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出悲情与精神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66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瘦”字在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愁苦之情,即悲情美;同时分析它在古诗词中表现的气骨美,即遒劲有骨力。本文通过分析以“瘦”入文的经典诗词,深入挖掘“瘦”字的深刻内涵。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它就是“瘦”字,比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这几首都是选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之作,还有一些我们未被收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词,比如: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李清照《点绛唇》)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李清照《临江仙》)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宋代诗人陈亮的《梅花》)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欧阳修《蝶恋花》)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李贺《感讽五首·其五》)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汪藻《点绛唇》)
  古诗词中,诗人多用“瘦”表达愁情,这是源于“瘦”有细削、单薄的意思。诗人们多用它来形容花、动物、人的形貌,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悲伤、愁苦的情感,女词人李清照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如: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表达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乐景写哀,词人以秋菊盛开,繁花压枝的乐景,衬托自己面容枯槁,肌体耗减,心境悲凉的哀情,表达内心悲苦之深;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直接抒发愁思之苦。这三首词中所用的“瘦”字都使人如沐其情其境。其用字之灵秀,准确和精彩终使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李清照因此被称为“李三瘦”。其它诗人如宋代李之仪《谢池春》中有诗句:“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有诗句:“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陆游《钗头凤》有诗句:“春如旧,人空瘦。”均是用“瘦”字写出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苦情状。
  诗人们用“瘦”描摹人、花的外形来传情达意,抒发悲伤之情。但在文学作品中“瘦”字还可以表达一种内在的精神气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老师常常讲解出“瘦”字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的悲情美,“瘦”字的气骨往往未被挖掘甚至是忽视,我在下面将阐述我对“瘦”字所表现的气骨的探究。
  “瘦”出气骨在书法中很常见。比如,人们形容黄庭坚的书法,“瘦劲奇绝,气势雄健”。宋徽宗还独创了“瘦金书”,也称“瘦筋体”,以“瘦劲”著称。杜甫也有诗:“书贵瘦硬方通神。”古诗词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诗人们通过写动物瘦弱的外形来传达一种内在的坚毅、昂扬向上的气骨。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人们通常认为瘦马是指羸弱不堪的马,这只是瘦传达的视觉感受,其实瘦字有更深的意蕴。试想:瘦马才能丢掉多余的包袱,轻装上路;瘦马也才能走得更远、行得更快,而坚持前行会让它越来越健壮,所以“瘦马”这个意象也暗示:奔腾追求漂泊,暗示游子坚持不懈的追求的气骨。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有诗句:“老鱼跳波瘦蛟舞。”人们认为诗人用“瘦”来形容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用瘦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反衬音乐的魅力之大,但我认为这种理解比较肤浅。瘦蛟羸弱乏力,所以刚开始起舞会行动艰难,但是音乐的旋律越来越美,行动艰难的瘦蛟在音乐魅力的激发下越舞越起劲,舞姿苍劲,身形灵活,轻盈矫健,动作更富于变化,舞动得越美,反之音乐越美,蛟仿佛重新焕发出昂扬向上的斗志,改变了羸弱的精神面貌,由此音乐的魅力可想而知。杜甫《房兵曹胡马》有: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杜甫用“瘦”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写出马神峻的外形。让人联想到马四蹄腾空、凌厉奔驰、奋然进取的雄姿和傲骨。诗人们还喜欢写瘦弱的花草来传达一种桀骜不驯的气骨。李贺《感讽五首·其五》有诗句: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用“瘦”字写出秋草柔媚而又瘦硬,外柔内刚的气质。苏轼《红梅》中有:“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朱熹《墨梅》中有:“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这里诗人均是用“瘦”写出梅花冰容雪姿,孤傲瘦劲,坚守节操的铮铮傲骨。
  可见,“瘦”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传达出一种悲情美和气骨美,把握了这两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李小兰,高璇,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其他文献
写作能力从来都不是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培养出来的,它要求学生能够长期浸淫其中,互相切磋,互相竞争,笔耕不辍,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网络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把学校、家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习交流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这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论坛的创建  网络上的论坛形式很多,论坛的选择可
如何做好小学生习作的“引路”、“入门”教学,为他们习作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基”,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生涯中爱写作、会写作、写好作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遵循教材旨涵    《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习作命题,同以往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  1、习作要求降低。新教材的习作训练,在整体上降低了文体和表达方式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和以往相比,对
中学诗歌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性,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教学在分析句式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把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颇有心得和体会。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咀嚼句式语言,把握诗歌主题  古人说:“诗言志”,“言”指的是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观点、志气及人生感悟等。在古诗中可以知道作者的生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古诗之所以被称作古
时下,语文课堂中朗读之声不绝于耳,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时,往往过分注重读的声音、形式、技巧的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其实,默读与朗读在文本阅读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先有默读的理解揣摩,而后才有朗读的慷慨激昂,只有先用心的默读,在默读时用心揣摩、感悟,才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理解、感受用声音诵出来,进而读出文中的形象、情感和神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默读和朗读,两翼并
创新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标志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确立和持久的心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各种形式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就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总结规律,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欲望,以适应创新学习的需要。  例如教学《
读叶弥的小说,总是不由得会想起“荒诞”这个词,在糅合着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的叙述中,那些略显偏执、乖谬的人物总是隐隐传达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因素,他们的存在像一面诡异的镜子映照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象之下无所不在的荒诞。就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描述的:“当一个世界可以用一般的理论方式来解释时,即使这种解释有其失误的一面,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熟悉的。但是,当一个世界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明,人们
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本上是纯农家子弟,受现实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学生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影响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对口语交际能力重要性的认识。狭隘的交际面严重妨碍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父辈朴实、厚道的性格在他们个性发展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爱说话,不敢说话,缺乏自信心,不愿与人交流成了严重的通病。而且我们的学生由少年向青年的心理转换,也增加了学生的羞涩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语文漠然视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不认真,抱着“学不学一样”的心态,上课时无精打采,漠然视之,对课后的语文作业也是听之任之,不想做就放弃,尤其是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自以为语文是一本“不变的万年历”,只要过去学得好,现在可以放一放,因此,语文被学生们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认为学得再好也没数理化有用,还得依靠数理化提高分数,即便是不学,语文分数也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历来有很多学生不喜欢。面对语文的“博大精深”,学生说高深难懂;直视语文的“包罗万象”,学生说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处在被动中。究其因,初中阶段,如果用三年的时间仅限于六本语文教科书的学习,且不说容量小、知识面狭窄、缺乏趣味性,也更谈不上学生能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了,学生天天重复着无可创新的旧事,厌学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文章用语什么时候可以繁,什么时候可以略,是很有讲究的;在我们使用的各种版本的語文课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现举几例,与大家共赏。  1、用墨如泼,以繁胜简,痛快淋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其精妙之处在“拳打”之上。鲁提辖三拳打死凶横无理欺小凌弱的“镇关西”,这三拳作者极尽繁之妙,写道: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