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藏在心头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dhq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是一个踏足大地的作家,他熟悉大地上的一切奥秘。
  可是发展中国家容易表现出另一种自卑,比如只在城里长大,却对农村生活那样排斥和不屑。他们急于与泥土世界划清界限。写作者最好知道地上的东西多一些,对什么虫子、什么鸟、什么花、什么草,都知道得更多才好。可以叫不出它们的学名,但对触碰它们时的感觉、毛茸茸的记忆,这些应该有。还有对露珠、对冬日晨霜碰在脚上的感觉、对晚秋的气息、对寒冬的恐惧、对春天来临的喜悦等,都要点滴藏在心头。
  没有这些具体的感触,大约是很大的损失。干燥的文字,无论有多少现代色彩和现代理论来支撑,都走不远。
  其实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大地孕育生命。土地上有露珠,有大树有青草;而柏油路、水泥路上则不可能有。作家如果生在城里,就要把城里的宝贵知识装在心里,然后赶紧下乡,进入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城里奥秘无限,聪明人无限、各種机构都很厉害。可是从高空往下看,只是一小片拥挤的砖泥垒叠,而最广大、最好看的还是乡野、山川、沙漠、大海。
  藐视乡野就是藐视世界。对城市不仅不要太自信,而且还要常常地、尽早地走开。身体的荡开会带动思路的荡开,去接受和融入一个更大的世界。
  拥有大世界的人才会思考大问题。
  (北方摘自作家出版社《疏离的神情》一书)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把简单的事做复杂,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当然,很多情况下并非都是如此……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分别对“简单事情复杂化”和“复杂事情的简单化”进行界定,而第二句又对这个界定进行了“反拨”和否定,后面的省略号即“并非都是如此”的
踩着民乐的鼓点,女孩们赤脚走出,眼神和步伐里传递着坚定与无畏。几十件矜贵飘逸的华服,绣于其上的繁复精致的顶级刺绣,这场名为“浮生”的国风大秀,被一个25岁男孩搬到了纽约时装周,成为“中国登上纽约时装周最年轻的华服设计师”。  张彦从初中时就有一个奢侈的梦:做服装设计。“为什么?”“因为喜欢,也因为想在各种美好的事物中活着。”身高1米84高高大大的东北男孩,手里却拿着小小的绣针穿针引线,明明有稳定的
关键词:校园暴力;边界与尺度;关爱未成年人……  2018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卫生健康委员会、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13个部门联合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办法》明确规定,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发表贬低或侮辱他人人格言论等行为,属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  关键词:欺上瞒下;诚信;真相总会大
病文呈现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似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老腔”以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原生态魅力敲击着人心灵底层被时代喧嚣淹没的神经,令人震撼!【开头这一小节中的三个关键词“发自久远时空”“原生态魅力”和“时代喧嚣”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交代了“老腔”令人震撼的关键原因。可惜的是,下文的论证作者重点放在了前两个关键词——即“老腔”的内部原因的分析上,而对“时代喧嚣”
老师究竟能不能惩戒学生?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强制措施四个层级。其中,情况最严重的“强制措施”是指教师发现学生携带、使用违规或者违法危险物品的,应当报告学校,或责令学生交出或者对其藏匿物品的课桌、储物柜等进行检
史铁生说:“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言。”诚然,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许多人都愿意通过小小的一枚鼠标点击着虚拟世界所呈现的精彩,穿梭其中,不亦乐乎,美其名曰“时代潮流”。  自太古至今,自洪荒至繁盛,从人类诞生起,便有二物缠绕人心——虚拟与现实。今日为现实,未来为虚拟,世界是现实,网络世界便为虚拟。虚拟中有理想在呼唤,而
“布里丹之驴”是著名的哲学寓言:如果有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一頭驴到两堆干草的距离完全相同,它就会无法选择,最后活活饿死。  人面对的大多数选择,就像是在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选一堆,这种半斤八两的选项比比皆是,很多争执与遗憾也由此而起。  面对“布里丹之驴”困局,你只需记住一点:任何选择都是对的。这既可展示你的坚定,又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后果。林中分岔的两条小径,任何一条都有美景,请欣赏你走的那条路。如
一些剑走偏锋的举动,正不断挑战学术圈应有的体面与底线,  叩问着学术与权力的边界  最近,学术圈颇不平静。先是有网友挖出一篇2013年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集成思想领悟之道》,作者徐中民以生態经济学论文的形式,列举了导师夫妇的事例,进而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还绘制了一幅图,示意“导师和师娘和谐统一的天人之际”。  据报道,徐中民所致敬
适用主题:转换角度;语言的艺术;为他人着想;改变观念……  我头一次了解到问“如何”比问“为何”好,是在做田野研究时。  当我采访路人,问他们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他们的防御性反应。我问某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比如“你为什么会当医生”“为什么你选择在这所学校教书”,受访者会认为我是在寻找某种正当性,他们得为我所调查的行为找到又好又充分的理由。于是他们会用简短、谨慎且充满戒备的口气来回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来描写诗词写作的境界,也包含了他关于人生的思考与体会,遂被广为传颂。入乎其内,所以入世体会红尘;出乎其外,所以超乎于世领悟。而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入世历浮沉,更需要出世寻超脱。  何为入世,为何入世?入世即体味真情实感,真切地体会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真正明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何许滋味,拥有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经历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真正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