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效的有意义的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wuy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学生平等对话,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却陷入了种种误区。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先秦儒家也非常讲究中庸之道,“不够”当然不好,“过头”同样不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准确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一、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繁荣
  依据某些教师的观点,似乎语文课堂越活跃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问题提得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却淡化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理解文本的深刻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驾驭课堂的自如性。成熟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是放得开,收得拢,张弛有度,开阖自如;而有些教师则是收放无度,学生不是“自主”,而是“无政府”,教师成了“甩手东家”,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殊不知课堂内容单薄苍白,学生收获寥寥。
  (二)个性化阅读的含义扭曲变形
  汉语在语言上简约而富于弹性,信息丰富多元,诵读空间呈现开放性,任何一部作品都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框架。这一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召唤读者去填补、建构,从而实现作品意义的具体化。正是这一召唤结构为学生的解读和品味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理解的可能。从语文教育的主体来看,学生对语文材料(教材对象)的反应也是多元的。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阅读期待视野各有不同。所谓阅读期待视野,即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认知结构。它表明读者在阅读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然要受到自己的经历、动机、情感、气质等的影响,形成个体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我们要承认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但是现在一部分教师在新课标面前变得似乎有点犹疑胆怯,不敢大胆正面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学生们不管说什么,不管说得对,还是说得不对,在老师那里都成了“你说得很好”。学生倒是有了“成就感”,只可惜把作者用尽心思写成的文章弄得面目全非。长此以往,必将给学生的阅读带来负面影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漪老师也强调,要努力弄清课文的本来意旨,不要乱贴标签。
  二、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要走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就要准确把握教师主导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的角色地位决定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责任,更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重要使命。平等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见解提出疑义或予以否定。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即指出了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广博的学识、经验和人生阅历,要能够给学生以指导,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能够了解和发现学生每一时刻的心理状态和文化需要,及时调控课堂中的各种因素,使其达到最优化,使教学向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二)会讲、善讲是语文教师的资本和必备能力
  浙江省象山中学马超俊老师说:“讲是教师学识素养的外化。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体验而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春光。”那种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实际上是一种学风浮躁、教学花哨的形式主义。这样的语文教学,老师当讲的没讲,教材该挖掘的没挖掘,学生该掌握的没掌握,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厚重,缺少了文科教学应该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语文课永远应该有它独特的魅力。一个语文老师不会“讲”,他就不可能担负起语文教学的任务。
  总之,我们要准确、深入理解新课标精神,避免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的有意义的课堂。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高中外语教师,我非常注重在外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结合教材中每个模块的话题设计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下面是我上过的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一、教学案例描述  本节课选自高中英语外研版(新课程)选修7 Module 3 Reading and Vocabulary(1),以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的精彩片段为素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并掌握相关词汇。从读和
[摘 要] 引言是现行《历史与社会》教材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引言经常被忽视,引言的应有功能被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引言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言的教学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引言功能的开发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即导语功能、小结功能、问题功能、提纲功能、补充功能。  [关键词] 教材 历史与社会 引言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水平,对于他们学好其他学科以及今后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情景设置,开门见山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
“以读促写”就是教师在开展阅读课文教学时,充分利用阅读文章,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掌握必要的篇章结构、词汇量、话题内容后,让学生进行相关写作,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促进写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文以高中英语(NSEFC)必修4“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的教学为例,阐述“以读促写”在课文教学中的具体尝试。  一、课文特点  课文“A Pioneer fo
完形填空是对语用能力进行测试的综合性题型,“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词汇及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1] 近几年,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趋向于考查语境,在语境中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精细理解和缜密的逻辑判断能力,而一个完整的语篇,“上下文是营造语境的基础,也是逻辑推理的依据”。[2] 逻辑关系经常“隐藏在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及段落的衔接中。把握逻辑关系,就可以抓住确切、具体的线索,把答
画主题,理顺序,延分支,小小一张图,巧记知识点!  读了《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对鄉下的生活很向往。在乡下,可以在树下吃饭,可以一年四季赏花……是不是很美?你想了解这样的生活吗?那就看看我的思维导图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明确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可见,“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其获得经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源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习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呢?对此,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有价值的案例。  一、重品读,谈启示,把语文知
迎面走来一只腊肠狗,短得不能再短的四肢,撑着圆筒似的长条身体,肚子几乎要擦着地面。华安指着狗仰头问妈妈:“那是什么?”  妈妈说:“腊肠狗。”  华安含糊念了一下“丫长狗”;满意了,又仰头问爸爸:  “Das?”  “Ein Dackel.”爸爸说。  华安点点头。在他的心目中,这世界上一草一木任何东西都同时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会跑的两个轮子,妈妈说是“脚踏车”,爸爸称它“Fahrrad”,幼儿园的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而要使用语言自然、灵活、恰如其分地进行交际,则绝对与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听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听中有说,说中有听,说是以听为前提的,因为学生只有在听准、听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运用语言自由地交际。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训练学生,从听入手,先听后说。根据近几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生进行听力训练。  一、抓住课堂的前几分钟至关重要 
深夜从滨河公园的空地  核酸检测完往回赶  很多凌乱的想法都被寒风吹走了  只剩一个想法  天宫院融汇社区昨天紧急带来的  再寒的风也吹不走  这个想法可以上升到  自我人生一个全新的课题  44年来第一次面对  提倡就地过年  一个人过年不难  关键是一个人怎么过热闹年  尤其是一个人怎么在异乡过热闹年  回到郁花园二里出租屋,越想越兴奋  决定与小阳台对面毛白杨枝丫间的鸟窩  先研讨一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