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新课程研究的问题简单说叫“三抓”——抓基础,抓思维,抓能力。我想这道理谁都懂,可是如何抓?怎样抓?千人千面,如若照搬,最多只是一堂课的效果,实际的结果往往是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资料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取决于什么呢?有人说教学因精心预设而精彩,教学因精彩生成而出彩。对此我是比较赞同的。下面,笔者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例谈谈教师的“问题预设”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的作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贯穿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全过程,涉及到不同时期经济政策建立与发展。该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三大步:背景、内容、结果及评价。纵观此类课堂,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够实现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学得无趣,老师教得乏味。在处理本单元内容时,我的出发点是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个性化的见解和认识,使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是“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题,前苏联历史的发展涉及到的时间段大致有那几个时期?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前苏联的农民,你愿意生活在哪一个阶段?”
实践的结果,学生对课本知识认知超出我的预计,基本完成我预设的第一个问题,只是在哪一个段生活这一问题上,因为个体的经验、生活实际以及个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对问题认识的差异,产生了分歧,这也为学生解决下一个问题提出了挑战。(见图一)
二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愿意或不愿生活在某一阶段?”
在面对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兴致高昂,讨论热烈,各自搜集不同时期关于农民生活状况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同学们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探究,从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见图)
本课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深入研讨,同学们不仅看到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国内战争时期政权建立后封建土地制度的消灭,而且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大部分同学价值观得到提升,同时也对“如何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进行了反思。100%的同学选择了“新经济政策”实施阶段,除过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同学们还认识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的道理,以及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启示。
反思此课,上述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感受,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满足自己主观需要的过程,而主导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预设,使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热情,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力争把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之中,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
总之,“问题预设”的科学性是检测教师对教材理解、领悟能力的体现,一名成熟的教师首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精心“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可能出现的问题,遵循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科学原则,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序,教学才充满灵气,效果才更加突出。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
(责任编校:石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贯穿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全过程,涉及到不同时期经济政策建立与发展。该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三大步:背景、内容、结果及评价。纵观此类课堂,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够实现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学得无趣,老师教得乏味。在处理本单元内容时,我的出发点是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个性化的见解和认识,使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是“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题,前苏联历史的发展涉及到的时间段大致有那几个时期?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前苏联的农民,你愿意生活在哪一个阶段?”
实践的结果,学生对课本知识认知超出我的预计,基本完成我预设的第一个问题,只是在哪一个段生活这一问题上,因为个体的经验、生活实际以及个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对问题认识的差异,产生了分歧,这也为学生解决下一个问题提出了挑战。(见图一)
二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愿意或不愿生活在某一阶段?”
在面对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兴致高昂,讨论热烈,各自搜集不同时期关于农民生活状况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同学们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探究,从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见图)
本课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深入研讨,同学们不仅看到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国内战争时期政权建立后封建土地制度的消灭,而且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大部分同学价值观得到提升,同时也对“如何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进行了反思。100%的同学选择了“新经济政策”实施阶段,除过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同学们还认识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的道理,以及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启示。
反思此课,上述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感受,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满足自己主观需要的过程,而主导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预设,使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热情,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力争把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之中,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
总之,“问题预设”的科学性是检测教师对教材理解、领悟能力的体现,一名成熟的教师首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精心“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可能出现的问题,遵循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科学原则,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序,教学才充满灵气,效果才更加突出。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
(责任编校: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