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8日晚,位于广州市中山路的回民大饭店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广州市正在这里为新疆军区某部战士拜合提亚·司地克举行隆重的晚宴。
面对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回想自己不幸中的幸运经历,拜合提亚·司地克哽咽着对记者说:“养父母给了我养育之亲,而新疆军区各级领导和各族战友给了我培育之情,我将时刻牢记这份恩情,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维吾尔族乳汁养大的汉族弃婴圆梦军营
1985年,新疆英吉莎县维吾尔族青年夫妇司地克·艾买提和比力克孜·托乎提,双双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南下广州谋求发展的机会。
6月8日,司地克到广州火车站送一位做生意的朋友回新疆。返回途中,他见一群人围在一个纸箱前议论纷纷,他挤进人群,看到一个纸箱里面装有一个脐带仍有血渍的汉族弃婴。
曾在新疆军区边防部队服过役的退伍军人司地克赶紧将婴儿轻轻抱起,但一想到妻子刚生了一个不足两个月的女儿,司地克迟疑了:抱回去妻子愿意吗?该怎么去抚养呢?
“哇哇……”婴儿的啼哭声像寻道道电波刺激着他的心灵和良知。他猛地一转身,毅然把这名汉族弃婴抱回了家中。
夫妇俩商量给孩子取名为拜合提亚(维吾尔语“幸福、幸运”的意思),他们希望这名不幸的孩子能有个幸福的未来。
然而美好的愿望毕竟代替不了残酷的现实,由于手头经济紧张,司地克购买的便宜奶粉使女儿消化不良,引起急性肠炎,后又转化为痢疾而不幸夭折。痛失爱女的比力克孜一度精神崩溃,后来在丈夫和一起做烤肉生意的朋友们的劝导下,比力克孜才重新打起了精神,也更加精心地哺育拜合提亚。
此后,司地克夫妇先后带着拜合提亚到过哈尔滨、武汉、天津和郑州做过生意,每次生意都不错,但每次都因为他们带着一个汉族孩子,受到人们的议论、猜疑而不得不辗转在这些城市之间。
转眼7年过去了,儿子已到上学的年龄。由于无法克服语言交流的难题,司地克夫妇只好放下日渐兴隆的生意,带着家人回到喀什老家。
上学后,拜合提亚与同学迥然不同的相貌,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孤立,大家不叫他的维吾尔族名字,而是叫他“小汉族”。拜合提亚实在受不了这个气,只好求父母转学到汉语学校。可语言的障碍致使他学习无法跟上,他小学没能上完就回家了。
在世俗偏见的压力下,为了不让拜合提亚·司地克年幼的心灵受到伤害,养父母只好在远离村庄的戈壁荒滩上搭建起一间25平方米左右的小土屋,举家搬到了那里居住。
2002年冬季征兵开始后,拜哈提亚满怀信心来到英吉莎县人武部报了名。在政审、体险等均已过关的情况下,等待入伍通知书的拜合提亚却得知,因名额有限,他的从军梦落空了。
母亲比力克孜在万般无奈之下,带着儿子到乌鲁木齐找上级征兵部门。
幸运的是,比力克孜母子碰到了时任新疆军区动员处副处长的曹斌。当曹斌听了比力克孜含泪述说儿子的身世后,他被深深打动了。得知他们母子已身无分文,曹斌当即安排母子俩吃住在征兵楼。并将母子俩的情况上报军区领导,拜合提亚最终被特招入伍。
军营处处有“亲人”
2002年12月,在新疆军区征兵办公室的协调下,拜合提亚被特批入伍,成为驻昆仑山下某部的一名新兵。
初到军营,拜合提亚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但却经常为一些小事与战友发生争执。新兵班长马征宇了解到拜合提亚的身世后,立即向连队干部作了汇报。干部骨干们在分析情况时认为,由于长期在“一间房”生活,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了拜合提亚性格上孤僻和封闭。
为了鼓励拜合提亚多与战友交流,马征宇就让他担任“三互”小组的小组长,在互帮、互学、互教中增进战友间的团结和友谊。
在一次体能训练时,拜合提亚的脚脖子不小心被扭伤,腿部和脚腕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红肿。马征宇特意从军人服务社买来红花油,把红花油搽在拜合提亚脚部红肿处并反复揉搓。
当班长马征宇为拜合提亚揉搓完红花油时,拜合提亚只哽咽着说了一句“班长,我真没想到……”便调过头躺下了。第二天,拜合提亚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训练场上。此后,他与战友间的交往更融洽与密切了。
2004年12月17日,拜合提亚因鼻窦炎需要做手术,团里专门派了老班长王涛陪同他前往解放军第18医院做手术。在住院的十几天里,班长像哥哥一样照顾着他,直到他病愈一同返回部队。
在野外驻训点的帐篷里,当记者问起此事时,拜合提亚憨厚地笑着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都是亲兄弟般的战友对我的帮助。他们帮助我是快乐的,我帮助别人也是快乐的。”
人生有爱不孤独
拜合提亚一点点地完成了由社会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他的进步让家里人非常高兴,去年底,拜合提亚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士兵,并被选为士官,今年初又被选为副班长。
2003年,拜合提亚的父亲司地克·艾买提查出胃癌晚期,但他向儿子隐瞒了病情。
2004年6月中旬,病情开始恶化的司地克被家人送往乌鲁木齐救治。此时,家人仍然瞒着拜合提亚,因为母亲通过电话知道他不久就要上高原驻训,这是他入伍两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事。6月22日,拜合提亚收到父亲病故的电报,他心如刀绞,强忍着悲痛找到连长请假回家。按照相关规定,两年服役期内士兵不享受探亲假,但考虑到拜合提亚家里的特殊情况,团里特给他批了20天假。连长和班长还为拜合提亚凑了450元钱,把他送到汽车上。
拜合提亚在空无一人的家里焦急地等待了两天,终于见到了在乌鲁木齐处理完后事返回英吉莎的母亲。母子俩抱头大哭,情绪稳定下来的母亲安慰儿子说:“事情已经过去了,你父亲不让告诉你,因为他知道你在部队忙。”
7天后,拜合提亚就返回了部队,奔赴昆仑山进行适应性训练。他把全部的悲痛化作完成好这次任务的动力,很快拜合提亚在战友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在同年的兵中第一个成为能够单独执行运输任务的驾驶员骨干。
从拜合提亚当兵走后,英吉莎县武装部、托甫鲁克乡武装部的同志们非常关心他全家的生活。
2003年5月,英吉莎县武装部官兵从5公里外修渠引来了雪水,在他家门前右侧修建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蓄水池,官兵们还在小屋的前后,开垦了2亩多荒地,栽上桃树、杏树,种上青菜、萝卜。
2004年8月,县武装部部长王志强带领武装部官兵和民兵共60多人,带上油毡、砖块、墙纸等物品,为他家翻修和加固了房顶,在房间里铺上红砖,并对房间进行了粉刷。新疆军区征兵办公室的同志专门为拜合提亚·司地克家里送来太阳台拨电装置,并协调地方有关部门为他们捐赠了彩电。
今年6月14日,当拜合提亚回到久别的“一间房”探亲时,看到自己的家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他被深深地感动了,这间简陋的土屋,不仅记录和见证着一个维汉民族水乳交融的心路历程,也真实再现着各族军民团结和睦、和衷共济的时代赞歌。
面对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回想自己不幸中的幸运经历,拜合提亚·司地克哽咽着对记者说:“养父母给了我养育之亲,而新疆军区各级领导和各族战友给了我培育之情,我将时刻牢记这份恩情,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维吾尔族乳汁养大的汉族弃婴圆梦军营
1985年,新疆英吉莎县维吾尔族青年夫妇司地克·艾买提和比力克孜·托乎提,双双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南下广州谋求发展的机会。
6月8日,司地克到广州火车站送一位做生意的朋友回新疆。返回途中,他见一群人围在一个纸箱前议论纷纷,他挤进人群,看到一个纸箱里面装有一个脐带仍有血渍的汉族弃婴。
曾在新疆军区边防部队服过役的退伍军人司地克赶紧将婴儿轻轻抱起,但一想到妻子刚生了一个不足两个月的女儿,司地克迟疑了:抱回去妻子愿意吗?该怎么去抚养呢?
“哇哇……”婴儿的啼哭声像寻道道电波刺激着他的心灵和良知。他猛地一转身,毅然把这名汉族弃婴抱回了家中。
夫妇俩商量给孩子取名为拜合提亚(维吾尔语“幸福、幸运”的意思),他们希望这名不幸的孩子能有个幸福的未来。
然而美好的愿望毕竟代替不了残酷的现实,由于手头经济紧张,司地克购买的便宜奶粉使女儿消化不良,引起急性肠炎,后又转化为痢疾而不幸夭折。痛失爱女的比力克孜一度精神崩溃,后来在丈夫和一起做烤肉生意的朋友们的劝导下,比力克孜才重新打起了精神,也更加精心地哺育拜合提亚。
此后,司地克夫妇先后带着拜合提亚到过哈尔滨、武汉、天津和郑州做过生意,每次生意都不错,但每次都因为他们带着一个汉族孩子,受到人们的议论、猜疑而不得不辗转在这些城市之间。
转眼7年过去了,儿子已到上学的年龄。由于无法克服语言交流的难题,司地克夫妇只好放下日渐兴隆的生意,带着家人回到喀什老家。
上学后,拜合提亚与同学迥然不同的相貌,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孤立,大家不叫他的维吾尔族名字,而是叫他“小汉族”。拜合提亚实在受不了这个气,只好求父母转学到汉语学校。可语言的障碍致使他学习无法跟上,他小学没能上完就回家了。
在世俗偏见的压力下,为了不让拜合提亚·司地克年幼的心灵受到伤害,养父母只好在远离村庄的戈壁荒滩上搭建起一间25平方米左右的小土屋,举家搬到了那里居住。
2002年冬季征兵开始后,拜哈提亚满怀信心来到英吉莎县人武部报了名。在政审、体险等均已过关的情况下,等待入伍通知书的拜合提亚却得知,因名额有限,他的从军梦落空了。
母亲比力克孜在万般无奈之下,带着儿子到乌鲁木齐找上级征兵部门。
幸运的是,比力克孜母子碰到了时任新疆军区动员处副处长的曹斌。当曹斌听了比力克孜含泪述说儿子的身世后,他被深深打动了。得知他们母子已身无分文,曹斌当即安排母子俩吃住在征兵楼。并将母子俩的情况上报军区领导,拜合提亚最终被特招入伍。
军营处处有“亲人”
2002年12月,在新疆军区征兵办公室的协调下,拜合提亚被特批入伍,成为驻昆仑山下某部的一名新兵。
初到军营,拜合提亚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但却经常为一些小事与战友发生争执。新兵班长马征宇了解到拜合提亚的身世后,立即向连队干部作了汇报。干部骨干们在分析情况时认为,由于长期在“一间房”生活,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了拜合提亚性格上孤僻和封闭。
为了鼓励拜合提亚多与战友交流,马征宇就让他担任“三互”小组的小组长,在互帮、互学、互教中增进战友间的团结和友谊。
在一次体能训练时,拜合提亚的脚脖子不小心被扭伤,腿部和脚腕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红肿。马征宇特意从军人服务社买来红花油,把红花油搽在拜合提亚脚部红肿处并反复揉搓。
当班长马征宇为拜合提亚揉搓完红花油时,拜合提亚只哽咽着说了一句“班长,我真没想到……”便调过头躺下了。第二天,拜合提亚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训练场上。此后,他与战友间的交往更融洽与密切了。
2004年12月17日,拜合提亚因鼻窦炎需要做手术,团里专门派了老班长王涛陪同他前往解放军第18医院做手术。在住院的十几天里,班长像哥哥一样照顾着他,直到他病愈一同返回部队。
在野外驻训点的帐篷里,当记者问起此事时,拜合提亚憨厚地笑着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都是亲兄弟般的战友对我的帮助。他们帮助我是快乐的,我帮助别人也是快乐的。”
人生有爱不孤独
拜合提亚一点点地完成了由社会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他的进步让家里人非常高兴,去年底,拜合提亚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士兵,并被选为士官,今年初又被选为副班长。
2003年,拜合提亚的父亲司地克·艾买提查出胃癌晚期,但他向儿子隐瞒了病情。
2004年6月中旬,病情开始恶化的司地克被家人送往乌鲁木齐救治。此时,家人仍然瞒着拜合提亚,因为母亲通过电话知道他不久就要上高原驻训,这是他入伍两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事。6月22日,拜合提亚收到父亲病故的电报,他心如刀绞,强忍着悲痛找到连长请假回家。按照相关规定,两年服役期内士兵不享受探亲假,但考虑到拜合提亚家里的特殊情况,团里特给他批了20天假。连长和班长还为拜合提亚凑了450元钱,把他送到汽车上。
拜合提亚在空无一人的家里焦急地等待了两天,终于见到了在乌鲁木齐处理完后事返回英吉莎的母亲。母子俩抱头大哭,情绪稳定下来的母亲安慰儿子说:“事情已经过去了,你父亲不让告诉你,因为他知道你在部队忙。”
7天后,拜合提亚就返回了部队,奔赴昆仑山进行适应性训练。他把全部的悲痛化作完成好这次任务的动力,很快拜合提亚在战友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在同年的兵中第一个成为能够单独执行运输任务的驾驶员骨干。
从拜合提亚当兵走后,英吉莎县武装部、托甫鲁克乡武装部的同志们非常关心他全家的生活。
2003年5月,英吉莎县武装部官兵从5公里外修渠引来了雪水,在他家门前右侧修建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蓄水池,官兵们还在小屋的前后,开垦了2亩多荒地,栽上桃树、杏树,种上青菜、萝卜。
2004年8月,县武装部部长王志强带领武装部官兵和民兵共60多人,带上油毡、砖块、墙纸等物品,为他家翻修和加固了房顶,在房间里铺上红砖,并对房间进行了粉刷。新疆军区征兵办公室的同志专门为拜合提亚·司地克家里送来太阳台拨电装置,并协调地方有关部门为他们捐赠了彩电。
今年6月14日,当拜合提亚回到久别的“一间房”探亲时,看到自己的家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他被深深地感动了,这间简陋的土屋,不仅记录和见证着一个维汉民族水乳交融的心路历程,也真实再现着各族军民团结和睦、和衷共济的时代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