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学生平等对话,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却陷入了种种误区。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先秦儒家也非常讲究中庸之道,“不够”当然不好,“过头”同样不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准确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一、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繁荣
依据某些教师的观点,似乎语文课堂越活跃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问题提得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却淡化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理解文本的深刻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驾驭课堂的自如性。成熟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是放得开,收得拢,张弛有度,开阖自如;而有些教师则是收放无度,学生不是“自主”,而是“无政府”,教师成了“甩手东家”,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殊不知课堂内容单薄苍白,学生收获寥寥。
(二)个性化阅读的含义扭曲变形
汉语在语言上简约而富于弹性,信息丰富多元,诵读空间呈现开放性,任何一部作品都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框架。这一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召唤读者去填补、建构,从而实现作品意义的具体化。正是这一召唤结构为学生的解读和品味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理解的可能。从语文教育的主体来看,学生对语文材料(教材对象)的反应也是多元的。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阅读期待视野各有不同。所谓阅读期待视野,即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认知结构。它表明读者在阅读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然要受到自己的经历、动机、情感、气质等的影响,形成个体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我们要承认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但是现在一部分教师在新课标面前变得似乎有点犹疑胆怯,不敢大胆正面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学生们不管说什么,不管说得对,还是说得不对,在老师那里都成了“你说得很好”。学生倒是有了“成就感”,只可惜把作者用尽心思写成的文章弄得面目全非。长此以往,必将给学生的阅读带来负面影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漪老师也强调,要努力弄清课文的本来意旨,不要乱贴标签。
二、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要走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就要准确把握教师主导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的角色地位决定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责任,更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重要使命。平等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见解提出疑义或予以否定。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即指出了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广博的学识、经验和人生阅历,要能够给学生以指导,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能够了解和发现学生每一时刻的心理状态和文化需要,及时调控课堂中的各种因素,使其达到最优化,使教学向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二)会讲、善讲是语文教师的资本和必备能力
浙江省象山中学马超俊老师说:“讲是教师学识素养的外化。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体验而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春光。”那种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实际上是一种学风浮躁、教学花哨的形式主义。这样的语文教学,老师当讲的没讲,教材该挖掘的没挖掘,学生该掌握的没掌握,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厚重,缺少了文科教学应该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语文课永远应该有它独特的魅力。一个语文老师不会“讲”,他就不可能担负起语文教学的任务。
总之,我们要准确、深入理解新课标精神,避免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的有意义的课堂。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繁荣
依据某些教师的观点,似乎语文课堂越活跃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问题提得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却淡化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理解文本的深刻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驾驭课堂的自如性。成熟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是放得开,收得拢,张弛有度,开阖自如;而有些教师则是收放无度,学生不是“自主”,而是“无政府”,教师成了“甩手东家”,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殊不知课堂内容单薄苍白,学生收获寥寥。
(二)个性化阅读的含义扭曲变形
汉语在语言上简约而富于弹性,信息丰富多元,诵读空间呈现开放性,任何一部作品都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框架。这一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召唤读者去填补、建构,从而实现作品意义的具体化。正是这一召唤结构为学生的解读和品味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理解的可能。从语文教育的主体来看,学生对语文材料(教材对象)的反应也是多元的。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阅读期待视野各有不同。所谓阅读期待视野,即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认知结构。它表明读者在阅读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然要受到自己的经历、动机、情感、气质等的影响,形成个体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我们要承认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但是现在一部分教师在新课标面前变得似乎有点犹疑胆怯,不敢大胆正面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学生们不管说什么,不管说得对,还是说得不对,在老师那里都成了“你说得很好”。学生倒是有了“成就感”,只可惜把作者用尽心思写成的文章弄得面目全非。长此以往,必将给学生的阅读带来负面影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漪老师也强调,要努力弄清课文的本来意旨,不要乱贴标签。
二、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要走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就要准确把握教师主导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的角色地位决定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责任,更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重要使命。平等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见解提出疑义或予以否定。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即指出了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广博的学识、经验和人生阅历,要能够给学生以指导,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能够了解和发现学生每一时刻的心理状态和文化需要,及时调控课堂中的各种因素,使其达到最优化,使教学向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二)会讲、善讲是语文教师的资本和必备能力
浙江省象山中学马超俊老师说:“讲是教师学识素养的外化。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体验而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春光。”那种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实际上是一种学风浮躁、教学花哨的形式主义。这样的语文教学,老师当讲的没讲,教材该挖掘的没挖掘,学生该掌握的没掌握,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厚重,缺少了文科教学应该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语文课永远应该有它独特的魅力。一个语文老师不会“讲”,他就不可能担负起语文教学的任务。
总之,我们要准确、深入理解新课标精神,避免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的有意义的课堂。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