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拒绝了权势的诱惑,洁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的人生境界对于我们有着更加特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庄子 自由 独立 人生境界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是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安慰,而道家思想集大成的人物就是庄子。在现今高扬"和谐"主旋律的社会里,庄子的人生境界对于我们有着更加特殊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重点偏向于出世,偏向于形而上道。他认为人生解脱了,看透了,才能够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中游戏。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从晋唐以后,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我们经常说六根清静,眼耳鼻舌身,还有一个意。这都是我们的感官,我们通过这些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另外,什么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六尘。六尘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这就是所说的花花世界啊,它无时无刻不在勾引着我们。当六尘作用于六根,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产生种种感受,并做出不同的反应,佛学上把这种意识活动之中的主观感受称为境界。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對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道家讲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老子说:"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勘破功利以后达到的境界。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都顺应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动地顺应,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认识到了宇宙的规律,主动地顺应。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自然境界,有这么一段对话: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这个放羊娃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领悟。
因为大部分人处在功利境界,做事情是从自己出发的。如果一味地弘扬义,没有给利留足空间,必须会导致好事无人做,行义之人很少,社会反而会缺乏道德。儒家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强调"正其义而不谋其利",这种观点的根源在于儒家对于人性的认识上。虽然古代既有性善论,也有性恶论,还有一些其他的提法,但长期以来,性善论居主流地位,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是哼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长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私就是一种罪恶。所以我们的文化是极力摒弃私的。这种摒弃有着多种表达,在不同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庄子在面对高官厚禄时不肯曳尾于涂,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我认为"不经意"说明他一点不在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本能的反应。他老早已经想清楚了,对人生的真谛已经彻悟了。他是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做出这种选择的。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威福"和"闲福",官僚们不理解庄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像庄子那样享受"闲福"的;"闲福"也反映了庄子是以享受的态度来面对他选择的人生的。他在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选择的,他却以享受的态度面对,说明他享受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快乐。 这说明庄子拥有别人没有的"超凡绝俗的大智慧",这种精神是"清洁的精神"。说"清洁",也就是很干净,很高洁。他拒绝了权势的诱惑,洁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把庄子比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很美。说他是树,是因为高大,独立。说心灵是月亮,月亮皎洁,说明灵魂高洁,说明精神世界纯洁。庄子看守着这样的精神世界,说明他孤独地坚持守住这样一片天地。 这是"不可企及的妩媚",也就是根本无法超越的审美的世界。
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与权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看守着纯净的心灵, 庄子内心对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有着理想和期待,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像个人那样活着,所以庄子只能以拒绝入世来拒绝"污浊"。通过对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悟到庄子对社会的批判、对世俗的绝弃和反叛、对自由的追求,都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对生命的热爱。 儒家推崇圣、勇、义、智、仁,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不进室就知道室内有没有东西,是圣;入室一马当先,是勇;退出时先人后己,是义;预测是否成功,是智;分赃公平,是仁。合情合理到践踏了神圣的道德教条。 表面上看,他的语言形式是荒唐、偏激的,其实这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有心人能悟到满纸荒唐言后的一把辛酸泪。 对这样的庄子,我们怎能不愫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赞庄子的人生境界:自由·权力
析庄子的哲学困境:热肠·冷眼
读庄子的特殊感受:惊·敬·爱
参考文献:
【1】《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 鲍鹏山
【2】《老庄思想与现代人的迷恋》,江日新,《鹅湖》
【3】《庄子的悲刻意识和自由精神》,陈鼓应,《国文天地》
【4】《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潘鸿生,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简介:孙彦萍,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工业贸易学校讲师,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关键词:庄子 自由 独立 人生境界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是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安慰,而道家思想集大成的人物就是庄子。在现今高扬"和谐"主旋律的社会里,庄子的人生境界对于我们有着更加特殊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重点偏向于出世,偏向于形而上道。他认为人生解脱了,看透了,才能够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中游戏。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从晋唐以后,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我们经常说六根清静,眼耳鼻舌身,还有一个意。这都是我们的感官,我们通过这些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另外,什么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六尘。六尘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这就是所说的花花世界啊,它无时无刻不在勾引着我们。当六尘作用于六根,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产生种种感受,并做出不同的反应,佛学上把这种意识活动之中的主观感受称为境界。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對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道家讲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老子说:"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勘破功利以后达到的境界。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都顺应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动地顺应,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认识到了宇宙的规律,主动地顺应。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自然境界,有这么一段对话: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这个放羊娃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领悟。
因为大部分人处在功利境界,做事情是从自己出发的。如果一味地弘扬义,没有给利留足空间,必须会导致好事无人做,行义之人很少,社会反而会缺乏道德。儒家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强调"正其义而不谋其利",这种观点的根源在于儒家对于人性的认识上。虽然古代既有性善论,也有性恶论,还有一些其他的提法,但长期以来,性善论居主流地位,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是哼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长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私就是一种罪恶。所以我们的文化是极力摒弃私的。这种摒弃有着多种表达,在不同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庄子在面对高官厚禄时不肯曳尾于涂,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我认为"不经意"说明他一点不在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本能的反应。他老早已经想清楚了,对人生的真谛已经彻悟了。他是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做出这种选择的。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威福"和"闲福",官僚们不理解庄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像庄子那样享受"闲福"的;"闲福"也反映了庄子是以享受的态度来面对他选择的人生的。他在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选择的,他却以享受的态度面对,说明他享受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快乐。 这说明庄子拥有别人没有的"超凡绝俗的大智慧",这种精神是"清洁的精神"。说"清洁",也就是很干净,很高洁。他拒绝了权势的诱惑,洁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把庄子比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很美。说他是树,是因为高大,独立。说心灵是月亮,月亮皎洁,说明灵魂高洁,说明精神世界纯洁。庄子看守着这样的精神世界,说明他孤独地坚持守住这样一片天地。 这是"不可企及的妩媚",也就是根本无法超越的审美的世界。
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与权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看守着纯净的心灵, 庄子内心对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有着理想和期待,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像个人那样活着,所以庄子只能以拒绝入世来拒绝"污浊"。通过对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悟到庄子对社会的批判、对世俗的绝弃和反叛、对自由的追求,都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对生命的热爱。 儒家推崇圣、勇、义、智、仁,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不进室就知道室内有没有东西,是圣;入室一马当先,是勇;退出时先人后己,是义;预测是否成功,是智;分赃公平,是仁。合情合理到践踏了神圣的道德教条。 表面上看,他的语言形式是荒唐、偏激的,其实这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有心人能悟到满纸荒唐言后的一把辛酸泪。 对这样的庄子,我们怎能不愫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赞庄子的人生境界:自由·权力
析庄子的哲学困境:热肠·冷眼
读庄子的特殊感受:惊·敬·爱
参考文献:
【1】《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 鲍鹏山
【2】《老庄思想与现代人的迷恋》,江日新,《鹅湖》
【3】《庄子的悲刻意识和自由精神》,陈鼓应,《国文天地》
【4】《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潘鸿生,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简介:孙彦萍,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工业贸易学校讲师,从事中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