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在信纸上的信仰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rir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式周表哥:
  别仅三月,而东西相隔竟迢迢在三万里外,想念何如!出国后,途中曾数寄片,想均入览……
  兄之来函,以本月中旬至,彼时弟至英伦已一旬余。来书语重心长,读之数遍,思潮起伏,恨不与兄作数日谈,一倾所怀。积思愈多,执笔亦愈迟缓,一函之报,竟至今日,得毋“望穿秋水”邪?
  ……
  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来欧洲猎取学术,初入异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论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至若一定主义,固非今日以弟之浅学所敢认定者也。来书示我意志,固弟之夙愿也,但躁进与稳健之说,亦自难定。稳之极,为保守;躁之极,为暴动。然世亦有以保守成功者,如今日之英也;亦有以暴动成功者,如今日之苏维埃俄罗斯也。英之成功,在能以保守而整其步法,不改常态,而求渐进的改革;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弊之效。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至实行之时,奋进之力,则弟终以为勇宜先也。以今日社会之麻木不仁,“惊骇物议”,虽易失败,然必于此中乃能求振发,是又弟所深信者也,还以质之吾兄,以为如何?
  ……
  来书所论“衣食不敷,日求一饱且甚难,即朝朝叫嚣,何裨实际?”兄意以为衣食足后乃得言社会之改革,是诚然矣。然亦唯其“衣食不敷”,方必须“朝朝叫嚣”;衣食足者,恐未必理会“衣食不敷”者之所苦耳。且“衣食不敷”之人何罪,社会乃必使之至于冻饿至死而后已?彼不起而叫嚣,亦终其身为饿殍耳,是社会组织之不平,无法以易其叫嚣也。方今欧美日日喧腾社会之问题,即面包问题耳,阶级问题耳,俄且以是革命矣,德且以是革命矣,英、法、意、美亦以是而政治上呈不安宁之现象矣。是固兄之所谓叫嚣,而终不免于叫嚣也。愿兄有以深思之,当知不平现象中当然之结果,便如是而已。
  ……
  弟身体甚好,望放心!近状如何,时望来函告知!
  匆匆报此,并颂俪安!
  弟 恩来
  一九二一·一·三〇
  【点睛】
  这是周恩来赴欧洲求学三个月后写给表兄陈式周的一封信,谈了在欧洲求学的体会,反映了中国只有“效法俄式之革命”才能走向胜利的思想认识。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远赴欧洲留学考察,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封信中,他介绍了旅欧三个月的体会和思想认识。在这几个月中,周恩来本是思想“未大定”,但经过旅欧的学习和考察,初步确立了中国只有走上俄式革命道路才能摆脱困境的思想认识。在随后的一年左右,他在学习、信奉革命思想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最终提出“当信共产主义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而且毕生奉行、矢志不移。可以说,这是周恩来走上革命道路之“最早的初心”。
  这封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认识,乃是周恩来信仰共产主义的思想起步之处。第一,为什么要到欧洲去求学?他说,自己去欧洲“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实际就是为了探求解决社会问题之道,探求学问、确立信仰。第二,中国的出路在何方?在欧洲期间,周恩来采取各种方式广读博览,涉猎各种学说思潮,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经过学习和思考,在比较了英、法、德、意、美、俄等国的发展道路的长短异同后,周恩来提出,“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之后一年,周恩来继续在思想信仰上大踏步向前,并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信仰。他说,“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第三,如何克服困难开展学习。他深知妨碍自己求索的两大不利因素,一是语言,二是经费。对于语言关,他认为无非是两道:一求多读,一求多谈。对于经费问题,鉴于伦敦的生活费用太高,他只好转向消费水平较低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大学。后来,鉴于爱丁堡的消费比法国高出许多等缘故,为了节省经费,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交流思想,他又转赴中国留学生更多的法国,在那里勤工俭学。正是旅欧期间的思想抉择、革命实践和克勤克俭,使周恩来逐步由一个对救国救民真理孜孜以求的海外学子,成长为一个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职业革命家。
  书信是情感真实流露的载体。阅读这封信,最主要的收获是了解周恩来的心路历程,把握他确立共产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起点,从中探寻和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其他文献
2017年3月13日一大早,渝北区洛碛镇花园路,影楼老板徐普忠像往常一样,又看到了贺进并不高大的身影。  在洛碛工商业务办理点门口,贺进弯下腰,右手拉起卷帘门。  “哗啦啦”的卷帘门声,唤醒了沉睡的街道。  贺进取出钥匙,利索地打开卷帘门后的玻璃门,走了进去。  办理点的灯光随即点亮。  这些年,正因为有了这缕光,洛碛工商业主们的心里才算踏实。  作为洛碛工商业务办理点的“老邻居”,徐普忠和办理点
完善制度  【路径】  既坚持尽力而为,又注重量力而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分阶段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更加注重制度的可持续问题。  2017年11月初,重庆市“互联网 政务服务”指挥中心效能监察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以此为标志,重庆构建起了以“全渝通办”为目标的“四级纵向贯通、横向全面联通”政
一座城市,住久了,就会生出一种眷念。一条路,走多了,就会留下一种熟悉的气味,而心灵里的那只昆虫,就会循了那气味,冬去春来飞。  那天,我在两路口等车,久了,就生出幻覺,一些记忆中的往事晃悠悠朝我走来。  过去,重庆的地面上车很少,也没交警,任何一条路,都是那么宽、那么直,汽车可在任何地方转弯掉头,感觉公路都是咱们家的院子,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如今,重庆的路已不是昨天的路,以两路口为中心,西北去沙
下一程的城市化要换一个维度思考,城市密度很重要。  无论大中小城市,我们都要考量是不是在已有的技术管理水平下达到了合理的密度。  密度之所以重要,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密度够,分工就发达。我有过十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农村没有卖早点的,因为需求不够;反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早点就是大产业。  所以,需求聚起来,分工才能细。  第二,聚到一起,信息成本就降低了。为什么说城里人消息灵通?因为
2016年10月的一天,垫江县发改委。  主任姚鸿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满脸喜悦:香港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的手表生产项目正式落户垫江县。  年均生产高端智能手表1000万只,预估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前,像这样的项目被引进垫江县是不敢奢望的。距离重庆主城141公里的垫江县,不通铁路运输,在许多人眼里,不算畅通之地。  “交通不够发达,谁愿意来投资呢?”姚鸿说。  随着渝万高铁的规划和建设,情
“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  在刚成为党员时,当我读到党章的这些要求时,并没有很深的感触。后来,我成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后,由于每天忙于一些琐碎的事务,对这些要求也逐渐淡忘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工作情绪很低落,有时
对企业党建特别是非公企业党建而言,如何解决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相互脱离的“两张皮”问题,已经成为党建工作能否落地生根的关键。  在这方面,荣昌区近年来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成效初现。  “硬件”上,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彰显堡垒作用。通过实施党的组织覆盖率100%、党的工作覆盖率100%、党建指导员覆盖率100%、党组织调查摸底100%“四个全覆盖工程”,实现了企业党员应找尽找,企业党组
从就业“统包统配”到“我的人生我做主”  ——自改革开放启动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人才配置也逐步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单一的统包统配体制,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体制转变——在短短几十年间,城镇职工从“铁饭碗”到“合同工”,大中专学生从“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农村劳动力从“就业去远方”到“家门口就业”,就业服务从“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到“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市场发生了翻天
直辖以来,重庆的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城市形象大幅跃升。目前,公交线网覆盖率达到75%,新建跨江大桥16座,新增城市道路近1500公里,建成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5%和70%,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3%,主城区空气优良以上天数占全年的75%以上。完成187座公共厕所的改扩建,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63%,道路冲洗率达到55%。   
有待挖掘的“数据金矿”  眼下,大数据对城市管理的影响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挖掘“数据金矿”,助推城市发展。  然而,大数据的成熟应用尚需时日,想要深度利用大数据,城市需要下一盘谋划长远的棋。  那么,城市应该如何运用大数据?大数据又能够为城市管理和发展带来什么?  事实上,大数据的应用和研究,事关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推动部门、区域、行业间的数据开放融合,构建发展决策、问题诊断、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