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阅读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24834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做才能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根本大计”呢?本文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谈一谈我的思考与探索。
  一、锻炼关键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的要求侧重点是推想意思、辨别感情、体会效果。教《姥姥的剪纸》第4、5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我”的几个词语,展开教学。
  师:请细细地读一读第4、5小节,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生1:刁难、耍赖。我仿佛看到一个“调皮蛋”,在姥姥剪纸的时候,跳前蹿后地做鬼脸,但姥姥总是慈祥地笑笑,最多推推鼻梁上的老花眼镜,瞥他一眼,继续做自己的活计。
  师:好有想象力!这经验来自你的生活吧?捣蛋归捣蛋,但这里,你们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2:读出了“我”和姥姥亲密无间的祖孙情。他们感情深厚,才会相处得如此融洽,否则怎么敢捣蛋呢?
  生3:“我”不仅调皮,还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你看,“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比如,你正在写作业,张三跑来捂着你的眼睛,你还能写得下去吗?(生:写不了。)但姥姥——
  生4:继续剪。
  师:“我”刁难姥姥的细节不仅写出了“我”跟姥姥的亲密无间,还写出了——
  生5:姥姥的技艺高超。
  生6:姥姥剪纸技术是熟能生巧。
  学生在读课文、抓词语的过程中,发挥想象,联系生活经验,充分感受到了孩童的天真、人间的亲情,体会到了文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挖掘关键句段,感受表达内涵
  作者写作时,对句式的选用,顺序的安排都会有其独特的运思。如课文第6自然段就是对姥姥“熟能生巧”的一个具象化阐释。
  投影出示:
  1.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2.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她几乎每天都会剪这一幅剪纸。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段话,揣摩揣摩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
  生1:第二句将原文中的“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换成了“她几乎每天都会剪这一幅剪纸”。
  生2:换了之后,感觉不太好。
  师:为什么?
  生3:读了原句,我仿佛看到姥姥穿得像个油桶,一边哈着热气一边剪,还好像看到她一边流汗一边剪,因为人家要得急,姥姥连脸上的汗珠子都没工夫擦一擦。
  生4:姥姥每天都剪,白天剪,晚上还剪,夜以继日的忙活,可见姥姥的剪纸多么受人们的欢迎。
  生5:难怪“我”捂着姥姥的眼睛,姥姥也能丝毫不差地剪出来,原来常常“摸黑剪”呢。真是熟能生巧啊!
  在比较揣摩中,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更多信息。这种看似啰唆的语言表达的特殊效果便被学生揣摩出来了。能从看似简单的语句中发掘出语言文字的秘妙,这对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
  三、整体把握篇章,领悟表达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善于设计话题,激发学生含英咀华,倾吐自己的感受,感悟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是如何写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又是如何写出姥姥和“我”祖孙情深的?
  生1:人们总是“啧啧赞叹”姥姥的剪纸栩栩如生:“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人们的称赞好像是歌谣一般,语言优美动人。同时,借别人的嘴巴侧面烘托了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
  生2:我从“乐颠颠”一词看出了姥姥的剪纸技术高。你看,求姥姥的人总是很多,姥姥放下手中的活计就剪,不一会儿,剪成了,来人一看,哇,好漂亮啊!就乐颠颠地拿走了。
  师:说得真传神。
  生3:姥姥对乡邻们是有求必应,要什么就剪什么。对“我”也是。“我”总是缠着她剪老牛和兔子。这老牛和兔子正象征着他们俩的祖孙情。
  师:优秀的作家选材总是以一当十,从一个小细节里就能读出好多好多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本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表达力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破窗效应”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认为假如某个建筑物的一扇窗子或一块玻璃被人打碎,却得不到及时维修或补上,会造成更多的窗户玻璃被破坏,甚至整个建筑物都将被摧毁。这指出,环境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暗示和诱导作用。同样,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有“破窗效应”,受环境的暗示和诱导后,学生开始滋生、增长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而导致不正之风蔓延到整个班级,对班级建设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作为一名新
[摘要]小学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倡导多个角度、富有新意的阅读方式,不断拓宽思维的空间,提升阅读的质量。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牛郎织女》这类民间故事具备了多类型的教育功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知识,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牛郎织女》;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从名师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作文评价要讲究艺术,要注重激励性、启发性、即时性和
[摘 要]情境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教学品质。在《咕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把识字与理解、感悟课文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深度沟通,给课堂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情境教学;对话;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语文教学就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成为师生一起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但是,如果考察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我们就不难发现,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发后,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的解读犹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某些课堂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    案例一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老师执教的是古诗《山行》,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古诗,接着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
[摘 要]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删繁就简,选准侧重点,开展相关的训练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目标,把握重难点;重导轻教,找准侧重点;引入资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延伸拓展,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这样,“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学生的语文素养会逐步获得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略读课文;删繁就简;侧重点;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语言运用试题在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典型任务的要求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情境角度分析,2019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主要包括基于具体语境,基于社会生活情境,融合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学科认知三类情境的试题。未来,高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将呈现出现实性、应用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境 任务 高考 语言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标准(20
[摘 要]《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诗人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本课教学以“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学生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诗人对话,在师生互动的品味中体会一份浓浓的送别情。与此同时,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通过学法的归纳,让学生自主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大体上是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的。这为教师从整个单元人手钻研文本、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掘本单元课文间的共同特征和内在联系,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文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有机融合,积极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入。主题单元式教学备课不仅要注意整体把握单篇课文,还应注重单元课文间的联系。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有关主题单元教学的一些思考。 
文章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词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孙景华语)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文章的重点句子初步看起来好似普普通通,实际上却有丰富的内蕴,仅凭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深入其中体味出来的。常用的比较法品词析句大体有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