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及“体验式学习”在新课程中多次被提及,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采取“体验式学习”方法,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尝试了一下在学生获得新知识开始、过程及课后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去体验学习。
【关键词】体验 体验式学习 教学策略
“体验”一词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被多次提及,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性学习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所谓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实践中亲身经历,获得内心反省、内在感受的一种心理活动,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体验式学习整合了杜威的“做中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论”等理论,最后由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完整提出。它作为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学习方式,使之与化学学习结合,改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同时对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参与性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是促进学生体验生成的开端
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学习者自己积极的投入,必须“去行动”的情境中去,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创设情境是促进学生体验生成的开端。
1.以丰富多彩的实验为背景引入
以实验引出新知识使化学知识更富于表现力。一般在认识一种新物质时,向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看其色形,体其状,闻其味,使学生对即将接触的物质有了直观、形象、生动的印象。还可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趣味实验以其趣味性吸引学生观察、思考。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时,以“滴水生火”、“吹气生火”两个小魔术引入,学生对有趣的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也想自己来试一试,弄个明白。
2.以思维冲突为背景引入
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不能发展的思维。如在概念的学习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概念就要让学生知道化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学生才会有意识的运用新概念来解决问题。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知识时,在用初中有关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不能对给出的反应进行分类的情况下,引出新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对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这样定义”、“这样定义的合理性在哪里”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思维冲突的过程,而不是照本宣科式地讲概念,也就是只讲“是什么”,不管“为什么”,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只是背一背,记一记,当然就不能把概念理解透彻。
3.以化学科学发展史实为背景引入
如在铝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笔者尝试从化学史的角度引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在19世纪以前,铝被认为是一种希罕的贵金属,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当一个欧洲君主买了一件有铝钮扣的衣服时,他就瞧不起那些买不起这种奢侈品的其它君主。而没有铝钮扣衣服的君主,又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穿上这种带铝钮扣的衣服。铝现在这么普遍,但那时为什么如此贵重?原因在哪里?这样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会把学生引入课堂。
4.以社会突发性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
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新课,让学生站在新闻的角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遇到的突发事件。如,在学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利用大洋网的一则新闻:金属钠“水雷”惊现珠江。”以此新闻背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一系列问题:金属钠是怎样的物质?它有什么性质?发生爆炸的是钠本身,还是有别的原因?我们该如何处理?再根据新闻情景设计模拟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获取知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
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在分析Cl2的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漂白粉和漂白水的使用常识来加深学生对Cl2性质的体验。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比如在讲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知识时,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但可以体验金属钠的取用方法,而且可以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而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这样学生对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3.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体验学习
课堂上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只要时间充分、环境自由,学生都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例如,“氯水化学性质”的教学,由于氯水中存在多种微粒,哪些微粒参与反应,哪些微粒参与主要反应往往是学生最模糊、且最需要澄清之处。可设计以下讨论问题:在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氯水,溶液红色逐渐褪去。①分析红色褪去的原因。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褪色的原因是哪一种微粒起主要作用?学生从氯水中存在的微粒入手,讨论氯水分别与NaOH、酚酞,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的反应情况,最后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第一,次氯酸的漂白性引起褪色;第二,发生了中和反应,使溶液褪色。究竟是哪一种情况,教师可鼓励小组成员用实验验证方案。这样学生在“讨论—实验”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清晰,认识得到升华和内化。
总之,体验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立足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的意义。从这个理论上来说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给予“真理”,而是呈现事实,是在体验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支持和必要的控制,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工程师,而是知识的助产师。”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唯一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使学生当前的所思、所做对他们自身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张长江.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26-227
[3]肖志宗.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化学教学参考,2005(5)22-23
[4]姚国平.精选教学素材 创设问题情景.化学教学参考,2008(10)25-27
【关键词】体验 体验式学习 教学策略
“体验”一词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被多次提及,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性学习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所谓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实践中亲身经历,获得内心反省、内在感受的一种心理活动,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体验式学习整合了杜威的“做中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论”等理论,最后由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完整提出。它作为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学习方式,使之与化学学习结合,改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同时对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参与性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是促进学生体验生成的开端
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学习者自己积极的投入,必须“去行动”的情境中去,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创设情境是促进学生体验生成的开端。
1.以丰富多彩的实验为背景引入
以实验引出新知识使化学知识更富于表现力。一般在认识一种新物质时,向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看其色形,体其状,闻其味,使学生对即将接触的物质有了直观、形象、生动的印象。还可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趣味实验以其趣味性吸引学生观察、思考。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时,以“滴水生火”、“吹气生火”两个小魔术引入,学生对有趣的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也想自己来试一试,弄个明白。
2.以思维冲突为背景引入
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不能发展的思维。如在概念的学习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概念就要让学生知道化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学生才会有意识的运用新概念来解决问题。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知识时,在用初中有关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不能对给出的反应进行分类的情况下,引出新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对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这样定义”、“这样定义的合理性在哪里”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思维冲突的过程,而不是照本宣科式地讲概念,也就是只讲“是什么”,不管“为什么”,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只是背一背,记一记,当然就不能把概念理解透彻。
3.以化学科学发展史实为背景引入
如在铝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笔者尝试从化学史的角度引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在19世纪以前,铝被认为是一种希罕的贵金属,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当一个欧洲君主买了一件有铝钮扣的衣服时,他就瞧不起那些买不起这种奢侈品的其它君主。而没有铝钮扣衣服的君主,又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穿上这种带铝钮扣的衣服。铝现在这么普遍,但那时为什么如此贵重?原因在哪里?这样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会把学生引入课堂。
4.以社会突发性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
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新课,让学生站在新闻的角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遇到的突发事件。如,在学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利用大洋网的一则新闻:金属钠“水雷”惊现珠江。”以此新闻背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一系列问题:金属钠是怎样的物质?它有什么性质?发生爆炸的是钠本身,还是有别的原因?我们该如何处理?再根据新闻情景设计模拟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获取知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
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在分析Cl2的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漂白粉和漂白水的使用常识来加深学生对Cl2性质的体验。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比如在讲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知识时,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但可以体验金属钠的取用方法,而且可以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而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这样学生对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3.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体验学习
课堂上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只要时间充分、环境自由,学生都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例如,“氯水化学性质”的教学,由于氯水中存在多种微粒,哪些微粒参与反应,哪些微粒参与主要反应往往是学生最模糊、且最需要澄清之处。可设计以下讨论问题:在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氯水,溶液红色逐渐褪去。①分析红色褪去的原因。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褪色的原因是哪一种微粒起主要作用?学生从氯水中存在的微粒入手,讨论氯水分别与NaOH、酚酞,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的反应情况,最后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第一,次氯酸的漂白性引起褪色;第二,发生了中和反应,使溶液褪色。究竟是哪一种情况,教师可鼓励小组成员用实验验证方案。这样学生在“讨论—实验”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清晰,认识得到升华和内化。
总之,体验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立足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的意义。从这个理论上来说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给予“真理”,而是呈现事实,是在体验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支持和必要的控制,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工程师,而是知识的助产师。”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唯一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使学生当前的所思、所做对他们自身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张长江.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26-227
[3]肖志宗.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化学教学参考,2005(5)22-23
[4]姚国平.精选教学素材 创设问题情景.化学教学参考,2008(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