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真与语言本位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bird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事纷繁,变幻莫测。移步换形,亦峰亦岭。语文教学诚然应该求其真,但何者为语文之“真”,又何以达到语文之“真”?
  康德说,人不能认识物自体。最近物理学界的狂欢,不仅是广义相对论被直接验证,更是因为看待宇宙有了崭新的方式。曾经,人们以为物理学的大厦已完整建立,后世物理学家只需修修补补。如今,因为引力波的发现,天文学或起革命性的变化。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一直是现代物理学天际线上的一朵乌云。而极大质量和极小尺度的黑洞,是研究这一乌云最佳的着手处,引力波是唯一能深入探究黑洞的研究手段。今天,语文教学改革有其颠覆性的理论吗,语文求真的革命性手段又是什么呢?况且,语文教学尚有求善求美的诉求。
  语文教学诚然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但何为语言?文言和白话都是语言,但白话替代了文言;传统书院和现代学校都教语言,但现代学校教学替代了传统书院教学;文史哲统整的语文观和语法、修辞、逻辑分门别类的语文观,说的都是语文,但后者替代了前者。就语言而论,彼此有本质的区别吗?就语文教学而言,谁又是真语文呢?真真假假何以区分,是是非非何以明晰?本雅明反对同质、空洞、连续进步的历史观,他认为过去包含着未来的希望,过去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失败者的过去会被胜利者用连续进步的历史观变成碎片堆积的废墟。因此,过去是要被救赎的,未来不是把历史碎片变成废墟,而是恢复可沟通性,创造新的历史。这对我们回顾语文教学的发展史,反思历史上的文白之争、文道之争,书院与学校的优劣之争,似乎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尊重母语,尊重民族的历史文化,重估书院教学的意义,重估文言文的价值,前提是从是非真假、非此即彼这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本雅明的语言哲学思想较早地批判了形式主义的二元对立的语言观,他把语言的本性看成是创造、行动和呈现。从马克思到本雅明都强调语言的可沟通性和世界的统一性,都主张言、思、物、行的总体性,他们认为物与人在实践中相互统一。他们的语言哲学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对语言的彻底形式化和空洞化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计算合理化和语言抽象化把经验狭隘化了,其结果必然导致真实的社会关系被掩盖和历史的废墟化。
  卡西尔曾追溯逻辑形成过程,他认为原初的人类语言与人局限于自身的内在世界有关。语言是神话性质的,物物不分,物我不分,语词被主观想象为是与物同一的,是有魔力的,这种状况必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分化和超越,摆脱感性、具体、有限的状态,升华、凝聚和强化经验,上升到一般概念,从原初语言中产生逻辑语言。与卡西尔不同,本雅明不是要论证逻辑的分化及其必要性,而是要打破学科界限,拓展知识的经验基础。
  马克思和本雅明反对的只是语言被形式化,而不是泛泛地反对语言的形式化。语言意义的形成,一方面不能完全摆脱符号的物质性,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广泛的经验基础。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原则。语言的生命力离不开物质性、交往和创造性实践,概念的形成离不开经验的领域,形式语言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无视经验分析和交往语用学。
  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词语”乃是决定“物”得以显现或“在场”而具有本原意义的东西。当我们信心满满地说,学语文就是学语言时,我们对语言和语文这两个概念是否有清晰的界定——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民族母语所特有的诗性和“象”之思维?
其他文献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在传递内容的同时告诉读者文章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凡是大家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与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指向表达本位”的理念十分契合。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就应该将关注的焦点指向文本的语言表现,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领悟作者对写作素材的选择、整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穿透文本内容,提取设置奥妙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
期刊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下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学习方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解读阅读材料,选用不同的形式呈现阅读体验。对此,教师应给予关注和尊重
期刊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送别”是什么意思?  生:送朋友离开。  师:你有没有送过好朋友离开?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个好朋友老家在浙江,去年他回老家,我为他送行,当时我很伤心。  师:好朋友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大家都会很难过。现代通讯技术发达,想老朋友了,可以打个电话。交通发达,可以坐火车、飞机和朋友见面。但是在古代,好朋友离别后
期刊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们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基石,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并长期培养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  一、激发听觉,强化“听”的训练  1.听后复述。首先找诗歌、辞赋、寓言故事、抒情散文进行范读。学生不能记笔记,听完后站起来复述所听内容,要求意思完整,不改变原文中心。这项训练主要是培
期刊
笔者有幸观摩过若干优秀青年教师执教儿童诗的课堂,感觉执教者在教学中对语言训练的设计、情感因素的挖掘、朗读感悟的指导、生活情境的创设、文字意境的呈现等方面确实做足了文章,设计得堪称完美,唯独在解读时对文体样式和风格关注甚少,教学儿童诗和教学叙事类文体、写景类文体等一般无二,课堂上总是少了一点特别的情致——那是儿童诗独有的内在气韵和魅力。  我们知道,一个优秀文本,除了它蕴含的丰富内容和充沛情感之外,
期刊
《诺贝尔》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百折不挠”里的一篇课文。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我抓住文章的6~9自然段展开教学,重点从“毫不气馁”一词展开,通过三次想象,学生对诺贝尔的了解较为深刻,体会到了那种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片段一】  师:诺贝尔为了发明“诺贝尔爆炸油”,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实验室化为乌有,此时他的家人或朋友会对他
期刊
整体设计说明:本单元共10个课时,第1、2课时为整体预习课,第3、4、5、6课时为基础阅读课,第7、8课时为整合阅读课,第9、10课时为拓展阅读课。  第1、2课时 整体预习  【学习内容】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  【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新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围绕“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期刊
我们所说的“浅文”,一是指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语句上的障碍的文章;二是指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的文章。  孔子说过“因材施教”,墨子也提出“子深其深,浅其浅”。能选入教材的“浅文”蕴藏着“平淡中的不平淡”。遇到这类文章,学生容易一览即过,长此以往,养成一种学习的惰性。所以教师对这一类课文,定要合理而深入地挖掘,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捕捉更多的信息。那么如何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第9册第12课三则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从《伊索寓言》中选取)。  【教学目标】  在比较阅读中体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1.揭题,齐读。  2.组织交流:你了解的伊索及《伊索寓言》。  二、对比阅读,体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  1.浏览《狐狸和葡萄》,指名简单说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期刊
最近,季殿玉老师的写字教学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七十多岁的已退休十多年的老教师,却退而不休,一如既往地活跃在一线教学的讲台上,在写字教学的园地里精耕细作,奉献自己宝贵的经验,真让人肃然起敬。联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写字教学有所弱化的倾向,觉得请季老师这样的专家多方呼吁,多向引导,真的是很有必要。季老师讲的以下几方面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  一、细节——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