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什么穿白大褂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bzwk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医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手持手术刀、身穿白大褂的形象。可以说,医生这个职业已经与白大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过,白大褂究竟为什么会成为医生的标配?它有何特别的优点?
  过去没有统一工作服
  在现代医疗出现前,医生都不知道白大褂为何物。那时候,医生没有统一的着装,穿便服者居多。
  中世纪欧洲的医护人员一般会穿着深色的长袍,头上还要戴一顶特色的小毡帽。这是因为当时的医生多是由神职人员“兼职”担任,神职人员平时穿的教会服也顺理成章成了他们行医时的服装。中国古代的医师如张仲景、李时珍等,则是宽衣博带,以一副文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尽管过去对医生的着装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但在非常时期,一些医生还是穿着统一的工作服。
  17世纪,黑死病再次侵袭欧洲时,欧洲大陆的医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瘟疫医生。他们负责防止疫情扩散并解剖瘟疫患者。瘟疫医生的标配包括一件齐踝长的黑色大衣、一个鸟喙状的面具、一顶宽边檐帽和一根长手杖。据传,这套装扮是由法国王室的首席医师查尔斯·德·洛莫设计的。
  当时,这套衣服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瘟疫病菌。大衣通常是由硬皮革或蜡染过的帆布制成,并用药材和香料浸透;形如鸟喙的面具带有玻璃眼镜,鸟嘴尖也塞满了药草和香料,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带有芬芳气味的物质能够隔绝“瘴气”,以避免受到感染;帽子用来表示医生的职业;手杖可以检查并接触瘟疫患者,还可以剥除他们的衣物。
  被视为干净整洁的象征
  19世纪中叶,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巴斯德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微生物感染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原因。他发现,酒类饮料中的微生物是让饮料变酸的罪魁祸首,并因此想到环境中的微生物也可能会让人生病。
  巴斯德的“细菌致病”观点引起了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的注意。在此之前,李斯特已经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骨折病人的创伤是开放性的,即骨头戳破了皮肤、伤口暴露在空气中,那么这个病人就离死期不远了;而那些骨头只碎在皮肤之内、创伤非开放性的患者,大多数都能康复出院。他随即意识到,很可能是医院凌乱的环境和医护人员粗陋的习惯,以及他们便服上沾染的灰尘,使得手术室内充斥着大量的细菌,最终导致病人因感染而不治身亡。
  基于此,李斯特最早对外科手术消毒进行了推广。比如,所有的手术器械都要提前用苯酚浸泡消毒,医生在手术前也必须用浓度为5%的苯酚溶液洗手。此外,医生还需要换上干净洁白的衣服作为手术服,这便是现代白大褂的雏形。通过这些措施,李斯特使术后死亡率从50%下降至15%。
  自此以后,白大褂逐渐流行起来。穿在医生身上的白大褂,被视为干净整洁的象征。白色是最容易被弄脏的颜色,有一点儿血污或灰尘便能立刻显现出来,因此人们加强了对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病人的作用。
  除了干净,医生穿的白大褂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防静电。现在的手术和治疗过程中要用到许多电子设备,这些都是非常精密的儀器,如果产生静电会对设备有影响,进而可能会误导诊疗结果。
  现在,很多医院里不只能看到白大褂,医生在做手术时也会穿着蓝绿色大褂。但在人们心中,白大褂已经成为医护人员的象征。
  (摘自《解放日报》2020年5月5日,王传生荐)
其他文献
万物与时俱化,万物处于变动不羁之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觚不会老是一个样子,酒也不会老是一种酒,喝法又时有变化。文化的特点一在时时积累沉淀固化,一在时时褪色淡化消失。  谁不喜欢怀念童年?谁不沉醉于初恋?觚不觚了,爱情不像是当年的初恋了,童年已经是一去不返了,喝酒的人也不是当年的人了,做文學性的叹息则很自然,制订回到童年、回到初恋的行动计划则大可不必。  生活就是在向前走,尽管过去
期刊
电视、广播天气预报节目中,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某气象台发布的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未来24小时到底指的是什么时间段?有何玄机?  顾名思义,未来24小时是从当前某个时间点算起往后的24个小时。在气象部门制作发布的天气预报中,未来24小时包括8时至次日8时、14时至次日14时、20时至次日20时等,其中最主要的是8时至次日8时和20时至次日20时两个时次的预报。  通俗地说,8时至次日8时的预报
期刊
秋天到了,公园里的向日葵也将迎来最佳的赏花季节。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听说过,向日葵的花盘是向着太阳转的—这一点就像它会结出瓜子一样,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常识。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或一些摄影作品里,有人会发现,似乎并不是所有向日葵都时刻朝向太阳,有时个别“特立独行”的向日葵还会背对着太阳,甚至还有可能一整片向日葵都把“头”转过去,仿佛在跟太阳“闹脾气”。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些向日葵要背对太阳呢?难
期刊
生长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白木树其貌不扬,树高5米至15米,既没有争奇斗艳的花朵,也没有酸甜可口的果实。当树木遭遇外来伤害或真菌感染,受到刺激就会启动自我修复功能,不断分泌香脂包裹和隔离伤口,阻止溃烂继续扩散,愈合而成的状如朽木的部分便是沉香。  按照产生方式的不同,沉香的价值由高到低,可分为死树倒伏经过风吹雨淋的不朽之材“倒架”,沉于沼泽经过微生物分解剩余部分的“水沉”,被泥土掩埋后未腐部分的“土
期刊
南苑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清末,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南苑逐渐衰败,后来逐渐发展为驻军重地。1904年,袁世凯将原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改为北洋陆军第六镇进驻南苑,修筑驻军营房,在南苑镇由西往东共建7座营房。  作为驻兵重镇,南苑与北京的联系十分密切。1906年,修筑了京苑轻便铁路。当时,京苑铁路为窄轨铁道,轨距1米,比普通火车小些,因此称轻便铁路,俗称小火车,设有永定门、大红门、营市街等站。此铁路起自永
期刊
六味地黄丸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由多种药材配合制成,有多种功效,其中补肾功能最为典型。  六味地黄丸有五大功效  六味地黄丸最早见于北宋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其主要功能就是补肾,组成成分包括六种药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以及丹皮。但其实最早的六味地黄丸并不是只有六味中药,另外还有附子、桂枝两味中药,后来钱乙将这两种药材去掉改良之后,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其主要有以下五大功效:
期刊
老年黄斑变性困扰不少老年人,其早期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因此,筛查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网上出现一种简单的自测老年黄斑变性的方法,能帮助老年人及时发现病变。这种方法是否有效?能否用于筛查老年黄斑变性的各个时期呢?  老年黄斑变性会导致患者出现视物变形、黑影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董道权介绍道:“黄斑是构成视觉系统最关键的部位之一,主要负责形成精细视觉和色觉,发生老年黄斑变性后,往往会出现看东西
期刊
清明的前一天下午开始,各个出城口出现了车流高峰。有位朋友在微信上对我说,平时20分钟的出城时间,结果花了近2小时。  我说这多出来的时间,就是傳统文化。  文化是无形的,又是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若不是疫情,餐馆这时节会推出一种“咬春餐”。记得2019年在杭州的一家综合体餐饮区,就看到过这样的广告,说是食材配送距离不会超过50公里。在流光溢彩、人流密集的都市里,说的是传统文化,说实话,它有点儿
期刊
很多人都知道,鸵鸟遇到危险会把头颈平贴地面,或者埋进沙堆里。人们讥笑鸵鸟的这种行为,总是喜欢用“鸵鸟政策”来形容自欺欺人的行为,用鸵鸟来比喻不敢正视自己的人。  实际上,人们误解了鸵鸟。在热带沙漠地区,氣候炎热,鸵鸟发现敌人后,虽然可以拔腿快跑,可是在干燥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奔跑对鸵鸟来说很不利。因此,鸵鸟受到惊吓或发现敌情,会把脖子平贴在地面上,身体蜷曲成团,这样做其实是利用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
期刊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是音乐。  然而,父亲的这个爱好,在精神生活相对贫瘠的20世纪的农村还是相当少见的,也难以得到满足。可是,他想尽办法去丰富和充沛自己的这个爱好,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让自己的独特爱好滋养着自己和我们一家人。  在我的印象中,即使在父亲干活儿的时候,我家的农家小院里也时时飘荡着欢快的音乐,不是父亲吹着轻快的口哨,就是那台笨重的录音机里播放着邓丽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