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的创作多少都带有投机成分,《硬汉》中一些比较锋芒和个人的东西也是出于某种侥幸心理。一定要做真正的商业电影。”
采访时,丁晟刚刚完成了新片《大兵小将》的剪辑,“昨天刚给成龙和王力宏放了样片”。虽然早在2000年就制作完成了个人的首部电影,但丁晟之前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其在广告方面的成绩。直到去年底的《硬汉》,丁晟积蓄已久的电影能量才得以释放。
拍了七年广告
丁晟是山东青岛人,自幼喜欢画画。1989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大学期间,丁晟就感到了追逐电影梦的艰难。毕业后,他选择了去海南做生意。然而几年下来,丁晟对生意场始终不太适应。于是在1998年他回到北京,从头做起,开始接一些拍摄MV短片的工作。
2000年,在一位家乡好友的资助下,丁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大惊小怪》。然而这次“圆梦”最终成为了一段痛苦的回忆。现在回想起来,丁晟说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导演究竟是什么。由于准备不足,他几乎是懵懵懂懂地就拍完了处女作,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影片上映后成绩非常糟糕。
第一次拍片,就让哥们儿赔了钱,这让初执导筒的丁晟备受打击,“当时都不好意思跟人说那片子是我拍的”。失落的他给他的大学老师谢飞打了个电话,后者劝其回北影继续读书。于是丁晟回到母校读了一年的导演进修班。其间他老老实实地上课,同时开始练习写剧本。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丁晟对导演的角色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此时的他变得更加耐心和谨慎,“不到真准备好不出手”。这样,一直到2008年他推出《硬汉》。
毕业后,丁晟大部分工作是拍广告。从《大惊小怪》到《硬汉》的7年间,他共拍了300多部广告,这也给他的电影之路积累了大量拍摄经验。
丁晟认为,多年拍摄广告锻炼了他拍片的效率。相比电影,广告拍摄短平快——丁晟拍过的最耗时的广告也不过3天。丁晟把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带到了电影拍摄中,比如很多电视剧导演习惯多机位通拍,而丁晟更善于根据实际需要拍摄短镜头。在他看来,要什么才拍什么,这样才能控制时间和成本。《硬汉》总共用了300本胶片,拍摄32天杀青,拍摄最紧凑的一天,全天拍了63个镜头。刚刚完成的《大兵小将》,胶片用了800本,53天杀青。
广告对镜头的要求很高,需要导演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最佳效果,尤其视觉效果。丁晟认为广告要想在15秒的时间里打动观众,视觉上就必须“砸人”。拍摄广告经年,让丁晟对各种视觉技巧有了一定把握。拍《硬汉》时,丁晟虽然有意识地对技巧有所收敛,但依然特点鲜明,这也形成了该片的一大特点:用很低的成本拍出了不少风格强烈的视觉场面。
拍广告也为丁晟构筑了一支默契的团队,他与其中一些核心成员,比如摄影师丁豫,合作的时间已超过10年。他最近的两部电影也都是由这支队伍完成的。在广告拍摄中,丁晟形成了特有的习惯:比如亲自剪辑,比如每天晚上绘制次日的分镜图。《硬汉》的1500多个镜头都是这样画出来的,“每天贴在片场里,看了心里就踏实”。另一方面,多年的广告生涯使丁晟接触到了各种先进设备以及大牌明星。从成龙、章子怡到周润发、李连杰,几乎所有顶级明星都和他有过合作。这些经验与人脉对他后来做电影大有裨益。
广告毕竟不能等同于电影。在丁晟看来,完全不懂讲故事也能拍好广告,但电影靠视觉和技巧上的虚张声势肯定无法过关——《硬汉》在叙事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对此丁晟也心中有数。他说未来希望能找到一位合适的编剧搭档,在没找到合适人选前,还得自己动手。
机会如何而来
对青年导演而言,机会是宝贵的。丁晟说自己处女作遭遇挫折正是因为“机会来得太早了”。“此后的6、7年都没有拍电影,除了暗自准备以外,也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尤其是投资者。做电影,钱其实还不是最核心的问题,之前也有投资找过我,但做《大惊小怪》时还要自己打电话请记者的经历让我坚持要与专业的业内人士合作。”
2007年,在保利华亿副总刘晓霖的介绍下,丁晟结识了香港导演王晶,他的第二部电影也由此提速。最初他给王晶拿去了两个剧本,都是自己擅长的动作片,但对方表示无兴趣。就在丁晟觉得要失去这次机会时,王晶告诉他自己一周后还会来京,希望到时能看到更好的点子,不然“这趟就当交了个朋友吧”。随后,丁晟把一个哥们儿见义勇为的故事发展成了一个剧本大纲。王晶看过后当即拍板,《硬汉》诞生。
同样,《大兵小将》的机会也是靠积极努力争取到的。
丁晟与成龙合作过4部广告。完成《硬汉》后他请成龙看片,后者认真看了,但看完后并没说什么。时隔不久,二人再次合作某广告,成龙在片场给丁晟讲了一个他想了很久的创意。听者有心,丁晟随后迅速写了一个剧本大纲给成龙看,然后二人在这个大纲的基础上展开了讨论和修改……整个过程,两人压根没谈到具体如何合作。丁晟对此的解释是:“青年导演做电影的心态很重要,不能太功利。”几部电影拍下来,丁晟表示他基本没挣到钱。拍《硬汉》时他没要导演酬劳,后期做中间片时为了提高影片效果,他又搭进去了编剧酬劳和一部分自己的钱。
从某种程度上说,丁晟做电影时的平和心态是由于拍摄广告能为他带来稳定收入。毕竟只有衣食无忧,才能以一种比较纯粹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丁晟喜欢拍电影时的激情,“拍电影没有‘压力’,只有‘刺激’”。
不过电影是要面对市场和观众的,除了激情,也需要理性。丁晟表示自己拍电影的原则是不让投资人赔钱,因此只要是市场有要求,个人化的东西可以让步,“所谓的风格其实可多可少”。《大兵小将》原本希望往公路片的方向靠,成龙也想尝试更多文戏,但市场的反馈希望增加更多动作戏,那么修改就是必须的,因为“市场规律必须遵循”。“主观的创作多少都带有投机成分,《硬汉》中一些比较锋芒和个人的东西也是出于某种侥幸心理。一定要做真正的商业电影。”
采访时,丁晟刚刚完成了新片《大兵小将》的剪辑,“昨天刚给成龙和王力宏放了样片”。虽然早在2000年就制作完成了个人的首部电影,但丁晟之前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其在广告方面的成绩。直到去年底的《硬汉》,丁晟积蓄已久的电影能量才得以释放。
拍了七年广告
丁晟是山东青岛人,自幼喜欢画画。1989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大学期间,丁晟就感到了追逐电影梦的艰难。毕业后,他选择了去海南做生意。然而几年下来,丁晟对生意场始终不太适应。于是在1998年他回到北京,从头做起,开始接一些拍摄MV短片的工作。
2000年,在一位家乡好友的资助下,丁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大惊小怪》。然而这次“圆梦”最终成为了一段痛苦的回忆。现在回想起来,丁晟说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导演究竟是什么。由于准备不足,他几乎是懵懵懂懂地就拍完了处女作,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影片上映后成绩非常糟糕。
第一次拍片,就让哥们儿赔了钱,这让初执导筒的丁晟备受打击,“当时都不好意思跟人说那片子是我拍的”。失落的他给他的大学老师谢飞打了个电话,后者劝其回北影继续读书。于是丁晟回到母校读了一年的导演进修班。其间他老老实实地上课,同时开始练习写剧本。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丁晟对导演的角色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此时的他变得更加耐心和谨慎,“不到真准备好不出手”。这样,一直到2008年他推出《硬汉》。
毕业后,丁晟大部分工作是拍广告。从《大惊小怪》到《硬汉》的7年间,他共拍了300多部广告,这也给他的电影之路积累了大量拍摄经验。
丁晟认为,多年拍摄广告锻炼了他拍片的效率。相比电影,广告拍摄短平快——丁晟拍过的最耗时的广告也不过3天。丁晟把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带到了电影拍摄中,比如很多电视剧导演习惯多机位通拍,而丁晟更善于根据实际需要拍摄短镜头。在他看来,要什么才拍什么,这样才能控制时间和成本。《硬汉》总共用了300本胶片,拍摄32天杀青,拍摄最紧凑的一天,全天拍了63个镜头。刚刚完成的《大兵小将》,胶片用了800本,53天杀青。
广告对镜头的要求很高,需要导演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最佳效果,尤其视觉效果。丁晟认为广告要想在15秒的时间里打动观众,视觉上就必须“砸人”。拍摄广告经年,让丁晟对各种视觉技巧有了一定把握。拍《硬汉》时,丁晟虽然有意识地对技巧有所收敛,但依然特点鲜明,这也形成了该片的一大特点:用很低的成本拍出了不少风格强烈的视觉场面。
拍广告也为丁晟构筑了一支默契的团队,他与其中一些核心成员,比如摄影师丁豫,合作的时间已超过10年。他最近的两部电影也都是由这支队伍完成的。在广告拍摄中,丁晟形成了特有的习惯:比如亲自剪辑,比如每天晚上绘制次日的分镜图。《硬汉》的1500多个镜头都是这样画出来的,“每天贴在片场里,看了心里就踏实”。另一方面,多年的广告生涯使丁晟接触到了各种先进设备以及大牌明星。从成龙、章子怡到周润发、李连杰,几乎所有顶级明星都和他有过合作。这些经验与人脉对他后来做电影大有裨益。
广告毕竟不能等同于电影。在丁晟看来,完全不懂讲故事也能拍好广告,但电影靠视觉和技巧上的虚张声势肯定无法过关——《硬汉》在叙事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对此丁晟也心中有数。他说未来希望能找到一位合适的编剧搭档,在没找到合适人选前,还得自己动手。
机会如何而来
对青年导演而言,机会是宝贵的。丁晟说自己处女作遭遇挫折正是因为“机会来得太早了”。“此后的6、7年都没有拍电影,除了暗自准备以外,也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尤其是投资者。做电影,钱其实还不是最核心的问题,之前也有投资找过我,但做《大惊小怪》时还要自己打电话请记者的经历让我坚持要与专业的业内人士合作。”
2007年,在保利华亿副总刘晓霖的介绍下,丁晟结识了香港导演王晶,他的第二部电影也由此提速。最初他给王晶拿去了两个剧本,都是自己擅长的动作片,但对方表示无兴趣。就在丁晟觉得要失去这次机会时,王晶告诉他自己一周后还会来京,希望到时能看到更好的点子,不然“这趟就当交了个朋友吧”。随后,丁晟把一个哥们儿见义勇为的故事发展成了一个剧本大纲。王晶看过后当即拍板,《硬汉》诞生。
同样,《大兵小将》的机会也是靠积极努力争取到的。
丁晟与成龙合作过4部广告。完成《硬汉》后他请成龙看片,后者认真看了,但看完后并没说什么。时隔不久,二人再次合作某广告,成龙在片场给丁晟讲了一个他想了很久的创意。听者有心,丁晟随后迅速写了一个剧本大纲给成龙看,然后二人在这个大纲的基础上展开了讨论和修改……整个过程,两人压根没谈到具体如何合作。丁晟对此的解释是:“青年导演做电影的心态很重要,不能太功利。”几部电影拍下来,丁晟表示他基本没挣到钱。拍《硬汉》时他没要导演酬劳,后期做中间片时为了提高影片效果,他又搭进去了编剧酬劳和一部分自己的钱。
从某种程度上说,丁晟做电影时的平和心态是由于拍摄广告能为他带来稳定收入。毕竟只有衣食无忧,才能以一种比较纯粹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丁晟喜欢拍电影时的激情,“拍电影没有‘压力’,只有‘刺激’”。
不过电影是要面对市场和观众的,除了激情,也需要理性。丁晟表示自己拍电影的原则是不让投资人赔钱,因此只要是市场有要求,个人化的东西可以让步,“所谓的风格其实可多可少”。《大兵小将》原本希望往公路片的方向靠,成龙也想尝试更多文戏,但市场的反馈希望增加更多动作戏,那么修改就是必须的,因为“市场规律必须遵循”。“主观的创作多少都带有投机成分,《硬汉》中一些比较锋芒和个人的东西也是出于某种侥幸心理。一定要做真正的商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