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_e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物理意义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关键词:物理 教学 培养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物理规律反映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组成物理理论,因此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育的核心。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就必须了解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即“概念清楚”。概念不清就无法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忽视了这一点,只背诵物理概念定义的词句和物理规律的条文,还没有把概念弄清楚,就做大量的习题,是学不好物理的,他可能学会了一些题目的解法,但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是无济于事的,达不到物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研究如何理解概念的方法,不断提高正确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基础出发,加强认识过程和物理意义的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讲明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而获得的。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之前,通过对日常生活长期观察,形成了关于运动和力的一些错误观念,如“力产生了物体的运动”,“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针对这些错误观念,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纠正错误,确立正确观点,培养善于分析事物,探求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通过学生讨论,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外力维持,并用实例验证自己的观点。老师提问,如果 物体不受力作用怎样运动呢?学生凭空想象当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观察我的演示然后在回答我的问题,演示前,先介绍了实验器材和实验的基本步骤,然后出示表格,以表格为向导,注明了观察对象,说明了观察目的和要求。
  老师反复地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反复地观察,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能完成表中的观察记录,且都能科学地猜想到物体不受力作用将一直运动下去的结论。分析论证,物体有运动到静止存在阻力,使物体在不同摩擦阻力的水平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开始滑行,发现阻力越大,减速越快,阻力越小,减速越慢。表明减速过程的长短与阻力大小有关。若在理想情况下,摩擦阻力为零,物体不减速,将一直运动下去。归纳总结出理想实验,若物体不受外力,原来静止的仍静止,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要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力的作用,进而引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与思考实践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一些观察与思考的基本方法。更使他们初步认识了一个道理,科学的猜想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而科学推理得到的。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避免主观臆测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方法。
  对于从事实出发建立的概念和规律,需做好分析概括和总结归纳工作。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某些物理现象的形象,唤起感性认识,同时做好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的小实验。例如在引入浮力概念时,通过学生实验1将空塑料瓶和泡沫块同时用两手把他们压人水槽底部,手有何感觉?松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感到它们对手都有一个向上的托力,松手后它们都漂浮在水面上。学生实验2,把塑料瓶装上泥沙,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它的总重为G,用手轻轻向上托一下瓶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何变化?瓶静止时你会计算手对瓶底向上的托力吗?结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用瓶重G减去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此时手对瓶底向上的托力。学生实验3,把挂在秤钩上的塑料瓶全部浸没在水中,不要和杯底接触,弹簧秤最后的示数有何变化?说明什么道理?结果弹簧秤的示数变小,说明水对塑料瓶产生了一个向上的托力。学生实验4,在把塑料瓶分别全部浸没在浓盐水和酒精中,弹簧秤的示数有何变化?这又能说明什么道理?结果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说明浓盐水和酒精也能对塑料瓶产生一个向上的托力。由此得出浮力的概念,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就叫浮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善于研究建立概念的物理过程和事实,是学习物理的重要能力。
  其次重视学生实验,实验是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最好手段,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引入密度概念的时候,通过学生实验,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他们分别研究水和铁块,要求他们既要分工又要合作,一小组一个同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另一个用量筒把该物体的体积测出来,然后在共同把所测到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算出来。尽管各小组所测物体的质量不相同,体积也不相同,但是一个奇妙的结果,使全班惊叹不已,即大家报出的比值不是接近于1,就是接近于7.8.全班每个同学的脑海里都浮现出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同一物体,不论其质量是多是少,或体积是大是小,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体积之比,总是一样的呢?学生不仅发出了一声惊讶,这时候老师引入密度的概念,并且只要稍加说明,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含义。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得出来的,又是不约而同的数据,更具有说服力,促使他们在认识上的飞跃,达到茅塞顿开的效果。
  同时还要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运用于教学中,物理规律是在研究不同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建立的,要阐明演绎推理的前提条件和推理论证过程。又如欧姆定律中,如何探究电压,电阻的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应该用什么方法?如何控制变量?怎样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呢?滑动变阻器起什么作用。在调节电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电压按照一定的倍数变化,那么,则会发现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大小也是成相同的倍数变化的。这样,很容易看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二、讲清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
  对于重要的物理知识,要剖析它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它的组成结构,所反映的物理属性。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指它们所包括的内容,外延指它们和周围的联系,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一些学生遇到问题时,常会错用概念或缺乏联想。例如,我们通过功的定义式的分析,正确了解了定义式的力(F)与距离(S)的意义,并进一步了解了几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时总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力,功的问题,使我们对功的概念内涵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又如,摩擦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摩擦力的学习中,同学不易弄清三个问题:1.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2.怎样确定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3.怎样定性判断摩擦力的大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并发生挤压,还要有相对的运动或运动的趋势。
  从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并通过区分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来加深理解,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知识间的系统和内在联系。有些概念,由于种种原因容易使人产生混淆,这也造成了学习物理的困难,将这些混淆的问题区分清楚了,则对正确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会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平衡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以致有人就把二者混淆起来,没有分析它们的根本不同点是什么。例如学生对于内能,热量,温度的理解常常出现一些错误认识,诸如“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物体放热温度一定降低”,“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内能大的物体温度高”等,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内能,热量,温度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那些有密切关系,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相同特点的概念是造成学生混淆不清的重要原因。通过区分这些易混淆的问题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在分析这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中来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
  三、指导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
  物理教学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实验现象、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讲清实际问题所应用的物理原理,讲清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所学知识,培养灵活、变通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水沸腾的特点后,在平时煨炖食物时,可以先用大火将食物烧开,然后用小火炖;有了液化的知识,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先将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学了电功电热后会解释电热丝搭接处更容易烧断等实际问题。又如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一些器具上电饭锅,老虎钳,指甲刀等用到的物理知识,仅电饭锅一样,学生就能说出十多个知识点,如增大气压提高沸点,电流的热效应,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等等。在学习密度的应用后,我让学生完成仅用用量筒称出一瓶空气的质量,用天平和刻度尺测出一团铜丝的长度,利用天平,小瓶和水测牛奶的密度等实验设计,学生在具体问题,教学内容,实验器材等信息的综合启发下,积极思考并努力设计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可以这么说,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无处不在。学生非但要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和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通过学生经常性的动手动眼动脑,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发掘实验的有效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到并掌握了物理知识。
  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研究如何理解概念的方法,不断提高正确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也是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课型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实效;探讨  一、对于物质性质类知识可以创设比较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新知识所特有的性质作为引发问题的出发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如,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我
【摘 要】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怎样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人的认知理论和网络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教研经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创新;能力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改变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
今年5月15日-6月15日,是第9个"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月",今年宣传月的主题是:"治污保洁,人人参与--让环保走进千家万户".全省将围绕主题,统一时间,开展环境宣传大行动,真正让环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定都大都(今北京)后,为应付京都的种种需要,每年都需从长江下游富庶地区调运大量的稻米及其他物资.当时因只靠南北大运河远不能完成漕运任务,便又开了
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本文从创新考试内容、改革考试的方式方法、改变成绩计算办法以及建立健全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等四个角度全面分
2005年11月7日清晨,南河村的村民兴冲冲地跑到村主任林爱辉家中报信:"电镀工业区要关了!昨天晚上新闻说的!"谈起这一幕,林爱辉仍颇有感慨,虽然离电镀工业区的关闭还有两年,但
切入点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是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是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最佳途径,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就会“切”出兴趣,“切”出能力,“切”出高效课堂,也能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进而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通过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对于“如何找到最佳切入点”有了很多理性上的认识。  一、从导语入手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开头,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新教材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教学要保证科学的严谨,又要“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教师的活动策略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什么传统教学中学生感到物理学习是困难的,是枯燥无味的?笔者个人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略物理教育的人文功能。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内心的满足感和快乐感)没有得到激发。为了改变
语文学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教育却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时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机构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很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了,甚至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给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得教育成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