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如何更“接地气”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ru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当今社会中,文化与日常生活日趋融合,这就要求在空间距离上,文化产品和服务设施要贴近人民群众,文化产品内容要贴近百姓日常生活。
  【关键词】文化传播事业 人文关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的有效性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能真正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牢牢地控制文化事业这个主阵地。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尊重多元化文化需求
  顺应当今文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日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商品或者商品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增强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了商品的符号价值,使商品充满了文化意义,文化借助商品进行传播,提高了传播范围和速度。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意识形态产品的生产,应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顺应当今文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桥梁。
  人们思想意识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应掌握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多元化,强势宣传一种意识形态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为了达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渠道、方式和载体,尊重当今人们思想多样化的现实。
  汲取市场意识。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引入了市场机制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迅速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时捕捉到了人们的需求,这种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而经营性文化产业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也需要引入市场意识,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等方面,我国的文化事业需要汲取市场意识。
  文化传播事业应以引导、服务民众为己任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科学理念。市场经济时代,为了获得更加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传播,政治思想和政治纲领借助文化和道德力量,逐步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为了提高文化传播事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内容和形式上,文化传播事业要以提供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己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心态和文明行为;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宣传,振奋民族精神,创新文化产品内容和服务形式,将文化传播内容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公民意识,塑造民族品格,倡导科学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过程中。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人的能力培养、价值观构建等都需要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全面发展依赖于人的精神文化追求和满足,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素质。而对于公众来说,文化是成就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文化传播事业要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文化传播事业要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地上,具有前瞻性,引领多样化的发展,才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掌握民情动态,有效传播人文思政。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充分掌握民情民意,才能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势利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切文化创作都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创作中,到群众生活中汲取养分、搜集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以“人”为价值主体,以人文关怀为主旨,必须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
  文化产品要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贴近百姓生活
  拉近公共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贴近百姓。根据2015年“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数据显示,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兴趣和动力非常大,其不需要很豪华,但是要便捷。在对文化消费选择上,49.4%的人是由于“工作或学习任务重”;55.3%的人是由于“周边缺乏合适的文化设施或场所”;61.4%的人是由于“生活压力大,文化消费过于昂贵”;45.9%的人期待着能在周边找到更多合适的文化设施。因此,我国仍需大力发展便民性的文化设施,加大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力度,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利用信息技术,拉近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之间的距离,缩小城乡的“文化鸿沟”。
  文化产品的更新要具有时效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场竞争机制条件下,经营性文化企业需要不停地研发新的产品,主动捕捉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为了适应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文化产品的更新要具有时效性,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去说服人、启迪人。为了使人们自觉吸收各种优秀文化成果,要通过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人们接受并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文化产品的内容要贴近百姓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是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的成功为理论被人民接受提供了合法性和先进性论证。一直以来,党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党的意识形态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由此,文化傳播事业要善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入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善于结合人们常思的问题、常见的事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透讲明,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知意义,贴近生活、增进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结合起来。
  文化产品的传播形式要贴近百姓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人民不容易接受,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必须要将抽象的东西转换为直观的、感性的宣传内容,有效利用多种多样的宣传工具和载体,如新闻、报刊、网络等。文化传播事业要充分运用各种途径、载体传播人文思想政治,注重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目前,文化与生活日趋融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使用传统的文字载体,也要创新发展多种传播方式。如:为了让群众充分感受到文化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通过展示百姓喜爱的民俗活动,搭建百姓喜爱的草根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作者为宁夏医科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为宁夏医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校级课题“宁夏医科大学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XM201501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忠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几点探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罗立英:《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学界(理论版)》,2013年第1期。
  ③肖应红:《列宁“灌输”思想对当前中国的启示——重温〈怎么办?〉感言》,《人民论坛》,2012年第23期。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其他文献
将编码甘油单-二酰酯脂肪酶(MDGL)的基因mdlA插入到分泌表达质粒pPIC9K中,通过电激将线性化的重组质粒整合到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中,筛选出His^+Mut^+表型菌株,进一步用C41
利用整合有CMV CP基因及NPT-Ⅱ基因的改建质粒pBim438,以农杆菌为载体,对黄河蜜甜瓜子叶进行转化,以75 mg/L卡那霉素筛选转化体,获得了完整的转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证明转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化了江西虫草发酵液脱色的工艺条件。即在提取多糖前,调节发酵液pH值至5,活性炭用量为3g/100mL,在25℃恒温条件下吸附5min后,发酵液脱色率可达到89.6%,发酵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葡萄病毒和类似病毒病的研究进展:1.病原研究,包括病毒种类,扇叶病毒性质,卷叶病,茎痘病和栓皮病的病原及病毒复合侵染;2.病毒检测,主要有指示植物
从汕头海湾养殖区域的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到1株几丁质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命名为SWCH.6,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确定该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
"以文化人"是新时代党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切实履行"以文化人",需正确认识以文化人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厘清"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粘细菌纤维堆囊菌So ce cpu-1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粘细菌能利用如滤纸或玉米秸杆等纤维素。So ce cpu-1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实验表明,该粘细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基准地价是我国地价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科学制定、及时更新和正确应用,对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保定市城区基准地价,自1992年开始制定,已经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一类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生物防治资源,由于这类菌的分类鉴定工作起步晚,存在分类混乱和不系统的现象,在本土资源十分丰富的我国尤为突出。本文对本实验室分
摘要: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工作实际,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师德规范建设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师德规范    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是指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自觉遵守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