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开始实施以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一直是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尝试着用各种教学方法,绞尽脑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希望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但是,因缺乏正确的引领,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自编自演、自说自画的情况屡见不鲜,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却打动不了学生。
《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阐述了37个经过美国中小学真实课堂检验的教学技巧,其中包括可以即兴使用的技巧,如快速写作、快速绘画、黑板汇总等;包括举卡片的活动,如判断对错、选择响应等;包括一些课堂活动,如交流卡片、并列展示、仿真扮演等;还包括指导学生记笔记、分析概念,如画图笔记、三句话总结、辩论队卡片等。简单、易学、方便、高效的技巧,能帮助教师彻底打破课堂“一言堂”的形式,快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在课堂45分钟内每位学生都集中精力、热情参与、深入思考、大胆发言。
文中的“不再直接判断对错”令我触动很大。数学学科具有客观、理性的特点,没有“似是而非”,也没有“模棱两可”,所以数学教师习惯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最简单、看似最“有效”的反馈,即“对”或“错”。殊不知,这样不仅完全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而且使得教师无法及时获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长期下去,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答案”的情况,因为学生认为自己的答案可能是错误的,最终导致课堂越来越沉默,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俗话说:“理论离不开实践。”在一次“11到20的认识”的教研课上,让我真正体会到“不直接判断对错”带来的好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用小棒摆出11,并要求其他学生一眼看出它是几?我试图以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十进制”计数法的产生是出于表达的自然需求。然而,这个活动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接下来的反馈交流环节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摆的方法五花八门。“把11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堆5根,一堆6根”这种摆法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我心目中期待的摆法却迟迟没有出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无奈的我只好请学生上台展示。“这样摆的话,你能一眼看出是几根吗?”我故意把“一眼”两字说得很响亮,我想其他学生一定会回答“不能”,那么就能很自然地推翻这种摆法。可是,接下来怎么办?由我讲解吗?那么刚才的动手操作不就变成了“走过场”?在左思右想之后,我问了一句,“大家都说不能一眼看出多少,那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摆吗?”接下来,学生的精彩回答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因为5根加6根就是11根呀!”我继续追问:“可是,这种加法我们没学呢,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因为5根加5根是10根,10根再加剩下的1根就是11根了。”只见,这位学生一边说,一边在展示台上把5根和5根合拢起来。
我心中暗喜,这不正是我期待的摆法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你看看,现在的摆法和刚才的相比,哪种更好?”学生笑笑说:“这样好。”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我毫不费力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下课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最初都倾向于5根加6根这种摆法呢?”仔细想一想,我发现这是基于“五五凑成一双手”的生活经验,这无疑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差点就抹杀了学生的独特见解,抹杀了课堂中这一精彩生成。不直接判断对错,给学生辩白的机会,让学生在辩白过程中暴露自己的想法,使“把小棒分成10根一堆”变成了自觉需求,比教师灌输先人经验的效果好多了。
“不直接判断对错,还学生辩白的机会。”其实,教师不难做到,只需要一点耐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追问一句“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做吗?”“可以告诉我更多吗?”,引导学生自己推理,直至得到符合逻辑或者不符合逻辑的结论。这样一来,可以促使学生追溯思路,找出自己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和完善自己的想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
《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阐述了37个经过美国中小学真实课堂检验的教学技巧,其中包括可以即兴使用的技巧,如快速写作、快速绘画、黑板汇总等;包括举卡片的活动,如判断对错、选择响应等;包括一些课堂活动,如交流卡片、并列展示、仿真扮演等;还包括指导学生记笔记、分析概念,如画图笔记、三句话总结、辩论队卡片等。简单、易学、方便、高效的技巧,能帮助教师彻底打破课堂“一言堂”的形式,快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在课堂45分钟内每位学生都集中精力、热情参与、深入思考、大胆发言。
文中的“不再直接判断对错”令我触动很大。数学学科具有客观、理性的特点,没有“似是而非”,也没有“模棱两可”,所以数学教师习惯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最简单、看似最“有效”的反馈,即“对”或“错”。殊不知,这样不仅完全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而且使得教师无法及时获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长期下去,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答案”的情况,因为学生认为自己的答案可能是错误的,最终导致课堂越来越沉默,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俗话说:“理论离不开实践。”在一次“11到20的认识”的教研课上,让我真正体会到“不直接判断对错”带来的好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用小棒摆出11,并要求其他学生一眼看出它是几?我试图以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十进制”计数法的产生是出于表达的自然需求。然而,这个活动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接下来的反馈交流环节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摆的方法五花八门。“把11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堆5根,一堆6根”这种摆法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我心目中期待的摆法却迟迟没有出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无奈的我只好请学生上台展示。“这样摆的话,你能一眼看出是几根吗?”我故意把“一眼”两字说得很响亮,我想其他学生一定会回答“不能”,那么就能很自然地推翻这种摆法。可是,接下来怎么办?由我讲解吗?那么刚才的动手操作不就变成了“走过场”?在左思右想之后,我问了一句,“大家都说不能一眼看出多少,那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摆吗?”接下来,学生的精彩回答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因为5根加6根就是11根呀!”我继续追问:“可是,这种加法我们没学呢,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因为5根加5根是10根,10根再加剩下的1根就是11根了。”只见,这位学生一边说,一边在展示台上把5根和5根合拢起来。
我心中暗喜,这不正是我期待的摆法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你看看,现在的摆法和刚才的相比,哪种更好?”学生笑笑说:“这样好。”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我毫不费力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下课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最初都倾向于5根加6根这种摆法呢?”仔细想一想,我发现这是基于“五五凑成一双手”的生活经验,这无疑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差点就抹杀了学生的独特见解,抹杀了课堂中这一精彩生成。不直接判断对错,给学生辩白的机会,让学生在辩白过程中暴露自己的想法,使“把小棒分成10根一堆”变成了自觉需求,比教师灌输先人经验的效果好多了。
“不直接判断对错,还学生辩白的机会。”其实,教师不难做到,只需要一点耐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追问一句“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做吗?”“可以告诉我更多吗?”,引导学生自己推理,直至得到符合逻辑或者不符合逻辑的结论。这样一来,可以促使学生追溯思路,找出自己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和完善自己的想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