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科四六用典修辞效果考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代词科四六中恰当地用典能够收到好的修辞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升文章的典雅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实现文章的简练整饬。
  关键词:词科四六 用典 修辞效果
  词科是宋代重要的科举类别之一,是“为了弥补王安石罢诗赋而用经义取士所造成的四六应用文写作人才的匮乏”[1](P247)而特设的科举考试科目,包括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和词学科。词科所试十二种文体①多数要求以四六写作,而四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用典。用典作为古来文章创作的一种传统,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用典是作者“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2](P2)。其本质是一种修辞手法。恰当运用,便会产生好的修辞效果。宋代词科四六作为一类科举文章,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用典修辞效果的特殊性。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宋代词科四六用典修辞效果主要表现在提升文章的典雅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实现文章的简练整饬四个方面。
  一、提升文章的典雅性
  典雅性是宋代词科四六用典的主要修辞效果之一。典雅性主要是通过化用、组缀经典著作及文史名著中的典故语辞实现的。宋代词科四六中,特别是其中的制、表文,因为是朝廷应用公文,主要应用于一些重大的场合,如郊祀、皇帝禅位、太子登极等,语言要求典雅庄重。为了实现这种语言风格,词科作者常常化用、组缀经典名著中的典故语辞。这些典籍都是人们经常习诵的文献,其所言的事理、表达的习惯、文章的风格等等,都被奉为典范。[2](P259)词科作者中,孙觌以“四六清新,用事切当”[3](P111)著称,他的词科四六文《代高丽王谢赐燕乐表》堪称典范之作,其中有两联“鼓瑟吹笙,君臣相悦。加贲鹿苹之飨,辅成鱼藻之欢”,化用了《诗经》中的典故语辞。“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4](P405)一句;“加贲鹿苹之飨”,是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加以融合;“辅成鱼藻之欢”,则是借用《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篇名。《鹿鸣》《鱼藻之什》都是描述安乐宴饮、君臣尽欢的场面,孙觌借用这两个典故既点明了君臣宴饮的场景,又营造了宾主相悦的气氛。“君臣相悦”,虽不作典故语,但也是出自经典,语出《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5](P2676)王应麟曾评价这段话:“此表警句,全用经句而复典丽。”[6](P449)他认为出自经典文献中的典故语辞,使这段话显得典雅又富丽。
  宋代词科四六有时也选用与名人雅士相关的故事或言辞,提升文章的典雅性。吕祖谦《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诰》:“近天子之光,允赖谋猷之启沃;见王者之志,遹观诏命之发挥”一联,出句第二个分句中选用了语典“启沃”。该典故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上》:“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7](P174)该典故和傅说有关,是武丁对傅说说的话。傅说是殷商时期的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的丞相。武丁立傅说为相,命令他竭力辅佐自己。后遂以“启沃”用作竭诚开导、辅佐君王的典故。吕祖谦用此典,表达对任职者的叮咛告诫。又如,洪适《给事中除翰林学士诰》中“黄扉论事,继批敕之髙风;青琐宣猷,罄沃心之谠议”一联,对句第二个分句中用语典“沃心”,该典与“启沃”虽然典面不同,但实是一个典故,都和殷商贤臣傅说相关。以上两例均是帝王任命臣子的诰书,帝王要求任职者要象傅说辅佐武丁一样辅佐自己,两处典故用得符合言语活动双方的身份,十分切题。因与名臣相关,文句也变得典雅。
  宋代词科四六中还有一些文句因引用经过前人巧妙修饰的典故语,而使得原本平常的描述对象变得典雅。如,张守《代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谢赐历日表》中“序臻玉烛之和,岁协金穰之庆”一联,出句中“玉烛”用语典,典出《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8]谓四时之气和畅,后用来形容太平盛世。對句中“金穰”也用语典,典出《史记·天官书》(卷27):“然必察太岁所在: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此其大较也。”[9]古代根据太岁星运行的方位来预测年成的丰歉,太岁星运行至酉宫(正西方)称“岁在金”,预示农业丰收。这里不直接言太平盛世、年岁丰收,而是用典故语“玉烛”“金穰”加以比拟,使原本平常的话语典雅化,从而提升了文章的典雅性。
  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曰:“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10](P339)他认为引用前人的言或事目的在于证明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思想。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也说:“用典之要,不出以少字明多意。其大别有二:一用古事,二用成辞。用古事者,援古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11](P146)我们知道,要说明一个道理,如果只讲道理就会显得很抽象,有时不能使人信服,也不容易让人理解。如果引用事例来说明,让人结合事例去理解道理,便容易许多。用事例来证明道理,也更容易让人信服。典故中的语典多来自古代典籍,特别是那些圣人先贤的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更具有权威性,引用这些语句合情合理,自然使人信服。
  宋代词科四六中的诏文,在宋初称为诫谕,主要是帝王对行政事务的直接命令。诏文中常引用古语故事来佐证所说的事情或道理,以增强说服力,敦促各官员执行命令。如王应麟《举将帅诏》“熊罴乂王家,昔何多于英杰;蛇豕食上国,今未敉于疆垂”一联中,出句第一个分句“熊罴乂王家”,典出《尚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7](P244)意为有熊罴一样的勇士安定朝廷。对句第一个分句“蛇豕食上国”,典出《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晋·杜预注曰:“言吴贪害如蛇豕。”[12](P2137)两个典故皆用比喻手法,前者以熊罴喻勇士,后者以蛇豕喻贪婪残暴之人。王应麟用这两个典故来说明举将帅的原因:昔日有那么多熊罴一样的英雄豪杰治理朝廷,使天下太平;而今日有贪婪残暴的藩属国不断侵犯我天朝,边疆不得安宁。两个比喻形象生动,今昔对比十分鲜明,能够增强诏文的说服力,鼓动官员举荐良将。   宋代词科四六中的檄文也常引用典故,以引起共鸣,增强说服力。如,洪适《唐户部侍郎平原太守河北招讨采訪使移清河诸郡讨安禄山檄》:“而贼臣安禄山者,犬羊余噍,蝼蚁饿俘,荷三道之重权,积十龄之异志。忘推食解衣之德,奋裂冠毁冕之谋。鸣镝扬尘,蹂北土万里之地;长戈指阙,孛太微五帝之庭。僭拟乘舆,污秽宫禁。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涤瑕不足。神人共怒,天地靡容”一段,“推食解衣”用事典,事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卷92):“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9]后多用来形容对人热情关怀。“裂冠毁冕”也是引用事典,事本《左传·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12](P2057)用作臣下推翻国君,背弃王室。作者将两则典故借用到作品中来骂安禄山忘恩负义、背弃王室。“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涤瑕不足”是改引言典,典出刘昫《旧唐书·李密传》(卷53列传第3):“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13]王应麟将“流恶难尽”改为“涤瑕不足”。原典大意是:罪恶滔天,无法历数,即使砍尽终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即使决开东海的水,也流不尽他的罪恶。这是隋末李密起义时在文告中揭露隋炀帝罪恶时说的两句话,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其罪恶之多,后用来形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洪适拿来用到安禄山身上,十分贴切。几个典故连用,竭力铺陈渲染安禄山的罪大恶极,呼吁大家群起而攻之,极具说服力。
  三、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用典能够使所写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典型、立体饱满。一是因为“用典往往具象,更容易被听众或读者所感受”[2](P254);二是因为所选用的古代故事富有典型性,与所写人物的身份或旧事具有同一性。
  宋代词科四六中的制文是用来除授官员的,对象有文臣、有武臣、有宗室成员。在制文的主体部分首先要对官员做整体评价,作者会根据所写官员的文、武、宗室之分引用相关的典型故事进行譬喻褒赞,如此就使得该官员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如,洪适《雄武军节度使利州路安抚使兼知兴元府除检校少保护国军节度使加食邑实封制》中“扣楫誓江,志欲清于边祲;援枹临敌,勇常冠于戎行”一联,出句“扣楫誓江”用事典,典出《晋书·祖逖列传》(卷62列传第32):“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14]祖逖统兵北伐,击楫起誓,慷慨激昂。这里用此典是为了说明某官像祖逖一样立誓发奋平定边疆的寇乱。对句“援枹临敌”也用事典,典出《左传·成公二年》:“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12](P1894)这里用解张事,则是为了说明某官和解张一样英勇善战。这篇是除授武臣制,两个典故都是写武事,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慷慨激昂又勇猛无敌的常胜将军形象,使得某官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又如,吕祖谦《皇叔集庆军承宣使除保大军节度使知大宗正事封东平郡王制》中“河间学古,入对三雍之宫;沛献好文,爰作《五经》之论”一联,出句两个分句用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事。刘德修学好古,广聚典籍。武帝时,入朝觐见,奉献雅乐,在三雍宫答对诏令策问三十余事。事见《汉书·景十三王传》。对句两个分句用东汉沛献王刘辅事。刘辅喜好经书,善于讲《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及图谶,著有《五经论》,时称《沛王通论》。事见《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这篇制是除授宗室成员的,而刘德、刘辅均为汉宗室成员,用两人故事可谓贴切。吕祖谦借来说明皇叔某精修学问,喜好古道。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温和恭敬、崇尚学问的皇族形象。
  四、实现文章的简练整饬
  宋代词科四六文有格律、字数、句式等的限制。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传递出丰富的意义,就需要一种简洁而且表意丰富的表达方式,而这一点正是典故所具备的。典故或由历史事件、文学故事、名人轶事等概括而成,或由箴言警语、圣贤贵训、名家名言提炼而成,本身都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将它们运用到文章中,符合“文章之经济”原则,仅用片言只语就足以阐明较为繁复或隐晦的内容。所以,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使语言精练、文章简洁。如,周必大《唐淮西宣慰处置使平淮西露布》中“数贡考图,责包茅之不入;夷凶剪乱,愤太阿之倒持”一联,引用了两个典故,“责包茅之不入”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12](P1792-1793)“太阿之倒持”引语典,出自《汉书·梅福传》(卷67):“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15]泰阿即太阿,古剑名。这句话是说秦朝无道,令陈涉、项羽乘间而发,倒持剑而以把授与人。后以“太阿倒持”比喻授人权柄,自受其害。这篇露布的背景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以宰相衔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实为元帅),督师讨伐淮西藩镇吴元济,以裴度的口吻所写。这两个典故语言极其精练,文字高度浓缩,内容却十分丰富。裴度用这两个典故叙述了讨伐吴元济的原因。由此可见,典故在节省文字、精练语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另外,用典还能够使行文整齐。我们知道,四六的主要特点是全篇以对句为主,讲求对仗的工整和音律的和谐。四六中的典故也多用来构成对仗,这样就会产生平衡、对称的形式,具有装饰效果,有一种建筑之美。宋代词科四六大量用典,而这些典故即是多以对偶的形式出现,典故与对偶相互依存,可使词科四六文章显得整齐严正。
  五、结语   以上所论述的宋代词科四六用典的修辞效果,都是基于恰當地使用典故。如若不能很好地驾驭典故,不仅达不到想要的修辞效果,还会使文章流于晦涩深僻、穿凿附会,破坏作品的美感,影响理解。词科应试者是否熟谙历代典故制度,能否恰当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是词科评选的重要标准之一。词科应试者若想在词科考试中胜出,就必须恰当地运用典故,而恰当地用典应是不着痕迹、得心应手地用典,要如魏庆之《诗人玉屑》引《西清诗话》所言:“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地。”[16](P148)只有这样,才能使用典取得好的修辞效果。
  注释:
  ①两宋词科所试文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变化直至定型的过
  程。绍圣年间初设词科时,不试制、诰等王言之体,仅试表、露布、檄、诫谕、箴、铭、颂、序、记九种。徽宗大观年间辞学兼茂科以制、诰取代诫谕、檄,仍为九种。绍兴初博学宏词科则试制、诰、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种文体。此后沿为定格。王应麟《辞学指南》涉及博学宏词科所试十二种文体。
  参考文献:
  [1]祝尚书.宋元文章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宋]张邦基著.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4][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整理.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孟子注疏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宋]王应麟.王应麟著作集成·四明文献附词学指南[M].北京:
  中华书局,2010.
  [7][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尚书
  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周]尸佼.尸子[M].清平津馆丛书本.
  [9][汉]司马迁.《史记[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0]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
  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五代]刘昫.旧唐书[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4][唐]房玄龄.晋书[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5][汉]班固.汉书[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6][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典[M].台北:九思出版公司,1978.
  (刘彦 湖北武汉 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 430072)
其他文献
江苏省宜兴市新庄街道始终把农村工作放在街道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紧紧抓住东氿新城建设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主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扎实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如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利
摘 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之所在,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习语的翻译对于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塑造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量的典型习语译例分析,本文系统梳理了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同时指出了习语翻译的“禁忌”。习语翻译不能仅仅限于字词层面的解读,而要深入了解其内在文化机制,综合考虑其社会、历史、文化等深层意义。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截止到2001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6.5%,垃圾处理率58%,大
摘 要:《世说新语》中出现了许多人名异称,这与其编撰特点有关。《世说新语》以人物为纲,人物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决定了相关称谓;在采撰材料的过程中,对人名称谓的承袭和修改较为明显;异称的多样化还与多录人物对话及较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有关。  关键词:人名异称 《世说新语》 编撰特点 语料  一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中人名异称的繁复现象,早有学者关注。作为一部以人物的言谈、轶事及风尚为写作中心
根据荧光素钠法的采样要求,建立了以荧光素钠为气溶胶介质的采样滤膜性能测试装置和方法,实测了7种玻璃纤维滤膜的阻力、本底荧光值及流速0.92~2.75 m/s下的过滤效率,并分析
往返于江苏菊花之乡射阳洋马和南京农业大学,奔走在田间地头,15年来如一日,总有这样一个身影默默地在忙碌着,他就是南京农业大学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专家、资源与环境科学学
介绍了高温气冷堆新燃料运输货包严重撞击事故的仿真计算分析方法。根据实际货包结构及运输条件,确定了分析的严重撞击事故景象。通过有限元法计算分析了货包在不同姿态、不
在解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差异中,以教育质量为代理变量的人力资本要比经济制度更加重要。教育质量相比于教育数量、高等教育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级技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