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學语文的学习是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当学生坐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解教材中的内容时,这就已经是在刺激学生的思维,但是这还不够,学习应该是一个从接收到消化吸收再到能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来的过程,而接收与表达中间的衔接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接收 表达 衔接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50-02
在很多家长、学生甚至还有教师的眼里,学生语文学得好就是会读、会背、会默写,诚然,这些确实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检验,但是语文学习不是为了一张试卷,尤其在学生极速获取外界信息的关键年龄段,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从接收到表达的衔接教师必须做好。
一、听课是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过程
当家长与学生将成绩看得尤为重要之时,他们会在无意识中更为靠近辅导书、试卷,更加依赖大脑的快速记忆,而这个过程则会使得他们对课堂的重视反而会相对下降,殊不知短时间的训练与记忆能应对的只是一时,为了学习的牢固,课堂学习决不可有半点放松。
例如小学低段的基础识字学习《田家四季歌》这一课,具有童谣意味的作品为学生呈现的是汉字、词汇以及常识的信息,以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这些内容就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而言并不困难,所以当一些家长反而让学生选择在课下一遍遍去写去练的方式反而是在舍近求远。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笔者采取分角色朗读、形象化的表演、多媒体画面呈现等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将课堂的学习内容留到课下,通过对生活的联想让学生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以及各自的特点,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之中学生可以积极踊跃地展现自己从课堂学习中所学到的内容。倘若课堂中学生就可以对“季”“吹”“耕田”这些字词有深刻的印象,又何须再去浪费课下的时间去进行机械的抄写“运动”呢?
我们希望学生去掌握这些内容,那就以提高课堂效率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接收信息,因为省下的时间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与理解。
二、思考是学生进行思维整合的过程
从知识信息的接收到输出必然不是一个不需要任何过度就能完成的事情,因为语文教学所求的并不只是学生运用记忆力去记住某些内容,而是语文接收、思考与表达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这个思考的过度阶段尤为重要。
比如古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笔者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安排总体上是分为两大部分的,前一部分是带领学生对这首诗的具体感知,后一部分则是学生对与这首诗的消化与吸收,前一部分不用多言是古诗阅读教学从诗人创作背景到创作技巧、创作风格以及思想感情的内容介绍,后一部分则是引导学生实现诗歌从“王维”到“我”的传递。是的,这个思考过程一定需要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与情感的参与,也许有的学生会问:“老师,我没有离开家,也不知道什么是思乡怎么办?”其实这并不意外,因为十岁左右的学生没有离家的体验简直再正常不过,但笔者却希望学生回想自己第一次上学离开爸爸妈妈的经历、假期结束离开老家的爷爷奶奶的经历或者离开自己曾养过的小宠物的经历,这些所带来的都会是一种名曰“思念”的情绪,推己及人,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怀人之感也就更易被理解了。
三、表达是学生所学内容的最终呈现
前文提到语文教学所求的是接收、思考与表达综合能力的培养,那在这个最终的表达环节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引导以及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将对他们的考查更多的限定于客观知识的掌握之中。
同样还说前文所提到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绝句,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可是笔者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却不仅限于他们能熟练背诵诗歌,更希望他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语文学习的结果呈现出来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这四种形式,“听”与“读”是信息获取的方式,那“说”与“写”就是表达的呈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这四种形式应当是相互融合的,所以当学生完成对这首诗的阅读理解时,笔者则希望学生能以口语以及书面表达的形式展现学习的最终成果。不管是对诗歌语句的翻译,还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管是对自身对“思乡怀人”这一主题的体验陈述,还是以日记、周记的形式所呈现的所思所想,这些都是语文学习成果的一次展现,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之后对其表达能力的锻炼。
语文综合素养是一个包含了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概念,而这些内容的最终呈现其实都会依赖于学生一言一行的表达,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对所接收的知识与信息的表达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完成。
综上所述,身为教师应当自觉一“摆渡人”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接收情况进行实时、综合的观察与分析,并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各种恰当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这个思维的整合,使得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尚晗.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 科技资讯,2014(01):190+192.
[2]欧雯.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接收 表达 衔接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50-02
在很多家长、学生甚至还有教师的眼里,学生语文学得好就是会读、会背、会默写,诚然,这些确实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检验,但是语文学习不是为了一张试卷,尤其在学生极速获取外界信息的关键年龄段,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从接收到表达的衔接教师必须做好。
一、听课是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过程
当家长与学生将成绩看得尤为重要之时,他们会在无意识中更为靠近辅导书、试卷,更加依赖大脑的快速记忆,而这个过程则会使得他们对课堂的重视反而会相对下降,殊不知短时间的训练与记忆能应对的只是一时,为了学习的牢固,课堂学习决不可有半点放松。
例如小学低段的基础识字学习《田家四季歌》这一课,具有童谣意味的作品为学生呈现的是汉字、词汇以及常识的信息,以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这些内容就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而言并不困难,所以当一些家长反而让学生选择在课下一遍遍去写去练的方式反而是在舍近求远。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笔者采取分角色朗读、形象化的表演、多媒体画面呈现等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将课堂的学习内容留到课下,通过对生活的联想让学生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以及各自的特点,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之中学生可以积极踊跃地展现自己从课堂学习中所学到的内容。倘若课堂中学生就可以对“季”“吹”“耕田”这些字词有深刻的印象,又何须再去浪费课下的时间去进行机械的抄写“运动”呢?
我们希望学生去掌握这些内容,那就以提高课堂效率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接收信息,因为省下的时间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与理解。
二、思考是学生进行思维整合的过程
从知识信息的接收到输出必然不是一个不需要任何过度就能完成的事情,因为语文教学所求的并不只是学生运用记忆力去记住某些内容,而是语文接收、思考与表达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这个思考的过度阶段尤为重要。
比如古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笔者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安排总体上是分为两大部分的,前一部分是带领学生对这首诗的具体感知,后一部分则是学生对与这首诗的消化与吸收,前一部分不用多言是古诗阅读教学从诗人创作背景到创作技巧、创作风格以及思想感情的内容介绍,后一部分则是引导学生实现诗歌从“王维”到“我”的传递。是的,这个思考过程一定需要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与情感的参与,也许有的学生会问:“老师,我没有离开家,也不知道什么是思乡怎么办?”其实这并不意外,因为十岁左右的学生没有离家的体验简直再正常不过,但笔者却希望学生回想自己第一次上学离开爸爸妈妈的经历、假期结束离开老家的爷爷奶奶的经历或者离开自己曾养过的小宠物的经历,这些所带来的都会是一种名曰“思念”的情绪,推己及人,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怀人之感也就更易被理解了。
三、表达是学生所学内容的最终呈现
前文提到语文教学所求的是接收、思考与表达综合能力的培养,那在这个最终的表达环节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引导以及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将对他们的考查更多的限定于客观知识的掌握之中。
同样还说前文所提到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绝句,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可是笔者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却不仅限于他们能熟练背诵诗歌,更希望他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语文学习的结果呈现出来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这四种形式,“听”与“读”是信息获取的方式,那“说”与“写”就是表达的呈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这四种形式应当是相互融合的,所以当学生完成对这首诗的阅读理解时,笔者则希望学生能以口语以及书面表达的形式展现学习的最终成果。不管是对诗歌语句的翻译,还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管是对自身对“思乡怀人”这一主题的体验陈述,还是以日记、周记的形式所呈现的所思所想,这些都是语文学习成果的一次展现,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之后对其表达能力的锻炼。
语文综合素养是一个包含了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概念,而这些内容的最终呈现其实都会依赖于学生一言一行的表达,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对所接收的知识与信息的表达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完成。
综上所述,身为教师应当自觉一“摆渡人”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接收情况进行实时、综合的观察与分析,并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各种恰当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这个思维的整合,使得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尚晗.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 科技资讯,2014(01):190+192.
[2]欧雯.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