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山洪灾害的村镇规划选址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几个少数的山洪灾害频发、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山洪灾害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着村镇的科学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如何面对严峻的形势,并有序的应对灾害的威胁,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将自然灾害损失减低到最低限度,是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防灾减灾的村镇规划选址,对于保障规划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无论是对尚未开发的地块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还是对灾害所破坏的村镇进行重新选址重建,科学的选址方案都将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针对山洪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山洪作为破坏力最大,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其对村镇规划选址的影响最为突出。根据距离山洪活动带的远近,分析和划分山洪灾害危险程度不同的地段。山洪活动是一种不可抗拒的集水文作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的定性,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
  山洪活动带也伴随着地质作用,能量极大,既不可预防,又不能采取任何工程措施抵御。因此,对活动带首先要正确的定性,如果山洪活动只是缓慢的流动,一般尚不致产生灾难性后果;如果是急剧冲刷运动,则必将显著改变地面形态,严重破坏房屋建筑及各种工程,造成重大的不可抗拒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唯一的对策就是避让。
  
  1.1评价分级
   根据山洪活动断裂的调查和分析,山洪活动断裂地段按危险程度可划分为高危险地段、危险地段、基本安全地段、安全地段。
   高危险地段:主活动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灾后果严重,规划选址必须避开。
   危险地段:非主活动带上或主活动带外一定距离的地段,规划选址应尽量避开,难以避开时可建设为绿地等非建筑场地。
   基本安全地段:无活动带或活动带不会引起地表错位,但场地地形复杂(如突兀的山顶)、地层较差(软土、可液化土、破碎带等)可能加大震害的地段,应根据使用功能采取抗山洪措施。
   安全地段:无活动带或活动带不会引起地表错位,且地形较平坦、地层密实的地段,规划选址应优先考虑。
  
  1.2缓冲区的建立
   利用GIS的定距离空间分析功能,对受灾村镇镇域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的主要的山洪活动带周围,按照村镇规模划分等比例的区域建立缓冲区(例如500m、1000m、1500m、2000m、2500m、3000m、3500m、4000m、4500m),对各缓冲区的山洪影响作出评价。
   山洪缓冲区的大小或搜索范围是缓冲区建立过程中需要确定的一个关键参数。在建立山洪缓冲区时,采取了试探的办法,进行多次分析和比对,结合受灾村镇以及丘陵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山洪活动带建立了若干缓冲区。并进行相应分析。
  
   2.山洪引发各类次级灾害用地适宜性评价
   (1)针对滑坡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村镇规划选址阶段应通过地质调查对滑坡进行危险性地段划分。可划分为高危险地段、危险地段、基本安全地段和安全地段
   不稳定的巨型、大中型滑坡对工程和建筑物危害性较大,常常冲毁和掩埋工程和村庄,并可能引致形成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財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治理极为困难。不稳定的滑坡体上,巨型、大中型滑坡滑动后可能直接波及的地段划分为高危险地段。
   小型滑坡,可以通过治理后利用,但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且影响滑坡的因素会随时间变化(如水、山洪、人工活动等),有产生新的滑坡风险。对可治理的小型滑坡体和滑坡波及区可划分为危险地段。
   地形地貌不具有形成滑坡条件的、现状稳定的高边坡下方,可划为基本安全地段。
   地形平缓或没有滑坡影响的地段可划为安全地段。
   (2)泥石流用地适宜性评价
   大中型泥石流破坏后果严重,治理困难。泥石流沟谷地段为高危险地段,不应作为建设规划场地,各类线路工程宜避开。
   小型泥石流沟谷地段为危险地段,不宜作为建设规划场地,当必须利用时,应采取治理措施。线路工程应避免直穿洪积扇,宜在沟口设桥(墩)通过。
   破坏程度轻微的泥石流沟谷为基本安全地段,可利用其堆积区作为建设规划场地,但应避开沟口。
   地形平坦或不具有形成泥石流条件的地段为安全地段,是建设规划优选场地。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工程也会改变环境条件,形成泥石流。因此,当沟口上游大量弃渣或进行工程建设改变了沟口的原有供排平衡条件时,应重新判定产生新的泥石流的可能性。
   (3)堰塞湖用地适宜性评价
   规模大的堰塞湖可能淹没的地段,规模大、稳定性差的堰塞湖溃决时可能波及的地段,属高危地段,在堰塞湖未进行处理前,工程场地必须避让。
   规模较大、稳定性较差的堰塞湖下游可能波及的地段属危险地段,发生灾害后果严重,且难以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宜采取避让措施。
   基本稳定的堰塞湖附近地区可划为基本安全地段,采取适宜措施时刻作为规划选址场地。
   地质条件较稳定且地势高于堰塞体的地区和上游非淹没区,稳定堰塞湖的附近地区为安全地段,可作为规划选址场地。
  
  3选址原则
   平原地区山洪灾害较少,而且规模和影响范围较小,因此,针对山洪灾害规划选址,主要在于山区。山洪多发山区是指山洪灾害发生较频繁,山洪发生时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运用以下这些选址原则,在基于GIS的防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选址分析。
   (1) 避让高危险和危险地段,选择安全和基本安全地段
   山洪多发山区的某些地段,环境险恶,生态脆弱,山洪地质灾害强度大,频率高,避洪比抗洪更为重要。对于地质灾害和山洪高程度的地区,明智的选择就是避让。故山洪多发山区的村镇规划,需要抗洪,也需要避洪。这也符合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人地和谐,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指导思想。
   一般情况下,山洪发生后,临近沟壑的村镇所在位置,灾害最重,应尽量避让。随洪中距的增加,洪害逐渐减轻。但并非都是按此规律,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畸轻畸重的现象屡见不鲜,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山洪极易诱发地质灾害。避让大坡度地点,选择”安全岛”,避让地质灾害,避让危险区,尤其是高危险区,选择安全区或基本安全区,是山洪多发山区城乡规划选址的基本原则。
   (2) 居民点和重要工程应布置在构造相对稳定地段
   山洪泥石流造成的地表水土岩石位移错断,任何工程措施不能抵御,只能避让。调查和分析地质变化,对于认识山洪的场地地基效应,认识山洪引发的次生灾害,对村镇规划选址有重要意义。
   (3) 选择地形平坦开阔,地质条件简单,岩土坚硬稳定的地段为居民点和重要工程所在地,避免选择山高坡陡,地质复杂,岩土松软不均的地段
   居民点分散在山高坡陡,空间狭窄地带,不仅地质灾害多发,不安全,而且也不利于山洪发生后的抗洪救灾。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较大居民点的布置,有利于重要工程的建设,应优先考虑。长条形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山丘的顶部,山洪动有放大效应。但山嘴和山丘一般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对抗洪有利,山洪效应是这两方面的综合反映。
   (4) 居民点和重要工程应尽量远离灾害波及区,避免次生灾害的威胁
   山区山洪诱发地质灾害,不仅摧毁城镇村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而且可能形成堰塞湖,破坏道路桥梁,威胁极大,对抗洪救灾也极为不利。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还破坏耕地,破坏植被,对当地的发展和环境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因此地质灾害是强洪山区城乡规划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
   山洪前多数处于自然平衡状态,强洪的地面运动使山体失去平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狭窄的山间河谷被崩滑体阻塞,形成堰塞湖。一旦溃决,后果不堪设想。地下如有洞穴或开采洞,强洪时可能引发地面塌陷),损毁工程,殃及人身安全。
   4选址范围
   基于防灾减灾的村镇规划选址,是以防灾减灾为根本出发点,防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选址工作的基础。在评价结果的基本安全区域内,再对场地的区位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开发成本等问题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村镇场址。
   根据GIS的综合评价分析结论以及地震多发山区的选址原则,对受灾村镇的选址范围进行确定。这一范围是安全建设范围,是防灾减灾原则的集中体现。在这一范围内所确定的场址是基本安全的。
  
其他文献
传统的作文教学和无端地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会严重挫伤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制约了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从孩子们的“内心需要”入手,激发学生写
期刊
学生的阅读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如何优化阅读教学的方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期刊
摘要:从深层意义上讲,建设生态城市是对人类文化本体论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人居环境过分强调现代化的一种反叛。广义的生态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但生态城市论不能泛化,要落实到实处。应借鉴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生态主义思想、经济性原则、与自然和谐相处、限制城市边界等理念,继承新城市主义的精髓。    关键词:生态城市;新城市主义;土地资源       一、绪论  古代,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
期刊
作文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因为小学生汉语词汇量匮乏,很难清楚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对作文类的问题产生逃避心理,而提高写作能力是要建
期刊
师生共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同时能够充分体现出小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
期刊
作文写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通过适当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写作教学的开展不仅是对学生基础写作能力的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