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小学计算教学可为重要。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却普遍较低,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成绩。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做题前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核对——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三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四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学生运算速度的训练,形成熟练的运算技巧
在正确的前提下做到灵活、迅速,就是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计算法则指导运算,灵活运用运算性质、定律,使运算简便。在运算过程中,正确是首要的,但迅速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学生能合理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运算的基础上,应该进行速度训练。我首先教会学生注意看清题目要求,并注重看清数字和计算符号,然后合理运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在全班学生都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采用定时定量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如:让全班同学同时做几道题(选题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精心编制练习题),规定一定时间完成,到时间就交卷,注意阅卷后表扬做得好的,鼓励有进步的,辅导做得差的。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常规运算速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会形成技能,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每天晚上都进行10~20道口算训练,并根据内容和题量规定口算时间;为了不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经常改换口算形式,如和爸爸妈妈进行口算竞赛,听算,比正确、比速度、比运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等等。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鼓励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此外,每个月举行一次班级里的口算比赛,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选出口算能手,参加每学年一次的学校里的口算比赛。平时,学完笔算后,把那些算得认真、仔细的学生作业贴在学习园地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不能靠一朝一夕,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师,我们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持之以恒地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
《今天是个好太阳》
海门市平山中心小学 二(1) 陈丽云
(辅导老师: 薛 飞)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做题前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核对——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三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四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学生运算速度的训练,形成熟练的运算技巧
在正确的前提下做到灵活、迅速,就是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计算法则指导运算,灵活运用运算性质、定律,使运算简便。在运算过程中,正确是首要的,但迅速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学生能合理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运算的基础上,应该进行速度训练。我首先教会学生注意看清题目要求,并注重看清数字和计算符号,然后合理运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在全班学生都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采用定时定量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如:让全班同学同时做几道题(选题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精心编制练习题),规定一定时间完成,到时间就交卷,注意阅卷后表扬做得好的,鼓励有进步的,辅导做得差的。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常规运算速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会形成技能,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每天晚上都进行10~20道口算训练,并根据内容和题量规定口算时间;为了不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经常改换口算形式,如和爸爸妈妈进行口算竞赛,听算,比正确、比速度、比运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等等。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鼓励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此外,每个月举行一次班级里的口算比赛,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选出口算能手,参加每学年一次的学校里的口算比赛。平时,学完笔算后,把那些算得认真、仔细的学生作业贴在学习园地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不能靠一朝一夕,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师,我们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持之以恒地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
《今天是个好太阳》
海门市平山中心小学 二(1) 陈丽云
(辅导老师: 薛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