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状况,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掌握程度,海南银监分局在近两年“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近日对辖区乡、镇、村庄和草原牧区进行了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情况专项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发放抽样问卷调查、发放宣传资料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收回率达85.71%。调查对象按性别划分,男性190位、占比3l_67%,女性410位、占比68.33%;按年龄划分,20岁以下32位、占比5.33%,20-30岁242位、占比40.33%,30-40岁132位、占比22%,40-50岁163位、占比27.17%,50岁以上30位、占比5%;按职业划分,农牧民360位、占比60%,乡镇企业职工14位、占比2.33%,个体户120位、占比20%,打工15位、占比2.5%,其他91位、占比15.17%。样本基本覆盖了各年龄段、各种职业的农牧民成年人口。
二、金融知识普及现状
(一)缺乏金融基本常识。一是对金融的了解仍以传统业务为主。参与调查人员中,了解存款、贷款等传统银行业务的人员占比为95%,了解网上查询、支付、缴费、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和产品的人员不足5%。二是业务办理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仅会在柜台办理存取款业务人员占65%,在自动柜员机办理过存取款业务的人员占35%,了解并使用过网上银行的仅1位,没有人使用过电话银行,了解并且申请过小额农户贷款的仅6位。
(二)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非法集资一点都不了解的人员占20%,听说过的占40%,了解但不知道任何法律法规的占35%,表示了解而且知道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到5%。
(三)业务办理集中在传统涉农金融机构。97%的参与调查人员仅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邮储银行三家机构办理过业务,其中仅在农村信用社办理业务的占比约为50%,在其他银行办理过业务的仅有2人。
(四)对银行服务比较肯定。每月至少到银行办理一次业务的人员占81%,其中表示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好、很满意”的占70%,表示“较好、较满意”的占25%,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到银行办理业务很方便。
(五)对金融知识需求多样化。希望了解更多金融知识的人员占90%,其中希望了解贷款政策的占37%,希望了解银行收费相关知识的占33%,希望了解保险、投资方面知识的占30%。随着生活条件改变,生活水平提高,富裕了的农牧民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化和多样化。
三、金融知识匮乏原因分析
(一)受农牧民自身文化水平制约。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农牧民文化水平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甚至部分农牧民不识字,这直接导致农牧民自身主动接受金融知识较为困难。
(二)受社会公众金融教育体系不完备制约。目前社会公众金融教育体系还不完备,没有专门机构履行对社会公众金融教育职责,缺少明确的金融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导致宣传金融知识难易系统化。
(三)受宣传内在动力不足影响。近年来,虽然各金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但由于开展宣传活动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以追求商业效益为目的的银行业机构在宣传活动中往往出现“城镇热、农牧区冷”的现象,在广大农牧区宣传力度不够。
(四)受宣传针对性不强影响。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到农牧民经济状况、风俗习惯、人文条件等方面差异,没有深入调查、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没有深入开展宣传,金融知识宣传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
(五)受宣传形式连贯性不强影响。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以写标语、挂横幅的形式多,以广播、说教的形式少;以临时性的“运动战”宣传多,以时常进村入户的“阵地战”宣传少;以“宣传月”、“宣传周”等短期的宣传较多,以制定长远计划进行宣传的较少。对金融知识宣传缺乏连续性和后续跟踪分析研究,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六)农牧区金融机构种类较为单一。目前,农牧区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社、邮储、农行三大金融机构为主。
(七)农牧区金融机构服务较为单一。农牧区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以存、贷款和一般结算等传统业务为主,基本上未开办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而且贷款品种单一,不能适应农牧民个性化贷款需求,不能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部门联合,探索建立社会公众金融教育体系。一是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信力高的优势,发挥领导作用,牵头推动金融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二是各金融部门应在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中担当主角,采取举办公益性金融知识展览、金融知识讲座、典型案例讲解等方式,宣传金融知识,提高教育效果,不断拓宽金融知识宣传面,扫除宣传盲区。三是各报刊、电视、广播等载体应建立金融知识学习平台,传播金融理念,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和金融政策的解读,积极推动金融知识“上报纸、上电视、上电台、上网络”,促进农牧民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中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二)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促进金融知识根植农牧区。一是坚持“流动”服务和“固定”宣传相结合。总结各“金融知识宣传站”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组织化的建站方法,争取在农牧区基层网点建立更多、更完善、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宣传站。二是坚持宣传与金融服务创新相结合。在加大“送金融知识下乡”工作力度的同时,督促各银行业机构把丰富农牧区金融业务品种、拓宽营销渠道、完善服务功能、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形式。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农牧区金融知识多元化需求。一是继续巩固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地位,通过提高基层网点员工业务素质、优化农村网点布局等手段,力争消除农牧区金融服务盲区,有效普及金融知识。二是鼓励各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向农牧区扩展,成为普及农牧区金融知识的纽带,积极发挥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成立村镇银行等农牧区金融组织,构建普及农牧区金融知识的基础平台,使更多农牧民可以通过更多渠道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
(文/李成业)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发放抽样问卷调查、发放宣传资料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收回率达85.71%。调查对象按性别划分,男性190位、占比3l_67%,女性410位、占比68.33%;按年龄划分,20岁以下32位、占比5.33%,20-30岁242位、占比40.33%,30-40岁132位、占比22%,40-50岁163位、占比27.17%,50岁以上30位、占比5%;按职业划分,农牧民360位、占比60%,乡镇企业职工14位、占比2.33%,个体户120位、占比20%,打工15位、占比2.5%,其他91位、占比15.17%。样本基本覆盖了各年龄段、各种职业的农牧民成年人口。
二、金融知识普及现状
(一)缺乏金融基本常识。一是对金融的了解仍以传统业务为主。参与调查人员中,了解存款、贷款等传统银行业务的人员占比为95%,了解网上查询、支付、缴费、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和产品的人员不足5%。二是业务办理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仅会在柜台办理存取款业务人员占65%,在自动柜员机办理过存取款业务的人员占35%,了解并使用过网上银行的仅1位,没有人使用过电话银行,了解并且申请过小额农户贷款的仅6位。
(二)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非法集资一点都不了解的人员占20%,听说过的占40%,了解但不知道任何法律法规的占35%,表示了解而且知道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到5%。
(三)业务办理集中在传统涉农金融机构。97%的参与调查人员仅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邮储银行三家机构办理过业务,其中仅在农村信用社办理业务的占比约为50%,在其他银行办理过业务的仅有2人。
(四)对银行服务比较肯定。每月至少到银行办理一次业务的人员占81%,其中表示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好、很满意”的占70%,表示“较好、较满意”的占25%,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到银行办理业务很方便。
(五)对金融知识需求多样化。希望了解更多金融知识的人员占90%,其中希望了解贷款政策的占37%,希望了解银行收费相关知识的占33%,希望了解保险、投资方面知识的占30%。随着生活条件改变,生活水平提高,富裕了的农牧民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化和多样化。
三、金融知识匮乏原因分析
(一)受农牧民自身文化水平制约。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农牧民文化水平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甚至部分农牧民不识字,这直接导致农牧民自身主动接受金融知识较为困难。
(二)受社会公众金融教育体系不完备制约。目前社会公众金融教育体系还不完备,没有专门机构履行对社会公众金融教育职责,缺少明确的金融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导致宣传金融知识难易系统化。
(三)受宣传内在动力不足影响。近年来,虽然各金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但由于开展宣传活动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以追求商业效益为目的的银行业机构在宣传活动中往往出现“城镇热、农牧区冷”的现象,在广大农牧区宣传力度不够。
(四)受宣传针对性不强影响。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到农牧民经济状况、风俗习惯、人文条件等方面差异,没有深入调查、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没有深入开展宣传,金融知识宣传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
(五)受宣传形式连贯性不强影响。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以写标语、挂横幅的形式多,以广播、说教的形式少;以临时性的“运动战”宣传多,以时常进村入户的“阵地战”宣传少;以“宣传月”、“宣传周”等短期的宣传较多,以制定长远计划进行宣传的较少。对金融知识宣传缺乏连续性和后续跟踪分析研究,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六)农牧区金融机构种类较为单一。目前,农牧区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社、邮储、农行三大金融机构为主。
(七)农牧区金融机构服务较为单一。农牧区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以存、贷款和一般结算等传统业务为主,基本上未开办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而且贷款品种单一,不能适应农牧民个性化贷款需求,不能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部门联合,探索建立社会公众金融教育体系。一是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信力高的优势,发挥领导作用,牵头推动金融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二是各金融部门应在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中担当主角,采取举办公益性金融知识展览、金融知识讲座、典型案例讲解等方式,宣传金融知识,提高教育效果,不断拓宽金融知识宣传面,扫除宣传盲区。三是各报刊、电视、广播等载体应建立金融知识学习平台,传播金融理念,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和金融政策的解读,积极推动金融知识“上报纸、上电视、上电台、上网络”,促进农牧民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中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二)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促进金融知识根植农牧区。一是坚持“流动”服务和“固定”宣传相结合。总结各“金融知识宣传站”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组织化的建站方法,争取在农牧区基层网点建立更多、更完善、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宣传站。二是坚持宣传与金融服务创新相结合。在加大“送金融知识下乡”工作力度的同时,督促各银行业机构把丰富农牧区金融业务品种、拓宽营销渠道、完善服务功能、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形式。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农牧区金融知识多元化需求。一是继续巩固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地位,通过提高基层网点员工业务素质、优化农村网点布局等手段,力争消除农牧区金融服务盲区,有效普及金融知识。二是鼓励各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向农牧区扩展,成为普及农牧区金融知识的纽带,积极发挥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成立村镇银行等农牧区金融组织,构建普及农牧区金融知识的基础平台,使更多农牧民可以通过更多渠道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
(文/李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