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从命题导向看,都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与思维品质。然而,考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缺少严密推理与理性思辨的现象,说理空洞,思路不清,论证无力。
高中作文教学与备考的实践证明,在议论文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关联词,既能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又能让说理深刻透彻,更具说服力。
关联词是指在语言单位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密切相关的单句,合起来就构成了复句。在议论文写作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用关联词连接,就能起到“收”与“放”的独特效果。“收”即在段或篇章中用关联词语将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放”则是通过关联句式将道理进行阐释。
一、并列关系,让说理气势恢宏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论述几种情况或一种情况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运用并列关系论证,往往能增强气势,进而增强说服力。
现在处于18岁的我,与2035年处于18岁的你,都要做时代的弄潮儿,都要不负美好的青春,都要为圆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18年高考全国卷佳作《你我携手,共圆中国梦》)
点评:作者以并列句式强调了青年一代应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主旨,同时增强了读者的认同感。
随着时代巨轮的缓缓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不驰于空想,应不骛于虚声,应不随波逐流,而应一步一个脚印,抓紧祖国的纤绳,迈向新时代的幸福。(2018年高考北京卷佳作《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点评:作者通过并列的“应不”句式展示了社会上诸多不良现象,然后指出正确的做法,为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递进关系,让说理由浅入深
语段中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的确,人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他人活。试想,若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那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所以,人渴望“被需要”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仅使人摆脱小我,关注大我,也促使个人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建设贡献应有之力。(2018年高考上海卷佳作《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点评:递进之中连用反问,突出了人应当融入社会并有所作为的论点,观点鲜明有力。
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有踏实肯干的精神,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顽强的意志与抗挫折的能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对自己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高考浙江卷佳作《書写我的浙江精神》)
点评:本段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来了“浙江精神”的必要性及其内涵,显示了作者鲜明的立场。
三、选择关系,让说理由此及彼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
养孩子几乎是每个人必经的修行,与其不停地想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到底怎么给孩子创造一个辉煌的未来?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把自己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传承给孩子。这才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情。(考场佳作《教育的悲哀》)
点评:本段连用几个反问句,发人深省,再以选择句式指出教育孩子的正确做法,先破后立,一语中的。
四、转折关系,让说理对比鲜明
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
2035年的中国,想来是繁荣富强的。高科技设备也许随处可见,人工智能可能已走进千家万户,周末你可以携带好友遨游太空,但是,请你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勿忘天地,勿抛生民,勿舍往圣绝学,勿沉湎于时代清梦之中,勿失去民族之根本。(2018年高考全国卷佳作《满船清梦你处寻》)
点评:作者想象未来中国的生活,打破时空界限,丰富读者审美体验,之后通过语意转折,提醒人们不忘传统,不忘根本,立意深刻,耐人寻味。
国家是天,天高任鸟飞;国家是海,海阔凭鱼跃。然而,天空需要鸟的矫健,海洋需要鱼的活力,国家需要青年的付出与奉献。让我们一起唱响新时代,拥抱新辉煌。(2018年高考北京卷佳作《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点评:作者通过比喻,再转折表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和时代对青年人成长的意义,内涵丰富而深刻。
五、假设关系,让说理由虚变实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
倘个体明辨他人之需,何愁不能创建文明社会?倘社会大众明辨时代之需,何愁不能实现中国梦想?倘各国国民明辨世界之需,何愁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高考上海卷佳作《他需在左,自我在右》)
点评:作者连用三个并列的反问句,情感逐渐加强,引发读者对“他人需求”重要性的思考,语意递进,气势磅礴。
如果偏科严重,便难以成大事,如果只看重分数,便会忽略道德品质。倘若如此,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便难以完成,培育出来的人才,也很难与社会要求相匹配。(2018年高考全国卷佳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漫谈》)
点评:作者连续假设,论证了教育顾此失彼的现象,警醒中有启发,说理深刻,观点鲜明。
六、条件关系,让说理推断合理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
人生的本质亦如此。只有与众不同且富有价值,不断进取,才会始终被需要;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会成为无可替代的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2018年高考上海卷佳作《我们需要不一样》)
点评:作者以条件关系的句式阐明道理,揭示主旨,论证深刻透彻而一目了然。
七、因果关系,让说理因果分明
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
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因为他们渴望被统治者需要。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因为他们渴望被国家需要。正是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芸芸众生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修养。(2018年高考上海卷佳作《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点评:作者运用设问进行因果分析,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又强化了语气,论点鲜明,说理清楚。
孔子曾言“勇者无畏”。现在的中国人为何成为勇者?因为那些奉献自我的专家,因为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匠人,也因为那些祖祖辈辈热血奋斗的普通人。(考场佳作《未来已来》)
点评:作者运用因果分析,解读了当代中国人勇敢无畏的原因,简单明了,耐人寻味。
总之,论证中巧用关联词,往往能凸显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思辨能力,突出严密的逻辑推理与阐理能力,这样的议论文必会在应试中脱颖而出。
作者通联:陕西宝鸡市陇县中学。
高中作文教学与备考的实践证明,在议论文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关联词,既能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又能让说理深刻透彻,更具说服力。
关联词是指在语言单位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密切相关的单句,合起来就构成了复句。在议论文写作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用关联词连接,就能起到“收”与“放”的独特效果。“收”即在段或篇章中用关联词语将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放”则是通过关联句式将道理进行阐释。
一、并列关系,让说理气势恢宏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论述几种情况或一种情况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运用并列关系论证,往往能增强气势,进而增强说服力。
现在处于18岁的我,与2035年处于18岁的你,都要做时代的弄潮儿,都要不负美好的青春,都要为圆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18年高考全国卷佳作《你我携手,共圆中国梦》)
点评:作者以并列句式强调了青年一代应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主旨,同时增强了读者的认同感。
随着时代巨轮的缓缓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不驰于空想,应不骛于虚声,应不随波逐流,而应一步一个脚印,抓紧祖国的纤绳,迈向新时代的幸福。(2018年高考北京卷佳作《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点评:作者通过并列的“应不”句式展示了社会上诸多不良现象,然后指出正确的做法,为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递进关系,让说理由浅入深
语段中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的确,人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他人活。试想,若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那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所以,人渴望“被需要”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仅使人摆脱小我,关注大我,也促使个人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建设贡献应有之力。(2018年高考上海卷佳作《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点评:递进之中连用反问,突出了人应当融入社会并有所作为的论点,观点鲜明有力。
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有踏实肯干的精神,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顽强的意志与抗挫折的能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对自己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高考浙江卷佳作《書写我的浙江精神》)
点评:本段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来了“浙江精神”的必要性及其内涵,显示了作者鲜明的立场。
三、选择关系,让说理由此及彼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
养孩子几乎是每个人必经的修行,与其不停地想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到底怎么给孩子创造一个辉煌的未来?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把自己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传承给孩子。这才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情。(考场佳作《教育的悲哀》)
点评:本段连用几个反问句,发人深省,再以选择句式指出教育孩子的正确做法,先破后立,一语中的。
四、转折关系,让说理对比鲜明
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
2035年的中国,想来是繁荣富强的。高科技设备也许随处可见,人工智能可能已走进千家万户,周末你可以携带好友遨游太空,但是,请你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勿忘天地,勿抛生民,勿舍往圣绝学,勿沉湎于时代清梦之中,勿失去民族之根本。(2018年高考全国卷佳作《满船清梦你处寻》)
点评:作者想象未来中国的生活,打破时空界限,丰富读者审美体验,之后通过语意转折,提醒人们不忘传统,不忘根本,立意深刻,耐人寻味。
国家是天,天高任鸟飞;国家是海,海阔凭鱼跃。然而,天空需要鸟的矫健,海洋需要鱼的活力,国家需要青年的付出与奉献。让我们一起唱响新时代,拥抱新辉煌。(2018年高考北京卷佳作《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点评:作者通过比喻,再转折表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和时代对青年人成长的意义,内涵丰富而深刻。
五、假设关系,让说理由虚变实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
倘个体明辨他人之需,何愁不能创建文明社会?倘社会大众明辨时代之需,何愁不能实现中国梦想?倘各国国民明辨世界之需,何愁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高考上海卷佳作《他需在左,自我在右》)
点评:作者连用三个并列的反问句,情感逐渐加强,引发读者对“他人需求”重要性的思考,语意递进,气势磅礴。
如果偏科严重,便难以成大事,如果只看重分数,便会忽略道德品质。倘若如此,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便难以完成,培育出来的人才,也很难与社会要求相匹配。(2018年高考全国卷佳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漫谈》)
点评:作者连续假设,论证了教育顾此失彼的现象,警醒中有启发,说理深刻,观点鲜明。
六、条件关系,让说理推断合理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
人生的本质亦如此。只有与众不同且富有价值,不断进取,才会始终被需要;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会成为无可替代的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2018年高考上海卷佳作《我们需要不一样》)
点评:作者以条件关系的句式阐明道理,揭示主旨,论证深刻透彻而一目了然。
七、因果关系,让说理因果分明
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
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因为他们渴望被统治者需要。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因为他们渴望被国家需要。正是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芸芸众生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修养。(2018年高考上海卷佳作《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点评:作者运用设问进行因果分析,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又强化了语气,论点鲜明,说理清楚。
孔子曾言“勇者无畏”。现在的中国人为何成为勇者?因为那些奉献自我的专家,因为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匠人,也因为那些祖祖辈辈热血奋斗的普通人。(考场佳作《未来已来》)
点评:作者运用因果分析,解读了当代中国人勇敢无畏的原因,简单明了,耐人寻味。
总之,论证中巧用关联词,往往能凸显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思辨能力,突出严密的逻辑推理与阐理能力,这样的议论文必会在应试中脱颖而出。
作者通联:陕西宝鸡市陇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