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生活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保障。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单表述了作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
笔者任教于一所农村初中,深感作文教学的出路就在于“生活化作文”,作文教学要落到实处,谁在“实在”上做文章,谁就是真正的赢家。也许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对农村学生而言更为迫切,更为裨益。教会学生朴素的观察,朴素的思考,朴素的表达,最后养成朴素的作文。本着这一点,我手举“生活化”的旗帜,在作文教学的园地摸索着孜孜前行。现将一些点滴愚见述之于下,以求教于同仁方家。
一、作文题的命制应抖落脂粉,本色呈现
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应是纯粹的应试,它承载的内容除了提高作文能力外,还兼有塑造人格、培养情趣等思想精神领域的东西。平常的作文训练题在设置上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应力求朴素和“生活化”,附加给它的东西不能过多过乏,也不应顺应应试的框框条条。我们许多作文题就给涂抹上了过多的脂粉,如前几年一直风行的“公众道德话题和劝善性质的问题”,涂抹上的就是强加给学生的道德脂粉,给予学生个性所思的空间异常狭小,谈何“生活化”,虽然融入了道德引导,但生硬地塞进了过多的成分。还有一些作文题被涂抹上了过度诗化的脂粉,如某一中考题“我美丽,我”,不难想象,这样的题让初中生来写必然会滋生一些矫情造作的文风,实有拔高学生审美眼光之嫌。像这样的文题在中高考和平常的文题中屡见不鲜,我不是妄加指责中高考题的瑕疵,真正用意是说,不管它考什么题,我们的实际训练文题一定要盡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不能盲从。长期以来,几乎都以生活化意味较浓的文题训练为重,意在为文要贴近生活,强调体悟,学生大都有话可说,能够写出比较有见地和思想的文章。
二、让学生养成采撷生活浪花,发掘写作素材的习惯
我让学生在作文的扉页上一直写着这样一句话:稍纵即逝的喜怒哀乐,也许就是一篇美文的基石。意在强调要养成记录生活素材与情感浪花的习惯。作文需多写生活中的自己,写自己对生活的个人体悟,作文应该是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承载世态的曲直方圆。为了向学生强化生活化作文的意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每周生活素材梳理每周花二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记录整理一周的生活细节,包括所思所想所闻所见,不求大,不求全,只求真实。每一条只需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不少于三条。初始阶段学生不大习惯,教师要适时引导,逐条阅读加以评点,并公布最有价值的三条。如学生写到这样一条生活素材,“今天放学心情悠闲,数了一下从学校门口我一共走了一千二百步,比去年数的少了一百步”。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条素材的价值所在:它能体现什么?能表明一点什么?和“成长”有关联吗?等等。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学生的“生活化”作文意识便逐渐建立起来。
2、每周生活随笔讲评让随笔真正成为学生写生活写自己的舞台,教师应有激励方式,对优秀的的要张贴投稿等,养成习惯,形成氛围。如有一学生在随笔中写到这样一个素材:和妈妈一起在菜园,妈妈抱怨有一块地长不好菜,妈妈说这块地以前种过丝瓜。我让这位同学回去后继续观察访问:是丝瓜吸干了这块地的水分,还是这块地水分阳光不足?菜种有问题?由这个现象可以想到什么呢?该生写了一个系列随笔,很成功,后来因整理成《困惑》一文发表在《作文》上。
三、指导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价值化处理
学生有了生活素材,并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生活素材还得进行思考加工。完全对生活素材进行照搬,那还不是作文,如何让学生处理加工发现的生活素材,是一个突破点。有了好的素材,并知道了该素材的价值,而且能进行个性化的处理,那就水到渠成了。为此,通过实例来指导学生处理生活素材,是可行的手段。
1、深化式处理 很多学生写到的生活素材,大多挖掘不够,过于浅薄。这样就要引导他们往下深入。如一学生写到这样一个真实的素材:一次我在街上遇到一个外地人,说是做生意亏本,身无分文,向我乞讨,我不相信他说的话,他苦苦哀求,说哪怕是给一碗面钱就够了,我掏出两元钱给了他,哪知他接过钱露出鄙夷的神色,大约是嫌少了,头也不回径直走了,连谢也没有。该生的描写及叙述都很好,但觉得深度不够。我这样引导:奢求这样的人道谢用得着吗?如果要求他说谢谢,自己不也成了乞丐者了吗?那就和他同类了,都成了乞丐者。顺着这样的思路下去,文章就深入了一层。最后这位学生把结尾改成这样:我站在那想叫住他,要他对我说声谢谢,但我没有,讨要别人的一声谢谢我做不到,因为我不能成为一个乞丐者。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庆幸我没有做乞丐者。后来作文发表在晚报上。学生的许多作文,虽然素材来自生活,但不懂得如何处理才会提升作文的价值。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引导,特别是那些大众化的素材,更要帮助学生“深入一层”,在深入中有所创新,毕竟学生的思想和眼光还不深邃,这样的指导,就是砥砺思想。
2、细节式处理“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很多时候学生作文的细节还不到位,以致缺乏表现力。有一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了这样的一个真实素材:班上刚添置了桶装水和饮水机,一下课大家图个新鲜,争先恐后抢水喝,可谓众生喧哗,满室水花飞溅。文章主要是描写大家的新鲜劲,但在细节上还不够。接着指导学生继续充实这些内容:夸张调侃地重点描绘某几个人抢水的劲儿,气氛是怎样的,由此引发了哪些趣事,情景如何等,要用微妙的描写感染人。为此就这个素材展开了专题作文训练,效果甚佳。
3、组合处理 即发现不同素材的共同点,然后加以组合。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用一根线把不同的材料串起来,这也是提炼素材的能力体现。如一学生在两篇随笔中分别写到了这两个素材:(1)一次下雨天和母亲赌气,没带伞就出门了,路上一个陌生人为我打伞结伴而行,心中很感激那个陌生人。(2)受了母亲的批评,心情低落,没回去吃饭,进了路边一小吃店,店主很是热情,心里顿生温暖,不禁对这个小店充满好感。
生活化作文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真正让生活化观念深入到学生心田中去,是每个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如果这种观念在中学作文界蔚然成风,这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不可估量,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
笔者任教于一所农村初中,深感作文教学的出路就在于“生活化作文”,作文教学要落到实处,谁在“实在”上做文章,谁就是真正的赢家。也许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对农村学生而言更为迫切,更为裨益。教会学生朴素的观察,朴素的思考,朴素的表达,最后养成朴素的作文。本着这一点,我手举“生活化”的旗帜,在作文教学的园地摸索着孜孜前行。现将一些点滴愚见述之于下,以求教于同仁方家。
一、作文题的命制应抖落脂粉,本色呈现
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应是纯粹的应试,它承载的内容除了提高作文能力外,还兼有塑造人格、培养情趣等思想精神领域的东西。平常的作文训练题在设置上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应力求朴素和“生活化”,附加给它的东西不能过多过乏,也不应顺应应试的框框条条。我们许多作文题就给涂抹上了过多的脂粉,如前几年一直风行的“公众道德话题和劝善性质的问题”,涂抹上的就是强加给学生的道德脂粉,给予学生个性所思的空间异常狭小,谈何“生活化”,虽然融入了道德引导,但生硬地塞进了过多的成分。还有一些作文题被涂抹上了过度诗化的脂粉,如某一中考题“我美丽,我”,不难想象,这样的题让初中生来写必然会滋生一些矫情造作的文风,实有拔高学生审美眼光之嫌。像这样的文题在中高考和平常的文题中屡见不鲜,我不是妄加指责中高考题的瑕疵,真正用意是说,不管它考什么题,我们的实际训练文题一定要盡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不能盲从。长期以来,几乎都以生活化意味较浓的文题训练为重,意在为文要贴近生活,强调体悟,学生大都有话可说,能够写出比较有见地和思想的文章。
二、让学生养成采撷生活浪花,发掘写作素材的习惯
我让学生在作文的扉页上一直写着这样一句话:稍纵即逝的喜怒哀乐,也许就是一篇美文的基石。意在强调要养成记录生活素材与情感浪花的习惯。作文需多写生活中的自己,写自己对生活的个人体悟,作文应该是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承载世态的曲直方圆。为了向学生强化生活化作文的意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每周生活素材梳理每周花二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记录整理一周的生活细节,包括所思所想所闻所见,不求大,不求全,只求真实。每一条只需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不少于三条。初始阶段学生不大习惯,教师要适时引导,逐条阅读加以评点,并公布最有价值的三条。如学生写到这样一条生活素材,“今天放学心情悠闲,数了一下从学校门口我一共走了一千二百步,比去年数的少了一百步”。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条素材的价值所在:它能体现什么?能表明一点什么?和“成长”有关联吗?等等。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学生的“生活化”作文意识便逐渐建立起来。
2、每周生活随笔讲评让随笔真正成为学生写生活写自己的舞台,教师应有激励方式,对优秀的的要张贴投稿等,养成习惯,形成氛围。如有一学生在随笔中写到这样一个素材:和妈妈一起在菜园,妈妈抱怨有一块地长不好菜,妈妈说这块地以前种过丝瓜。我让这位同学回去后继续观察访问:是丝瓜吸干了这块地的水分,还是这块地水分阳光不足?菜种有问题?由这个现象可以想到什么呢?该生写了一个系列随笔,很成功,后来因整理成《困惑》一文发表在《作文》上。
三、指导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价值化处理
学生有了生活素材,并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生活素材还得进行思考加工。完全对生活素材进行照搬,那还不是作文,如何让学生处理加工发现的生活素材,是一个突破点。有了好的素材,并知道了该素材的价值,而且能进行个性化的处理,那就水到渠成了。为此,通过实例来指导学生处理生活素材,是可行的手段。
1、深化式处理 很多学生写到的生活素材,大多挖掘不够,过于浅薄。这样就要引导他们往下深入。如一学生写到这样一个真实的素材:一次我在街上遇到一个外地人,说是做生意亏本,身无分文,向我乞讨,我不相信他说的话,他苦苦哀求,说哪怕是给一碗面钱就够了,我掏出两元钱给了他,哪知他接过钱露出鄙夷的神色,大约是嫌少了,头也不回径直走了,连谢也没有。该生的描写及叙述都很好,但觉得深度不够。我这样引导:奢求这样的人道谢用得着吗?如果要求他说谢谢,自己不也成了乞丐者了吗?那就和他同类了,都成了乞丐者。顺着这样的思路下去,文章就深入了一层。最后这位学生把结尾改成这样:我站在那想叫住他,要他对我说声谢谢,但我没有,讨要别人的一声谢谢我做不到,因为我不能成为一个乞丐者。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庆幸我没有做乞丐者。后来作文发表在晚报上。学生的许多作文,虽然素材来自生活,但不懂得如何处理才会提升作文的价值。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引导,特别是那些大众化的素材,更要帮助学生“深入一层”,在深入中有所创新,毕竟学生的思想和眼光还不深邃,这样的指导,就是砥砺思想。
2、细节式处理“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很多时候学生作文的细节还不到位,以致缺乏表现力。有一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了这样的一个真实素材:班上刚添置了桶装水和饮水机,一下课大家图个新鲜,争先恐后抢水喝,可谓众生喧哗,满室水花飞溅。文章主要是描写大家的新鲜劲,但在细节上还不够。接着指导学生继续充实这些内容:夸张调侃地重点描绘某几个人抢水的劲儿,气氛是怎样的,由此引发了哪些趣事,情景如何等,要用微妙的描写感染人。为此就这个素材展开了专题作文训练,效果甚佳。
3、组合处理 即发现不同素材的共同点,然后加以组合。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用一根线把不同的材料串起来,这也是提炼素材的能力体现。如一学生在两篇随笔中分别写到了这两个素材:(1)一次下雨天和母亲赌气,没带伞就出门了,路上一个陌生人为我打伞结伴而行,心中很感激那个陌生人。(2)受了母亲的批评,心情低落,没回去吃饭,进了路边一小吃店,店主很是热情,心里顿生温暖,不禁对这个小店充满好感。
生活化作文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真正让生活化观念深入到学生心田中去,是每个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如果这种观念在中学作文界蔚然成风,这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不可估量,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