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耄耋“追星族”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_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追星”,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那是年轻人的事。不,在我家,就有一位年届九旬的“追星族”,她不但自己“追星”,还带动全家族祖孙四代21口人和全村数千名乡亲共同“追星”。
  这位与众不同的“追星族”,就是我的九旬母亲。
  母亲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就识文断字,一辈子喜欢读书看报。进入晚年后,她更是自己订报学习,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她更是每晚必看,几成生活定式。不知从何时起,她成了“追星族”,不过她追的星可不是什么歌星、影星、演艺明星,而是那些称得上是“当代国之英雄”的明星们:于敏、孙家栋、张富清、袁隆平、屠呦呦、杨利伟、费俊龙、钟南山、张伯礼……
  母亲追星那叫一个“铁粉”:她把报纸上刊载的英雄们的事迹剪下来,订成册子,谓之《英雄谱》。每逢周末全家四代人聚会时,她就拿出《英雄谱》“照本宣科”地讲述一番。她尤其注重对孙辈和重孙辈两代年轻人的“明星观”教育,经常和孙辈们进行“家庭辩论赛”。尽管母亲单枪匹马,但一番辩论下来,依然是母亲一方取胜——通过她的讲解,在铁的事实面前,孩子们真正看清了谁是国家和民族的铁骨脊梁;谁是最值得尊重、最值得全国人民共同追星的“明星”;国家和人民危难时刻,谁能够挺身而出。辩论赛最后变成了母亲一个人的“演讲赛”: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她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核物理学家于敏,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貢献,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一番宣讲过后,孩子们无不连连点头,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英雄,永远的大明星!
  母亲不但在家“追星”,还利用各种机会向乡亲们宣传“追星”:村头柳树下、温热的土炕、田间地头、河畔沟渠、广场场院……都回荡着母亲宣讲的话语。在母亲的影响之下,村里出现了一大批“追星族”,他们对袁隆平、钟南山等明星们的事迹津津乐道。家长变成了“追星族”,那么很快这一大家子就被熏陶成了“追星户”。母亲就是用这种几何倍数的宣讲法,将新时代的“英雄观”“追星观”播撒到前街后屯。
  母亲经常说:“追星”不能光说不练,要体现在行动上,要把“星”们的精神转化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孩子们个个是班里的尖子生,每学期都能拿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奖状;我们兄妹几个也均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在不同的岗位上边“追星”边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做着不同形式的贡献……
其他文献
大约四五岁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不吃鸡蛋。后来,稍微大一些了,我就想:鸡蛋多好吃啊,为什么母亲不吃呢?记得有一次,母亲给我煮了一个鸡蛋,我掰了一小块,非要给母亲吃,母亲就是不吃。我硬塞到她嘴里,她很快就吐出来,还嚷嚷着“腥,腥”。从此,我相信了母亲真的不吃鸡蛋。  我从小爱吃鸡蛋,但那时候物质贫乏,鸡蛋是典型的奢侈品。在我印象中,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母亲虽然不吃鸡蛋,但却能把鸡蛋做出许多花样来,炒
期刊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的记忆中,我家“近邻”时间最长的要算韦统泰伯伯一家。  心底无私天地宽  韦伯伯家和我家的“邻居缘”是从重庆开始的,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  韦伯伯一家人,都特别和善,为邻多年,我从未见过他们之间争吵动手,听到最多的是从他们家里传出来的阵阵笑声。  小时候,我对韦伯伯有一种敬畏感,因为军长能率领一个军去打敌人,那是最了不起的。在韦伯伯身上,有一种纯粹的军人气质,站在那里
期刊
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所有走调不走调的声音渐去渐远,在记忆的屏幕上,成为抑或遥迢抑或不朽的风景。然而,这样的风景再遥远,再模糊,那些生机勃勃、充满歌声的日子却始终清晰如初,无法让人忘怀。  走出大学校门,意味着一个人身份的改变,宣告人生必须由一种角色进入另一种角色。就这样,一箱书,一个简单的行囊,陪伴我开始了并不浪漫的粉笔生涯。在一所乡村高中校园内,高大的法国梧桐映衬着一排红砖瓦房,并以它固
期刊
好人遇上勤快人,说的是我父母的相遇。当时六外婆是村妇女主任,一张嘴好比喜鹊。  “方奇是乡村医生,技术好,人也好,一直跟师傅学医,没有时间耍朋友。”这是六外婆对我母亲说的。  “泽贵是屋里的老大,尤其勤快,孝敬父母又照顾弟弟妹妹,一般人也看不上,挑人挑到现在。”这是六外婆跟我父亲说的。  就这样,被六外婆吹得上天的两个“剩男剩女”顺利地走到了一起,开启了他们的独特人生。  我猜六外婆介绍的时候肯定
期刊
我把准备到新疆支教的消息告诉了父母。母亲在电话里说:“走之前,一定回趟家。”我说:“那是自然,肯定向您二老辞行。”  3天后,母亲给我一副新织的手套,说:“儿子,听说新疆冷,妈妈也不知道为你准备什么,你就在冷的时候戴上吧,看见手套就看见了妈妈,就想起了家!”我含泪接过手套说:“谢谢妈妈,我四十多岁了,还要您挂念着。”母亲说:“再大,也是孩子;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还是‘
期刊
母亲年轻时在部队文工团工作过,擅长舞蹈,如今母亲已年过花甲,但有时候她也缅怀走过的青葱岁月,心中依然泛起了涟漪。  母亲闲暇时就会戴上老花镜看当年她和战友的合影,她把在部队时拍的照片拿给我看,那时的母亲扎着麻花辫,穿着军装,清纯而美丽。她笑着对我说:“虽然已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些老戰友的名字我都能喊得出来,我们军营的6位女生还被大家称为‘六朵金花’哩!”  听母亲回忆过去的事,适时地给以赞扬,那是一
期刊
我2017年8月退休回到故里,正值嘉祥县作家协会换届,应县文联邀请,我参加了嘉祥县作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荣幸地当选为作协主席。我的文学梦在退休后得以延续,而且同全县160多名会员一道,勤奋练笔,不断创新,用新作讴歌改革开放伟大的新时代。  最近,我以作协主席的身份参加了嘉祥二中北极星文学社成立大会和卧龙山中学卧龙山文学社成立大会,会上,我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看到同学们那可爱纯真、聪慧渴求的目光,
期刊
一个整天“这个看不惯”“那个瞧不顺眼”,无时无刻发牢骚的老太太,在我的引导下,转换了晚年的心态,每天由“阴转多云”变成了“晴朗微风”,晚年的生活由此发生了巨变。——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在职时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退休后,她突然从繁忙中变得清闲下来,一时间觉得非常不适应,整天无所事事,长吁短叹……单单一个百无聊赖倒也罢了,她还染上坏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几
期刊
近日,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和黑山国家旅游局联合在中国市场推广“慢探险之旅”,聚焦推广6条新线路,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旅行者能够探访塞尔维亚和黑山,突破过去传统线路,深入感受欧洲野性灵魂的魅力,让自然和真诚的体验,丰富旅游行程。  我在2019年曾经也有幸以普通游客的身份踏上了这片向往很久,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往事如昨,沉重又清晰  当我决定去塞尔维亚时,件件往事顿时涌上心头。怎能忘记,20年前
期刊
讲起养老,各有妙招。我在退休以后,才明白幸福养老和我之前想的不同。  “两个生活”一起抓  我和老伴每天早上遛弯儿回来,我往锅里添两小碗水,把我们捡的地皮菜和佐料放进锅里,待烧开了水时,我俩就争先恐后地从阳台里摘几根香菜,或几片生菜,切碎撒进锅里,打个蛋花,滴几点香油,色鲜味美的两小碗汤就烧好。然后端着香汤,坐在阳台里,守着满盆的油绿,细细地品出暖暖的、亮亮的、甜甜的、香香的阳光味道,就陶醉在播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