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虚无作用与学生责任感的消解:方式及对策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学生个体身上造成了三种虚无:现实自我的虚无、集体成员感的虚无以及社会角色的虚无。这三种虚无进而造成了学生责任感的消解。具体而言,第一,现实自我的虚无导致了虚拟“我”的产生,这种“我”不仅忽略现实,还会忽略网络环境的要求,进而失去应有的责任感;第二,集体成员感的虚无使得“我”孤立地存在,这自然失去了对于未来和他人的责任感;第三,社会角色的虚无使得我处于“无根”状态,这一状态容易让个体丧失自我的各种角色定位及社会对这一角色的各种期待及要求,进而丧失应有的责任感。对于网络的虚无作用,教育者需要
其他文献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中风主要表现为偏瘫,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中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虽然其自身存在一
2020年10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信息,警示在孕20周或之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导致罕见且严重的胎儿肾脏问题,可能引起宫内羊水不足并出现并发症。NSAIDs
从法律发展史看,在法律制度出现之前,人与人之间关系主要靠非正式约束(如习惯)来约束,即使在现代社会、法律也只占整个行为规范的一小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仍然由非法律行为规范来
在以自然物质资源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由于作为劳动资源的机器设备的稀缺和昂贵,同时又存在着大量的产业后备军,因而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投入的生产资源,长期以来未能引起社会的
案例教学应该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范式存在争议。从理论上讲,教学方法概念自身定义的多样性、范式概念的模糊性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运用的混乱性都表明案例教学很难被定位为方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至2000年已基本结束,各地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由于贫困人口绝大数居住在高寒山区、石灰岩地区、少数民族乡(镇),自然灾害频繁。加之扶贫资金是投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