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家乡 泽被鄱赣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ong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山是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始终深深地眷恋着这方生他养他的红色故土,多次回江西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访贫问苦,排忧解难。他坚定的信念、高尚的人格、求实的作风和赤子的情怀,一直深受家乡人民的景仰与怀念。
  
  独具慧眼发现并总结南昌鸿泰百货专业代销经验,为党和国家对资改造的决策作出重大贡献
  
  1949年4月,即江西解放前夕,曾山得知陈正人将要南下任江西省委书记时,特地打电报给董必武转陈正人:“我愿回江西,在你领导下做一部分经济建设工作,只要组织上批准,当遵照随你南下。”但党有更重要的职务让他担任,未能如愿回乡,而这封电报的字里行间,却真切地展现了曾山谦逊的品格和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
  1955年5月,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的加快,作为共和国首任商业部部长的曾山,决定到一些省市进行私营商业改造情况的考察。5月底,他带着对家乡人民迈向新生活的深情关注,经由武汉来到南昌。
  早在1938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的曾山,就在南昌参与了组建新四军军部工作,随后又秘密重建了中共江西省委,并兼任书记。此次重返故地,南昌城区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的干劲令他倍感振奋与骄傲。他走街串巷,与广大私营商业主深入接触,强烈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创新与创造,独具慧眼地发现了鸿泰百货专业代销店的经营方式和经验,并对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总结。
  鸿泰百货专业代销店,原来经营棉布批发兼百货零售,解放时有资金3.9亿元(旧币),职工40人。解放后,经营不善,人员过多,棉布批发业务为国营商业所代替。1951年经劳资协商解雇店员11人,工会调走3人,剩下26名职工的工资加上其他费用,每月还须支付新币2200元。1953年以后,群众不愿到私营商店买货,以致营业额日益下降,亏损日增。1954年5、6月间,工资发不出,职工生活发生困难。资方对维持企业失去信心,只想丢掉职工“包袱”。
  后来职工看到上海丽华公司为国营百货公司代销店后营业好转,纷纷要求资方经理向南昌市国营百货公司申请代销。国营百货公司认为,国家不能白白拿钱给私商做生意,开始不同意,后经南昌市委批准,才接受了鸿泰代销店的申请,于1954年6月21日开始代销。代销后,营业额逐步上升。9月以后,稍有微利。1955年虽进入淡季,但每月仍能保持2万元左右的营业额,略有盈余。经过代销,资方与职工信心都得到提高,经营情绪也很高涨。
  通过实地调查。曾山越发强烈地认为,私商为国营商业代销的做法很有启发意义。随后,他在给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的《关于了解南昌市鸿泰百货专业代销店情况的报告》中建议:“各地可作典型试验,经过研究总结,再逐步地有计划地推进。”
  曾山的报告,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作出专门批示:“少奇、小平同志:此件很有用。请你们看看,可否用中央名义转各省市及中商部、合作总社党组,叫他们通知各地试办。”
  6月3日,中共中央正式转发曾山的报告给上海局、各中央分局、各省市委并告五办、商业部、合作总社党组。中央认为:曾山同志5月30日报告很好,现转给你们参考。同时,望商业部和合作总社党组将南昌鸿泰百货店的经验下达,并嘱各地效仿试验。
  到1956年底,在很少社会震动的情况下,全国7万户私营商业企业都实行了公私合营,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曾山作为这一伟大创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之一,认真贯彻党的政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并及时向中央报告,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及有益的建议,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深情倾注老区建设,修堤坝办工厂兴教育,解决了江西许多重大实际问题
  
  1962年秋,正当家乡人民为走出三年困境而努力奋斗的时候,时任内务部部长的曾山,带着对父老乡亲生活的关切,第四次回到红土地探亲。
  一踏上吉安这块魂牵梦绕的故土,风尘未洗。曾山就走村串户调查研究。不仅详细询问群众的口粮多少,三餐吃些什么,还有什么困难,而且亲自到农户家里瞧瞧仓中储粮,摸摸床上被褥,问寒问暖。当发现少数群众因缺粮而揭不开锅时,他眼含泪花,深情而坚定地对当地干部说:“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好粮食问题,决不能饿死一个人。”
  在吉安县永和镇锦原村,他与乡村干部到田间察看农作物长势,现场商量发展秋粮生产的办法,指出水稻欠收旱粮补、主粮损失杂粮补,要求村里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度过难关;要充分利用好土地,大力扩种大豆、小麦、蚕豌豆、番薯等杂粮,以缓解吃饭问题。当听说村里粮食加工有困难时,他当即答应想办法解决。回京不久,他便自己掏钱购买了一台粮食加工设备,帮助村里办起了粮食加工厂。
  吉安县永和镇位于赣江边,易涝易旱,十年九不收,群众生产和生活都很艰难。曾山这次回家,吉安地委、吉安县委领导和家乡干部群众向他反映,希望能修赣江防洪堤。曾山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最后通过争取上级救灾补助款和群众投劳,当年即修建了赣江吉安段10余里的防洪堤,同时还架设了一条15公里长的电线,兴建了永安电闸和15个排灌设施,大大减少了农田受灾面积。永和镇的群众从此结束了吃回供粮的历史,而且开始交售统购粮,为国分忧。
  曾山每一次返乡,都要走访敬老院,看望军烈属和孤寡老人,关心学校建设和青少年的学习情况。为了增添老人的生活乐趣,他这次还专门向敬老院赠送了一套广播音响器材,并对陪同的乡村干部说: “这些老人的亲属为革命牺牲了,我们不能亏待他们,要像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关心他们,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否则,就对不起死去的烈士。”锦原村小学的校舍原是一个用于村民婚丧俗事的老祠堂,嘈杂昏暗,且楼梁上搁着几副寿具,几个教员拥挤在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斗室里办公和食宿。见此情景,曾山十分动情地对老师们说: “你们体谅国家的困难,毫无怨言地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教书育人,太辛苦了,我代表锦原村的父老乡亲感谢你们。”随后,他专门召集当地干部和学校领导座谈,要求当地干部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扎扎实实为学校和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为老区人民培养好下一代。
  锦原村是曾山的故乡,也是他投身革命的地方。面对着将自己送上革命征途的老母亲及嫂嫂、弟媳,曾山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感人至深、娴熟漂亮的两副隶书对联:“家慈五男二女留独子,先父三难一死为人民”:“念大嫂继夫志坚持革命留青史,赞桂香不人后困守家园侍高慈”。这正是曾山一家献身革命的真实写照。
  1964年在赣南视察工作后,曾山最后一次回到吉安探亲。陪同的省民政厅厅长、老红军谢象晃发现曾山的母亲、嫂嫂和弟媳三位老人生活很清苦,心里很难受,觉得对不住这三位烈属。当即决定给每位烈属补助 20元钱,共60元。曾山从母亲处得知情况后,立即将60元钱退还,并恳切地对谢象晃说:“老谢呀。你是省民政厅长,应当关心全省的烈士家属。我是内务部长,应当关心全国的烈士家属,我家烈属有困难,我会解决。你们不能给予特殊照顾。”曾山不谋私利、顾全大局的崇高品德,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志。
  
  卓有远见治理战争创伤,全面启动赣南水土流失专项工程,开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经济之先河
  
  1964年2月,曾山结束在广东的修养后,专程来到日夜牵挂的赣南老区视察访问。
  中央苏区斗争时期,曾山先后担任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在赣南这块充满光荣和传奇的红土地上创造过被毛泽东誉为“第一等的工作”,并由此与赣南人民建立了生死相依的深厚感情。
  曾山这一次是由省民政厅厅长谢象晃陪同,从井冈山经泰和、遂川进入赣南的。阔别28载重返赣南。他的心情格外兴奋。可是,当汽车进入赣县沙地直到赣州城,公路两旁映入他眼帘的不是绿水青山,而是一座接一座的光山秃岭,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由赣县的茅店经江口,到兴国县龙口,直到兴国县城,沿途他又看到河床与粮田一般高,靠河两岸同样尽是光山,流沙十分严重。他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起来。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曾山在赣州和兴国,详细听取了赣南区党委和行署以及兴国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关于全区水土流失和群众生活情况的汇报,并特地将兴国县林业局局长兼县水保办主任王武仔请到他的住所,听他详细介绍兴国县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他又请兴国县领导带路,沿着兴国县城四周走了一圈,看到即便是在县城附近也是一片接一片的光山。水土流失同样非常严重。
  通过深入调查,曾山认为目前仍然处于困难境地的赣南老区,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要在较短时间内治理好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是有困难的,中央和省里很有必要对赣南老区的建设特别是赣南的水土保持工作给予支援。回到北京后,他专门给国务院领导写了《关于赣南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情况的报告》,指出:“我到赣南看了几个县。赣南党政领导一谈到赣南生产与人民生活情况时。总是说他们近几年工作没有搞好。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他们对生产抓得比较紧,对人民生活也是比较关心的。过去遭到敌人破坏轻一些的地方,生产情况有起色。唯有遭受破坏重的地方,特别是兴国、赣县、南康、于都、宁都、广昌、会昌等县,森林破坏、河床游高、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不少粮田减产以至变成沙地。粮食一年一年减产。口粮一年不如一年。从遂川到赣县直到赣州城,几乎都是光山,茅草很少。山上虽然种了一些小松树。但还是不能阻止流沙。从赣县到兴国城,河床与粮田一般高。靠河两旁高山流沙十分严重。如果再不抓紧治理,不仅河床游高,危害粮田,群众生活难以改善,而且还有更加恶化的危险。”
  曾山在《报告》中建议:“从1964年起,中央在财政上支援赣南老苏区几年,每年经费200万元,主要用于保护赣南老苏区粮田,逐步改善被国民党摧残较重,到现在还没有恢复的山区人民的生活。此外,如果全国粮食产量有进步的话,建议两三年内减少赣南地区上调原粮1亿斤,以利赣南老苏区人民口粮得到改善,促进赣南农村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谭震林、李富春两位副总理接到报告后,当即批示同意曾山的建议。1964年3月26日,也就是谭震林、李富春作出批示后的第10天,内务部和财政部联合致函江西省人民委员会:中央已经批准,从1964年起,以5年为期,每年由内务部救济费内拨200万元支援赣南老区建设。
  这笔经费的使用原则是:(一)用于赣南受战争摧残严重的穷社穷队,扶助集体生产。(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粮田;用于植树造林,特别是扶助山区种植桐、茶、木梓、竹等经济林;用于扶助山区恢复造纸、榨油等副业;在有条件的山区,也可以建小型水力发电站;有余力,还可以在交通闭塞的山区适当兴修道路。
  曾山对赣南老区人民的关心和帮助,给了正在同穷山恶水作斗争的赣南人民尤其是兴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赣南人民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一场治山治水、绿化赣南的持久战斗。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上下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治山治水治穷致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到1998年底,赣南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万公顷,十年绿化完成荒山造林101公顷,全区基本消灭了荒山,有林地面积达到27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8.65%。
  在治山治水实践中。赣南人民还创造了“猪-沼-果”生态治理模式,被国家农业部誉为“赣南模式”,并向南方推广,在水土流失重点县兴国、宁都、于都、瑞金、南康等县市,沼气建池已分别达万只以上,涌现了一大批沼气生态农业示范村、示范户,成千上万农户靠果业开发走上了致富路。
  岁月如流水,怀念无穷尽。曾山虽然人已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他对家乡人民点点滴滴的关爱,永远长存在江西人民心中。
其他文献
[摘 要] 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基础。而了解和掌握群众心理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 群众 乌合之众 群众工作 群众心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便接受并实践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党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领导中国人民获得了
期刊
曾山,乳名洛生,学名宪璞,宇玉成,号如柏,曾用名唐古。1899年12月12日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锦原村。1925年随兄曾延生参加农民运动。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任吉安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参与组织全县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去广东寻找哥哥曾延生和南昌起义后到广东的革命队伍。同年冬入叶剑英领导的教导团当了一名通讯下士,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春,先后任泰和边区、宫田永福区委书记
期刊
在江西省弋、德、横三县交界的磨盘山下,有这样一个地方,村庄错落有致。村后山林茂盛、苍松挺拔,中间有一大块畈田,一条小溪蜿蜒而过。这里就是德兴县万村乡大田村——张天松同志的家乡。翻过大田村的后山林,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方志敏的故乡。    虔诚的农运“追随者”    张天松。1909年7月出生,从小家境贫寒,家中共有兄妹7人,他排行老五,乳名五崽,父母期望家里有个“出头之日”
期刊
2007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五卷公布了一封尘封70年的密函,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这是一封宋庆龄写给王明的信函,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志:  我必须向您报告以下情况,这些情况有可能威胁我的工作和损害我将来在中国可能与之有联系的任何运动。我提出这些情况供您研究,希望您能着眼于业已发生的情况,给我提供关于今后行为方式的建议。
期刊
我们在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电视实况转播中看到,当履带步战车方队隆隆驶入天安门广场时,播音员解说道:“第四方队是履带式步兵战车方队。这是广州军区成建制参加国庆阅兵的第一个方队,也是广州军区参加今年首都国庆阅兵的唯一方队。这支部队的主体是诞生于秋收起义烽火中的‘红一团’。”你可知道这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红一团”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  1927年9月,毛泽东亲自领导和指挥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
期刊
胡耀邦,1915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93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大队政委,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冀察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第三纵队政委,后调任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川
期刊
1972年12月11日早上,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日子。时任宁都县黄陂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我正在公社办公室办公,突然电话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铃声,办公室负责人接了电话,这是县革委会的来电,通知12日有“重要来宾”来黄陂参观。恰逢公社党委书记钟积兰去省城南昌学习了,办公室负责人便向我与曾奇伟(时任黄陂公社党委副书记)汇报了此事。我与曾奇伟得知此事后,马上碰了头,并作了分工,曾奇伟负责情况汇报,我负责接待事宜。
期刊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岸关系一直都很微妙,起落波折不断,小心翼翼前行。但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一个特殊事件,曾神秘有效地启动了两岸关系非同一般的春回渐暖走势。1986年摄制的极具史诗般主题和油画般色彩气势恢宏的纪实性影片《血战台儿庄》,不仅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对改变海峡两岸的交往和沟通态势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蒋经国观看《血战台儿庄》后,为其触动,主动拉开了两岸公开互动的
期刊
11月1日,每年这个时候不管身在何方或忙于何事,我总要抛开世俗的羁绊,来到故乡江西省红都瑞金塔下寺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一位先烈,他就是我的大外公王章烈。而这一天,正是我亲外公王章俊的祭日。这位老红军在弥留之际交代他的外孙:恩恩,有时间的话,每年都要替我去看看我的好大哥,你的大外公!他和你一样的年纪时还没讨老婆,却英年早逝。60多年了,我好想他啊!一把滚浊的泪水涌出他迷恋的双眼,也引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他
期刊
原福州军区邓克明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3月,全国政协约请他撰写革命回忆录,留下宝贵的革命史料和精神财富,教育后人,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便由全国政协出面,与江西省委联系,江西省委又通过南昌市委与原胜利区委联系,要借用笔者一年,去福州军区帮助邓副司令员撰写革命回忆录。1980年4月初,我来到邓副司令员家。  为了写好山城堡战役回忆录,1980年6月1日,邓副司令员带着我和公务员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