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产学研活动为载体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王秀敏 梁 丽 陈 骅 陆慧娟 龚宇平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在世界各国普遍展开,它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本文通过以产学研活动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学业、行业、就业、创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业就业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连续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以及就业市场的充分竞争,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展开,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创业教育普及率还比较低,只有少量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但其课程设置尚不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还不灵活,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较多,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乏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工程背景且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多师型”教师队伍,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不足[1]。
一、创建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构建企业、高校、政府、大学生之间的互动系统,使教学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文化、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就业与创业联动发展,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学研合作的契机,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1.要培养就业与创业的“多师型”教师队伍。队伍中应包括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教育家(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人文社科专家和辅导员等组成。教师应取得工程师和创业指导师的资格证书,从而为创业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持。
2.学科依托专业实践基地。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创业实践训练和指导,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2]。
3.开设课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从大一开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步了解创业就业教育的内涵,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工科的学生,从大一开始让部分学生进入综合训练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选派专门的辅导教师做指导。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在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在校内开展就业创业的实训指导,让所有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参加实战训练。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及联合办学方式将更多的学生送往校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化的技能训练,将校外的实践课纳入正常的学生考核学分,使他们尽可能缩短成功就业创业的距离。对于大四的学生最好在前3年将所有课程学分修完,可以让学生自主组成创业团队,通过前几年的创业训练直接进行项目研发及产业化推广[2]。
4.积极将高校的专业学科特色、科技成果积累、技术领先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等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学科的专业设置与相应的区域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体现出技术性、行业性、产业性的办学定位。目前我国工科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背景普遍缺乏,它大大制约了工程教育实践的发展。现代工程教育要求工科教师应具备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研究性、适应性的能力。所以高校应选派大批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与企业一起研发项目,并定期对教师进行工程培训,使多数教师取得工程资格证书。学校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除了本校教师外,还应包括产业、行业、企业和政府专家,应定期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先导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以此作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最基本保障。
二、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和发展创业就业体系
学校与外界要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校的影响,尤其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创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使学生有目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和企业,同时又能及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使知识、素质、能力、实践实现无缝对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企业的潜力股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让学生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作为高校实训课程的专职教师或引进具有3年以上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博士或博士后,也可分批在每学年的不同阶段将教师送往企业学习和实践。教师拥有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课题,企业工程师拥有实践的专业技能,通过校企合作能很好地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教师可以将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用于教学中,通过项目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制订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期计划,使教师经历“研究—实践—再探索—应用—生产—产品—系统”的过程实践,拓展工程研究的视野和能力[3]。
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创业课程渗透并嵌入专业教育课程中,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课程的知识体系。各个学科和专业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模式,合理引入创业教育课程,并和自己的专业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专业体系中包含创业,创业内容中离不开专业。同时学校要规定学生修满一定专业课或选修课的创业课程学分,全面培养学生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企业共同制订,并且是得到创业成功人士肯定的内容,包括创业的激情、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的设计、创业技巧和能力、创业的实施、创业的社会适应性、创业的反馈与评估、创业的发展预测等全面创业素质;将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学科与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将学生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高技术作为培养目标,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中引入创业过程的实训模拟,弘扬创业精神,给出典型创业成功案例特别是校友成功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定期邀请校友来校做报告以此鼓舞学生。使每位老师主动参与创业教育,并主动将创业教育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形成教师自主的意识和能力。鼓励高校、企业、研究所和政府机构联合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设
立创业岗位,通过开展模拟创业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1,4]。
高校在执行教学计划时,应构建“理论+实践+应用+创新+创业+文化素质”的能力培养体系。本科教学应具有不同形式,采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企业是人才的需求者,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体验创业的过程,并掌握公司运作的机制。通过激发兴趣,设置任务(将公司真实项目提供给学生选择),实施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模式完成预定任务),分工协作(学生将每个任务分成不同模块单元分头设计,最后再组成一个系统)、探讨升华(通过研究探索,使学生对项目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任务考核及教学反思(设计后的总结及交流)等,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同时学校和企业应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凸显其才能。
三、产学研合作,建立连续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连续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应从大一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将学生送往企业学习。首先,在学校应基于虚拟技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新模式,学校通过网络虚拟技术创建模拟企业生产过程的真实环境,使学生能够对初期创业的培训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技术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身临其境,这样就要求创新创业教学系统设计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用于帮助师生进行互动教学。通过网络设计使创业教育教学融入虚拟网络中。通过对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逻辑分析及研究策略设计,学生能对创业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经营过程、营销过程等活动充分了解并能在网络上熟练练兵[5]。
其次,企业与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让学生和教师能融入企业的产品开发及企业文化中,使学校和企业真正融为一体。有些课程可以直接搬到企业,使学生在实际真实环境中接受训练,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上课,通过边上课边实践的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按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将学生视作自己的“产品”一样孕育、培养、开发,主动“推销”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品人才输送给企业和社会。其产学研合作各种模式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以就业为导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虚实结合
大学生应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自己的专业和非专业技能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相连。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职业的选择不一定要专业完全对口,要宽口径就业,面向企业、基层、西部,自主创业。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选择要求很高,如大规模企业、外企或合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薪水高、留在大城市等,这些“职业理想”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就业和创业动力。应该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更快更好地发挥,在企业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不但在企业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寻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设计多个任务及项目。根据学生的差异,将项目分成不同的级别:一级是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并掌握;二级是知识技能的应用训练;三级是技术创新及项目研发训练;四级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第一级体现了学生共性的需求,第二、三、四级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通过这种分层次训练,使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发挥特长,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新型教育活动。在这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关键。应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进创业教育工程实践,应在高校不断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之路。培养高素质且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1]。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洪群联. 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10(5).
[2] 陈春法.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互动体系的构建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1(5).
[3] 惠晓丽,吉莉,徐鹏. 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 教育科学,2010,26(6).
[4] 曾尔雷.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 中国大学教学,2011(6).
[5] 陈辑. 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谈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9CGYD054YB)、杭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20091334M17)、中国高教学会2010年专项课题(2010CX161)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王秀敏 梁 丽 陈 骅 陆慧娟 龚宇平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在世界各国普遍展开,它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本文通过以产学研活动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学业、行业、就业、创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业就业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连续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以及就业市场的充分竞争,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展开,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创业教育普及率还比较低,只有少量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但其课程设置尚不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还不灵活,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较多,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乏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工程背景且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多师型”教师队伍,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不足[1]。
一、创建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构建企业、高校、政府、大学生之间的互动系统,使教学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文化、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就业与创业联动发展,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学研合作的契机,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1.要培养就业与创业的“多师型”教师队伍。队伍中应包括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教育家(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人文社科专家和辅导员等组成。教师应取得工程师和创业指导师的资格证书,从而为创业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持。
2.学科依托专业实践基地。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创业实践训练和指导,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2]。
3.开设课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从大一开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步了解创业就业教育的内涵,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工科的学生,从大一开始让部分学生进入综合训练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选派专门的辅导教师做指导。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在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在校内开展就业创业的实训指导,让所有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参加实战训练。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及联合办学方式将更多的学生送往校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化的技能训练,将校外的实践课纳入正常的学生考核学分,使他们尽可能缩短成功就业创业的距离。对于大四的学生最好在前3年将所有课程学分修完,可以让学生自主组成创业团队,通过前几年的创业训练直接进行项目研发及产业化推广[2]。
4.积极将高校的专业学科特色、科技成果积累、技术领先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等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学科的专业设置与相应的区域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体现出技术性、行业性、产业性的办学定位。目前我国工科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背景普遍缺乏,它大大制约了工程教育实践的发展。现代工程教育要求工科教师应具备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研究性、适应性的能力。所以高校应选派大批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与企业一起研发项目,并定期对教师进行工程培训,使多数教师取得工程资格证书。学校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除了本校教师外,还应包括产业、行业、企业和政府专家,应定期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先导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以此作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最基本保障。
二、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和发展创业就业体系
学校与外界要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校的影响,尤其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创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使学生有目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和企业,同时又能及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使知识、素质、能力、实践实现无缝对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企业的潜力股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让学生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作为高校实训课程的专职教师或引进具有3年以上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博士或博士后,也可分批在每学年的不同阶段将教师送往企业学习和实践。教师拥有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课题,企业工程师拥有实践的专业技能,通过校企合作能很好地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教师可以将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用于教学中,通过项目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制订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期计划,使教师经历“研究—实践—再探索—应用—生产—产品—系统”的过程实践,拓展工程研究的视野和能力[3]。
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创业课程渗透并嵌入专业教育课程中,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课程的知识体系。各个学科和专业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模式,合理引入创业教育课程,并和自己的专业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专业体系中包含创业,创业内容中离不开专业。同时学校要规定学生修满一定专业课或选修课的创业课程学分,全面培养学生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企业共同制订,并且是得到创业成功人士肯定的内容,包括创业的激情、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的设计、创业技巧和能力、创业的实施、创业的社会适应性、创业的反馈与评估、创业的发展预测等全面创业素质;将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学科与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将学生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高技术作为培养目标,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中引入创业过程的实训模拟,弘扬创业精神,给出典型创业成功案例特别是校友成功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定期邀请校友来校做报告以此鼓舞学生。使每位老师主动参与创业教育,并主动将创业教育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形成教师自主的意识和能力。鼓励高校、企业、研究所和政府机构联合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设
立创业岗位,通过开展模拟创业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1,4]。
高校在执行教学计划时,应构建“理论+实践+应用+创新+创业+文化素质”的能力培养体系。本科教学应具有不同形式,采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企业是人才的需求者,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体验创业的过程,并掌握公司运作的机制。通过激发兴趣,设置任务(将公司真实项目提供给学生选择),实施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模式完成预定任务),分工协作(学生将每个任务分成不同模块单元分头设计,最后再组成一个系统)、探讨升华(通过研究探索,使学生对项目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任务考核及教学反思(设计后的总结及交流)等,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同时学校和企业应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凸显其才能。
三、产学研合作,建立连续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连续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应从大一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将学生送往企业学习。首先,在学校应基于虚拟技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新模式,学校通过网络虚拟技术创建模拟企业生产过程的真实环境,使学生能够对初期创业的培训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技术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身临其境,这样就要求创新创业教学系统设计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用于帮助师生进行互动教学。通过网络设计使创业教育教学融入虚拟网络中。通过对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逻辑分析及研究策略设计,学生能对创业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经营过程、营销过程等活动充分了解并能在网络上熟练练兵[5]。
其次,企业与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让学生和教师能融入企业的产品开发及企业文化中,使学校和企业真正融为一体。有些课程可以直接搬到企业,使学生在实际真实环境中接受训练,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上课,通过边上课边实践的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按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将学生视作自己的“产品”一样孕育、培养、开发,主动“推销”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品人才输送给企业和社会。其产学研合作各种模式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以就业为导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虚实结合
大学生应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自己的专业和非专业技能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相连。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职业的选择不一定要专业完全对口,要宽口径就业,面向企业、基层、西部,自主创业。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选择要求很高,如大规模企业、外企或合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薪水高、留在大城市等,这些“职业理想”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就业和创业动力。应该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更快更好地发挥,在企业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不但在企业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寻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设计多个任务及项目。根据学生的差异,将项目分成不同的级别:一级是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并掌握;二级是知识技能的应用训练;三级是技术创新及项目研发训练;四级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第一级体现了学生共性的需求,第二、三、四级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通过这种分层次训练,使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发挥特长,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新型教育活动。在这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关键。应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进创业教育工程实践,应在高校不断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之路。培养高素质且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1]。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洪群联. 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10(5).
[2] 陈春法.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互动体系的构建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1(5).
[3] 惠晓丽,吉莉,徐鹏. 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 教育科学,2010,26(6).
[4] 曾尔雷.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 中国大学教学,2011(6).
[5] 陈辑. 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谈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9CGYD054YB)、杭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20091334M17)、中国高教学会2010年专项课题(2010CX161)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