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有一些人,就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但只是当作兴趣爱好,从未想过当职业小提琴家。十四岁那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毅然放弃学习十年的小提琴,转而学习钢琴,短短一年之后就举行了公开演出,从此视钢琴为终生的事业。虽然参加过不少钢琴比赛,获得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奖项,但天性并不喜欢比赛,曾一度发誓不再参加任何比赛了。然而,只是因为“单纯地喜欢肖邦的音乐”,所以不惜破了一次例,参加了举世瞩目的第十六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结果一举就拿下了亚军,那还是在获得绝大多数公众支持、仅评委会主席一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否则,他拿到的很可能就是冠军!
这就是年仅二十七岁的奥地利青年钢琴家英格尔夫·冯德(Ingolf Wunder)。虽然起步比一般人晚得多,但他表示从未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些什么”。在采访前,他与一些年轻的钢琴学生侃侃而谈,聆听他们的现场演奏,并给予细致中肯的点评,这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亲切,恍惚间,你似乎觉得站在面前的不是一位“八五后”的钢琴家,而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名家正在上“大师班”。冯德就是这样一位外表略带青涩憨厚、思想却异常成熟自信的年轻人。
冯德1985年出生于奥地利的南部城市克拉根福,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教师,音乐对他们来说只是业余爱好以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我父亲会演奏一些乐器,还喜欢听唱片,所以从小音乐就围绕着我们的家。”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但只是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我每天就练半小时到一小时,我不能想象一整天都练习小提琴,我的心从来不真正属于小提琴。”他斩钉截铁地表示道。就这样,每天练个“半小时到一小时”,到了十四岁时,居然也“玩”到了可以拉协奏曲的程度了。面对我们的惊讶,冯德有点不好意思地辩解道:“虽然每天的练习时间不多,但我拉了十年呀,而且那只是非正式的学生音乐会而已。”尽管当时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他仍然未打算成为一名职业的音乐家。
十四岁那一年是冯德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他已经学了一点钢琴,在房间里弹着玩的时候,碰巧被一个很有名的钢琴老师听到了。“那个老师非常惊讶,说我是弹钢琴的料。他跑去说服了我的父母,于是两个月后,我就去了林茨跟他学习钢琴,半年后,我就决定要成为一名钢琴家了。”所有事情都发生得那样迅速,现在他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样发生的,但是在我决定要当一名钢琴家之后,我花了很多时间练习,我是真的把它当成专业的。”也许人生就是一系列幸运、巧合以及正确的开始,只要选对了道路,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冯德的老师向他介绍了历史上所有伟大的钢琴家,建议他尽可能多地听唱片,从中汲取养分。“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我花了几乎所有的时间来听唱片,差点要把它们给‘吃’了。一开始当然是模仿,你会发现,霍洛维兹是这样演奏的,鲁宾斯坦是那样演奏的,这就是学习的方式。”随后,他去了维也纳的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师从波兰钢琴家哈拉谢维奇(Adam Harasiewicz),后者是1955年肖邦钢琴比赛的冠军。十五岁时,他在维也纳音乐厅首次公开亮相。两年后,他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他获得过不少钢琴比赛的奖项,包括意大利都灵的欧洲音乐比赛第一名、德国汉堡施坦威钢琴比赛第一名等。
我们不难想象,获得这些成就,冯德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少努力。然而他对此却轻描淡写:“每个人都不会停止学习。当然了,和那些从四岁起就开始学钢琴的人相比,我起步得非常晚。可能我的钢琴技巧不如他们熟练,我掌握的曲目也比较有限,但我从未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我的老师一直给我很大的自由,让我可以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演奏。他会给我设置一个界限,只要不超过那个界限,随便我怎么做,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所以,我的艺术一直是相当自由的,因为我从未被强迫做什么事。”
冯德获得肖邦比赛奖项的经历颇富有戏剧色彩。众所周知,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世界上最有名、最严格、级别最高的钢琴比赛之一,每五年在华沙举办一次,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2010年恰逢作曲家诞辰两百周年,因而更受世人关注。凭借着热血风格和高人一筹的旋律表现力,冯德成为了网络票选数最高的选手,直至决赛前,大部分的乐迷、乐评家和评委都认为他应该成为当届的冠军。然而,由于评委会主席阿格里奇的坚持,最后他输给了俄罗斯人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edeeva),屈居亚军,这也成为了当年国际古典音乐界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好在是千里马总有伯乐赏识,2011年1月,环球旗下的DG唱片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签下了这位极富才气和灵性的青年钢琴家,这也是这个百年厂牌第一次签下肖邦比赛的第二名,却没有签第一名,这似乎是对这位“无冕之王”的最大肯定。同年4月,DG推出了冯德的首张肖邦钢琴独奏专辑,受到各方好评。
与大赛的冠军获得者阿芙蒂耶娃纯正的俄罗斯学派风格不同,冯德演释的肖邦带着一点与众不同的德奥味道,他擅长在炫技和克制中找到平衡,同时有节制地发展低声部和中声部的旋律。他自己表示,一般来说德奥钢琴家并不太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在历史上,德语国家人民的性格,或者说模式化的观念,和肖邦的音乐并不是很契合,我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特例。”弹琴时,冯德的脸上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兴奋,表情丰富但绝不做作,仿佛用尽了发自内心的全部感情。曾有乐评人这样评论冯德的演奏:“他的演奏非常优雅,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技巧,在自我风格、贵族气息与澎湃的激情三者之间有着相当完美的平衡。”
获得肖邦比赛的亚军为冯德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它让我能在世界上最大的音乐厅和世界上最有名的乐团一起演奏,我感到很荣幸。”不过,虽然身为音乐比赛的受益者,但他依然坚决反对比赛,因为一般的比赛都有很多作曲家的作品,评判的标准很难得到统一。“比赛通常有十几个评委,如果你弹得很极端,就会造成有人非常喜欢你、而有人非常讨厌你的局面。”他一再强调演奏时要听从于自己的内心:“比赛只是让人们知道你是怎样演奏的,千万别让比赛毁了你的艺术,毁了你自己的性格。”
三年前,他本来已经决定再也不参加任何比赛了,但因为发现了自己对肖邦的热爱,所以他说“好吧,为肖邦破一次例,再弹一次肖邦”。音乐是他参加比赛的唯一理由。“于是我到了那儿,以我自己所想的方式演奏了作曲家的音乐,不管得到什么结果,我都没有遗憾了。肖邦大赛对所有参赛者来说都是难以想见的压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很高兴它终于结束了。”
在交谈中可以发现,冯德是一个特别有头脑的年轻音乐家,他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风。如今不少音乐家都喜欢录制作曲家的作品全集,比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等,认为这样有一种整体感,可以对作曲家的风格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此,冯德却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赞同只是因为想要全集而录制全集的做法。”他表示,现在市场上几乎每部作品都有着数以百计的版本,在Youtobe上人们可以找到任何东西,但是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九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是艺术的目的,艺术必须真正触动你的心灵,它需要时间,需要天赋,需要经历。如果你去旅行,到了新的国家,遇到了新的人,每样东西都形成了你的性格,最终形成你的艺术。”他是个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的人:“你录制的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你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在倾诉着一点什么。如果你知道你录制的全套作品中的每一首都会很特别,那很好,你可以想录多少就录多少,但如果你只是想让它成为你的记录,那最好还是别录了。”
2011年,冯德和当届肖邦比赛的其他获奖者一起与华沙爱乐乐团合作,在日本举行了非常成功的巡演,随后又在圣彼得堡、弗吉尼亚和温哥华等地举办了肖邦作品的独奏会。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布全球各地,包括阿根廷、比利时、中国、捷克、卢森堡、葡萄牙等。除了肖邦,他还有很多喜爱的作曲家:“我不会一生只演奏肖邦,接下去我会为DG录制几张唱片,其中有一张涵盖了三百年音乐历史中从斯卡拉蒂到约翰·威廉姆斯的伟大变奏曲,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还有一张是和阿什肯纳奇以及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邦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谈到这些未来的计划,年轻的音乐家眼里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蜚声国际乐坛。
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但只是当作兴趣爱好,从未想过当职业小提琴家。十四岁那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毅然放弃学习十年的小提琴,转而学习钢琴,短短一年之后就举行了公开演出,从此视钢琴为终生的事业。虽然参加过不少钢琴比赛,获得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奖项,但天性并不喜欢比赛,曾一度发誓不再参加任何比赛了。然而,只是因为“单纯地喜欢肖邦的音乐”,所以不惜破了一次例,参加了举世瞩目的第十六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结果一举就拿下了亚军,那还是在获得绝大多数公众支持、仅评委会主席一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否则,他拿到的很可能就是冠军!
这就是年仅二十七岁的奥地利青年钢琴家英格尔夫·冯德(Ingolf Wunder)。虽然起步比一般人晚得多,但他表示从未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些什么”。在采访前,他与一些年轻的钢琴学生侃侃而谈,聆听他们的现场演奏,并给予细致中肯的点评,这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亲切,恍惚间,你似乎觉得站在面前的不是一位“八五后”的钢琴家,而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名家正在上“大师班”。冯德就是这样一位外表略带青涩憨厚、思想却异常成熟自信的年轻人。
冯德1985年出生于奥地利的南部城市克拉根福,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教师,音乐对他们来说只是业余爱好以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我父亲会演奏一些乐器,还喜欢听唱片,所以从小音乐就围绕着我们的家。”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但只是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我每天就练半小时到一小时,我不能想象一整天都练习小提琴,我的心从来不真正属于小提琴。”他斩钉截铁地表示道。就这样,每天练个“半小时到一小时”,到了十四岁时,居然也“玩”到了可以拉协奏曲的程度了。面对我们的惊讶,冯德有点不好意思地辩解道:“虽然每天的练习时间不多,但我拉了十年呀,而且那只是非正式的学生音乐会而已。”尽管当时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他仍然未打算成为一名职业的音乐家。
十四岁那一年是冯德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他已经学了一点钢琴,在房间里弹着玩的时候,碰巧被一个很有名的钢琴老师听到了。“那个老师非常惊讶,说我是弹钢琴的料。他跑去说服了我的父母,于是两个月后,我就去了林茨跟他学习钢琴,半年后,我就决定要成为一名钢琴家了。”所有事情都发生得那样迅速,现在他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样发生的,但是在我决定要当一名钢琴家之后,我花了很多时间练习,我是真的把它当成专业的。”也许人生就是一系列幸运、巧合以及正确的开始,只要选对了道路,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冯德的老师向他介绍了历史上所有伟大的钢琴家,建议他尽可能多地听唱片,从中汲取养分。“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我花了几乎所有的时间来听唱片,差点要把它们给‘吃’了。一开始当然是模仿,你会发现,霍洛维兹是这样演奏的,鲁宾斯坦是那样演奏的,这就是学习的方式。”随后,他去了维也纳的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师从波兰钢琴家哈拉谢维奇(Adam Harasiewicz),后者是1955年肖邦钢琴比赛的冠军。十五岁时,他在维也纳音乐厅首次公开亮相。两年后,他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他获得过不少钢琴比赛的奖项,包括意大利都灵的欧洲音乐比赛第一名、德国汉堡施坦威钢琴比赛第一名等。
我们不难想象,获得这些成就,冯德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少努力。然而他对此却轻描淡写:“每个人都不会停止学习。当然了,和那些从四岁起就开始学钢琴的人相比,我起步得非常晚。可能我的钢琴技巧不如他们熟练,我掌握的曲目也比较有限,但我从未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我的老师一直给我很大的自由,让我可以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演奏。他会给我设置一个界限,只要不超过那个界限,随便我怎么做,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所以,我的艺术一直是相当自由的,因为我从未被强迫做什么事。”
冯德获得肖邦比赛奖项的经历颇富有戏剧色彩。众所周知,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世界上最有名、最严格、级别最高的钢琴比赛之一,每五年在华沙举办一次,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2010年恰逢作曲家诞辰两百周年,因而更受世人关注。凭借着热血风格和高人一筹的旋律表现力,冯德成为了网络票选数最高的选手,直至决赛前,大部分的乐迷、乐评家和评委都认为他应该成为当届的冠军。然而,由于评委会主席阿格里奇的坚持,最后他输给了俄罗斯人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edeeva),屈居亚军,这也成为了当年国际古典音乐界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好在是千里马总有伯乐赏识,2011年1月,环球旗下的DG唱片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签下了这位极富才气和灵性的青年钢琴家,这也是这个百年厂牌第一次签下肖邦比赛的第二名,却没有签第一名,这似乎是对这位“无冕之王”的最大肯定。同年4月,DG推出了冯德的首张肖邦钢琴独奏专辑,受到各方好评。
与大赛的冠军获得者阿芙蒂耶娃纯正的俄罗斯学派风格不同,冯德演释的肖邦带着一点与众不同的德奥味道,他擅长在炫技和克制中找到平衡,同时有节制地发展低声部和中声部的旋律。他自己表示,一般来说德奥钢琴家并不太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在历史上,德语国家人民的性格,或者说模式化的观念,和肖邦的音乐并不是很契合,我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特例。”弹琴时,冯德的脸上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兴奋,表情丰富但绝不做作,仿佛用尽了发自内心的全部感情。曾有乐评人这样评论冯德的演奏:“他的演奏非常优雅,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技巧,在自我风格、贵族气息与澎湃的激情三者之间有着相当完美的平衡。”
获得肖邦比赛的亚军为冯德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它让我能在世界上最大的音乐厅和世界上最有名的乐团一起演奏,我感到很荣幸。”不过,虽然身为音乐比赛的受益者,但他依然坚决反对比赛,因为一般的比赛都有很多作曲家的作品,评判的标准很难得到统一。“比赛通常有十几个评委,如果你弹得很极端,就会造成有人非常喜欢你、而有人非常讨厌你的局面。”他一再强调演奏时要听从于自己的内心:“比赛只是让人们知道你是怎样演奏的,千万别让比赛毁了你的艺术,毁了你自己的性格。”
三年前,他本来已经决定再也不参加任何比赛了,但因为发现了自己对肖邦的热爱,所以他说“好吧,为肖邦破一次例,再弹一次肖邦”。音乐是他参加比赛的唯一理由。“于是我到了那儿,以我自己所想的方式演奏了作曲家的音乐,不管得到什么结果,我都没有遗憾了。肖邦大赛对所有参赛者来说都是难以想见的压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很高兴它终于结束了。”
在交谈中可以发现,冯德是一个特别有头脑的年轻音乐家,他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风。如今不少音乐家都喜欢录制作曲家的作品全集,比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等,认为这样有一种整体感,可以对作曲家的风格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此,冯德却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赞同只是因为想要全集而录制全集的做法。”他表示,现在市场上几乎每部作品都有着数以百计的版本,在Youtobe上人们可以找到任何东西,但是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九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是艺术的目的,艺术必须真正触动你的心灵,它需要时间,需要天赋,需要经历。如果你去旅行,到了新的国家,遇到了新的人,每样东西都形成了你的性格,最终形成你的艺术。”他是个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的人:“你录制的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你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在倾诉着一点什么。如果你知道你录制的全套作品中的每一首都会很特别,那很好,你可以想录多少就录多少,但如果你只是想让它成为你的记录,那最好还是别录了。”
2011年,冯德和当届肖邦比赛的其他获奖者一起与华沙爱乐乐团合作,在日本举行了非常成功的巡演,随后又在圣彼得堡、弗吉尼亚和温哥华等地举办了肖邦作品的独奏会。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布全球各地,包括阿根廷、比利时、中国、捷克、卢森堡、葡萄牙等。除了肖邦,他还有很多喜爱的作曲家:“我不会一生只演奏肖邦,接下去我会为DG录制几张唱片,其中有一张涵盖了三百年音乐历史中从斯卡拉蒂到约翰·威廉姆斯的伟大变奏曲,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还有一张是和阿什肯纳奇以及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邦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谈到这些未来的计划,年轻的音乐家眼里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蜚声国际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