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秉承“培育科学精神,把科技创新的种子播进每个孩子的心田”的教育理念,推进“一二三”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指一个精品课程;“二”是指培育两个特色项目;“三”是指构建三个层面的金字塔式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机器人精品课程
学校机器人教育始于2007年,当时使用了乐高动力机械、可再生能源等机器人开发套件开展科技活动。目前,增加了乐高科学技术、未来伙伴的WER、科协足球等开发套件,这些套件为开展机器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在实施智能机器人开发项目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有了明显提升。
学校鼓励教师编写机器人校本课程,加强机器人课程体系建设;每学期开展一次机器人科普活动,以示范、表演的形式,宣传、普及机器人知识;开展机器人教育的课题研究,探索机器人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形式。
培育两个特色项目
一是培育人工智能特色项目。该项目有机器人、创意编程、3D打印三个专业,分阶段实现培养目标。小学低年级以初步感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人工智能动力机械、图像识别等技术为主;中年级开始逐步过渡到模块化编程,掌握基本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图形化编程工具,会用NXT组件搭建简易机器人,会组装无人机,完成寻线、测温等基本任务;高年级在初步掌握PYTHON语言的基础上,以综合技能、EV3、类人机器人、无人机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完成扫地、爬楼梯、救火等较复杂的任务,并为后续学习代码驱动硬件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课程着眼小学生活泼好动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课程设计注重情境、活动和问题“三位一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学习链,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体验、实践。
二是培育生态科技特色项目。该项目是培养学生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项目下设植物栽培、水土治理和观鸟三个专业。植物栽培专业学习怎样栽培植物,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全程观察养护、定期交流种植心得,事后撰写研究报告;水土治理专业以项目化形式,调查研究在地水域生态,项目组成员观风向、测土壤、勘水质,探究身边的动植物生态链,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观鸟专业学习的目的是了解鸟、爱护鸟,经过大量学习实践,学生们发现,在沙河地区常见的鸟类大约有120种左右。
构建金字塔式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层面课程、拓展层面课程和研究层面的课程。
基础层面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与科学精神;拓展层面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自主选择的拓展性科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科学实践参与素养;研究层面课程面向拔尖创新人才,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专业发展与实践创新素养。三个层面的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普及,又保障了特长学生的发展。
基础类课程体系主要以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德育活动、学科渗透为辅,以各学科融合育人的项目化学习为实施路径。一是以科学课、劳动课为主学科启蒙科技教育,以科学实验活动深化科技教育,以科技基地充实科技教育。二是把科技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紧密结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喜爱的主题系列活动,如开展“我是小院士”演講比赛和“插上科学的翅膀”主题班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三是发挥德育活动中的科技教育功能,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组织师生开展“新型口罩的设计”等科学防控活动,教会学生科学佩戴口罩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四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一方面使用各类教学策略,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建模教学等开展科技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围绕科学素养各个维度明确细化教学目标,如以构建“四季公园课程”为抓手,全学科参与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精神。
拓展类课程体系以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为主,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体现学校育人目标的特色课程。拓展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一是成立以科技类为主体的科技兴趣小组、社团,如机器人、植物栽培等,以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原则,为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二是以科技教育为主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等活动。三是在科普日、科普节活动期间,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技精神,在全校师生中营造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研究类课程体系以专业纵深和研究性学习为主。一是围绕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古城资源,开发相关课程。二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和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三是开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科技教育,学校在科技教育中引入STEAM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现实问题,如开展“桥世界”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空间、力学、建筑学等知识,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打造机器人精品课程
学校机器人教育始于2007年,当时使用了乐高动力机械、可再生能源等机器人开发套件开展科技活动。目前,增加了乐高科学技术、未来伙伴的WER、科协足球等开发套件,这些套件为开展机器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在实施智能机器人开发项目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有了明显提升。
学校鼓励教师编写机器人校本课程,加强机器人课程体系建设;每学期开展一次机器人科普活动,以示范、表演的形式,宣传、普及机器人知识;开展机器人教育的课题研究,探索机器人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形式。
培育两个特色项目
一是培育人工智能特色项目。该项目有机器人、创意编程、3D打印三个专业,分阶段实现培养目标。小学低年级以初步感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人工智能动力机械、图像识别等技术为主;中年级开始逐步过渡到模块化编程,掌握基本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图形化编程工具,会用NXT组件搭建简易机器人,会组装无人机,完成寻线、测温等基本任务;高年级在初步掌握PYTHON语言的基础上,以综合技能、EV3、类人机器人、无人机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完成扫地、爬楼梯、救火等较复杂的任务,并为后续学习代码驱动硬件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课程着眼小学生活泼好动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课程设计注重情境、活动和问题“三位一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学习链,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体验、实践。
二是培育生态科技特色项目。该项目是培养学生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项目下设植物栽培、水土治理和观鸟三个专业。植物栽培专业学习怎样栽培植物,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全程观察养护、定期交流种植心得,事后撰写研究报告;水土治理专业以项目化形式,调查研究在地水域生态,项目组成员观风向、测土壤、勘水质,探究身边的动植物生态链,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观鸟专业学习的目的是了解鸟、爱护鸟,经过大量学习实践,学生们发现,在沙河地区常见的鸟类大约有120种左右。
构建金字塔式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层面课程、拓展层面课程和研究层面的课程。
基础层面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与科学精神;拓展层面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自主选择的拓展性科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科学实践参与素养;研究层面课程面向拔尖创新人才,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专业发展与实践创新素养。三个层面的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普及,又保障了特长学生的发展。
基础类课程体系主要以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德育活动、学科渗透为辅,以各学科融合育人的项目化学习为实施路径。一是以科学课、劳动课为主学科启蒙科技教育,以科学实验活动深化科技教育,以科技基地充实科技教育。二是把科技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紧密结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喜爱的主题系列活动,如开展“我是小院士”演講比赛和“插上科学的翅膀”主题班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三是发挥德育活动中的科技教育功能,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组织师生开展“新型口罩的设计”等科学防控活动,教会学生科学佩戴口罩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四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一方面使用各类教学策略,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建模教学等开展科技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围绕科学素养各个维度明确细化教学目标,如以构建“四季公园课程”为抓手,全学科参与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精神。
拓展类课程体系以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为主,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体现学校育人目标的特色课程。拓展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一是成立以科技类为主体的科技兴趣小组、社团,如机器人、植物栽培等,以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原则,为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二是以科技教育为主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等活动。三是在科普日、科普节活动期间,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技精神,在全校师生中营造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研究类课程体系以专业纵深和研究性学习为主。一是围绕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古城资源,开发相关课程。二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和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三是开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科技教育,学校在科技教育中引入STEAM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现实问题,如开展“桥世界”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空间、力学、建筑学等知识,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