,2014年陆续读到她一批小说,《那槐花飘香的时节》《风儿轻轻吹》《归妹》《苏苏》《蓝钥匙》《北方有佳人》《桃花坞》等短篇小说,均以婚姻家庭为主。这些小说里面,作家着意想要表现的就是女性在困惑面前的秉持,和对情感的渴望,对尊严的维护。小说里面的每个女性都在坚定地说着“不”,她们都不想要凑和的东西,都渴望着真挚和高尚的情感,都是有所选择,有所反抗的。哪怕社会再复杂,诱惑多强大,人声多喧嚣,她们的心中始终都有一盏灯。
  因有散文创作做底子,柳小霞的小说很意思。《归妹》语言有筋道,干净而富有弹性,叙事有张力。《风儿轻轻地吹》是写“接访”的,有很沉重的现实感,表现作家的责任担当。《桃花坞》语带双关,故事无可挑剔,发人深思。《桃花坞》一看标题,便知道取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名字如此诗情画意的地方原本应该是人们返璞归真时的一方净土;青少年时代的同学相聚自身带有现代人返璞归真的一种情感需求。然而桃花坞里的这场重逢,在简单的几句寒暄后,马上升腾出现代社会的喧嚣和锐利气息,连过门都来不及打,久别重逢的同学们马上进入戏谑状态,最后演变成一场闹剧。而且这场闹剧的背后作者用酒后吐真言的方法,带出一个几近于残忍的家庭故事。桃花坞在现代文明的冲撞下最终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柳小霞的小说除了故事讲得好,更重要的是有筋道,有嚼头。短篇小说《苏苏》,写“我”与一个叫苏苏的重庆女孩在北京培训结束后去山海关,女孩发短信给旧时男友,女孩曾经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女孩陷入深沉的回忆中,她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说与不说间、也在见与不见间,她的爱情还与山海关这个特殊的故事背景有关。女孩若即若离的叙述一定触碰到“我”的某根神经、某段往事。作者先后两次写“我”流泪,直到文本的最后也未写“我”为何伤感。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苏苏其实是“我”的镜子,青春年少时的故事是多么相似。不说比说更令人回味。这就是艺术含蓄的魅力。
  凭个人的创作经验,我感觉,柳小霞的散文创作是为她的小说创作做准备的,柳小霞“跨文本”的本事,为她创作优秀小说做好了铺垫。柳小霞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因為她坦率真诚、敞亮细致,充满阳光而富有幽默情趣。柳小霞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因为她的小说充满人间烟火却又贴着地面飞翔,在俯视众生中远眺文学理想。不管是哪一种,都让我们一起对柳小霞未来的创作充满期待。
其他文献
像一股广阔的深色的激流,熙熙攘攘的工人穿过大门。在大街上瞬间集聚一起的人群互相道别,匆匆握手,随后分成不同的部分向他们的住处走去,在路上又分散成更小的单位。只有在宽大的通向城市的公路上,人们拥在一起前行,一种多彩的混乱带着一种欢快的响亮的声音,它逐渐减弱成一种低沉的噪声。唯独姑娘们的清脆的笑声像一种明亮的高音一样响彻其中,有如一种银铃声直进入傍晚的寂静,倘佯得很远很远。  在这密密匝匝的人群后面相
期刊
钢 琴  海滨城市的下午,日光  在空调低沉的抱怨声中衰减  像镇定之后的癔症病人  晚报过早地送到,洗净的蔬菜  还在塑料盆里谈论价格  妻子还没回来  隔壁在放霍洛维茨,在他  刀头面朝的方向  心跳很轻,像被轻轻剁着的葱头  他认真地看着案板,有一次  将左手食指放到嘴边吮吸  但刀没有停  秋 日  远行者像清晨,跨过我们  在过去的路上并肩躺下的身体,并以此刻  趋向落下梦的树冠。  我
期刊
易格尔洛克  玻璃池里的  爬虫  一动不动。  一个女人晾晒着衣服。  她的沉默。  让死亡驻足。  在水底深处  我的灵魂静静地下滑  像一颗彗星。  表 象  1  在路的尽头我目睹强权  像一只洋葱  重重叠叠的面孔  脱落,一层又一层……  2  戏院已空。午夜里。  言词在表面燃烧。  没有回应的字母,难解的谜团  在闪烁的寒光里沉落。  十一月  当刽子手烦躁他变得危险。  燃烧的天
期刊
慈悲禧年  光束中飞荡的炊烟和  尘埃,在我的  耳朵里,鼓起风中的  哀乐。我浸透毛巾,  好像进入你的身体。  我打开盒中的云朵,  云层走近,我的眼睛,  如同冰镜。我喝下的  酒,不足以酿造我的  肋骨。我:躲进人群,  细声狂吼。墙上的瓦,  磨尖细雪,磨尖喜鹊。  午 后  我站在窗口。成群的  白象,从海上  穿过升起的大火。  尖叫的光,在我的  头颅里,回荡着,撞击着,  即将关
期刊
青 草  “还记得吗,查莉?在夏威夷?我们晚上去海滩时,下起雨来了?”  罗尔夫在和姐姐查琳说话,查琳很瞧不上自己的真名。但因为他们和参加野游的人都蹲坐在篝火边,因为罗尔夫平常话没那么多,也因为他们的爸爸卢坐在他们身后的折叠椅上(这时他们正用小棍子在尘土里画画),他是个音乐制片人,他的私生活能引起广泛的兴趣,那些离得近的人都会侧耳倾听。  “记得吗,查莉?爸妈是怎么坐在餐桌旁,再要了一瓶酒——” 
期刊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
期刊
厄尔·奥伯一直当推销员,但工作时有时无。不过他妻子多琳却每晚到城边一家通宵咖啡屋当女招待。有一天晚上,厄尔正喝着酒,突然决定到咖啡屋那儿停一下,吃点儿东西,他想看看多琳在哪儿工作,他还想看看能不能从那儿订点儿货。  他坐到柜台前,读着菜谱。  “你在这儿干什么?”多琳看见他坐那儿就问他。  她把一份订菜单递给厨子。“厄尔,你想来点儿什么?”她说,“孩子们好吗?”  “不错,”厄尔说,“我要喝杯咖啡
期刊
敷 衍  酒桌上我俩端起酒杯  应酬的话比真心话还真诚  所以,我知道了  我们的路只会越走越远  我叫你一声弟兄的时候  你也叫我弟兄,还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那一刻,我们的微笑有点像  冬日里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树叶  临别的时候你已经喝醉  你为我打开出租车的门,还千叮咛万嘱咐  然而,我只想赶紧逃离  因为白菜不可能和萝卜挤在同一个坑里  给波德莱尔的一封信  ——评波德莱尔的诗《血泉》  在
期刊
1  井上有一的“书法”作品,令人想到“元书法”这三个字,想到日本人对书法艺术的称谓——“书道”,想到在颜真卿、王羲之们之前书法应该是怎样的,甚至想到在汉字诞生之前可能的“书法”应该是怎样的,它们触及到“书写”的先在性,毫无疑问,“书写”要远远早于“书法”,早于汉字及美术,“书写”是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冲动之一。  在井上有一的“书法”作品里,可以看到“书写”活动更大的自由,正如高尔泰所言:“美是
期刊
一个时间被切开的夜晚/你曾写下天空的星群/并在语言与词语之间/寻找生命存在下去的理由/你从来就不是一个神话/因为桃花、炊烟、大海、土地/就是你全部诗歌中永恒的元素/兄弟,在德令哈/那一夜你只为一个人思念/但今天你的诗却属于人类  ——吉狄马加《致海子》  这位被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亲切地称为兄弟的人,就是在25岁时以我们不愿提及的方式结束了他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和履历,创作了足以留给我们终生捧读的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