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位于苏州市新城与老城之间,北侧为城市主干道三香路,西侧和南侧被城市水系白莲浜围合。新建病房楼在院区南部,用地面积24000㎡,建筑面积87000㎡,地上15层、地下2层,设计床位1060张。
在设计方案中,我们对苏州市建筑特色和院区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和城市景观,进行了新建病房楼的多层景观设计,很好地融入了江南园林风格。同时,科学地解决了院区内动力中心、汽车泊位、保留内科楼等规划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在设计时还积极践行了人性化理念,把新建病房楼与北侧外科病房楼、诊治楼以及在建门急诊楼通过两层连廊全部联系在一起,方便内部联系,从而改善诊治环境,美化医疗空间,提高运营效率。
整体设计,分期实施
新建病房楼工程具有整体设计、分期实施的特点,在不拆除场地老住院楼的情况下,新老建筑需共存。另外,院区原有地下管网错综复杂,也为场地设计增加了难度。
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医院现状,强调医院整体的功能分区和就诊流程,注重老建筑和新建筑的协调性,兼顾分期建设的可实施性。结合场地情况,我们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合理提高了医院的容积率,使新建病房楼与医院各医疗用房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交通组织设计中,我们对全院区进行了交通组织分析,力求使整个院区交通组织简捷合理、顺畅安全,并方便消防扑救。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与场地的高差均由大漫坡进行过渡连接,从而实现入口与场地的无障碍设计,体现对患者的关爱。通过竖向设计使场地与周边现状、人文环境有机地融合,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医疗功能的顺利实现。
項目建设期间,由于场地周围地下管线还需要继续使用。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将现状管线与新建管线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做到了医院现有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使管线综合中“新中有旧,旧中补新”。这样虽然给管线综合设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但是为医院解决了实际困难。
融入城市,兼具古典
苏州市以江南园林著称,医院用地西、南面又均为城市古河道,而且新建病房楼远离北面的城市主干道及医院主入口。因此,在建筑形象设计上,我们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追求通透、明快的感觉,通过运用材质对比营造出新颖、宁静、亲切的医院氛围。
为了消解病房楼的体量压迫感,体现医技部门的高效有序,外墙面材料主要采用米白色细长条外墙砖,裙房部分采用简洁、轻灵、富有韵律的玻璃幕墙,同时通过对周围景物的反射,使建筑更好地融入整体风格中。高层部分采用白色金属构架结合错落有致的深色仿木百叶,辅以跃动的阳台,兼顾整体与细部,在城市视野中塑造亲切宜人、兼具时代感与古典气息的建筑形象。同时,这些百叶还可遮挡病房的晾衣空间,保持建筑整体感。可以说,整栋建筑自然和谐,简洁明快,具有亲和力,很好地诠释了设计理念。
集中布局,流程高效
新建病房大楼功能设置以外科系统为主,设30间洁净手术室、36床ICU、8间层流病房及1060张病床。同时,配套设置与洁净手术部联系紧密的病理科、血库、中心供应室等。
在内部空间设计上,我们注重医疗流程的合理高效,注重有序地组织患者、医护人员、探视家属以及各种物品的动态流程。
为解决集中式布局中错综复杂的交通问题,使人流、物流顺畅,达到洁污分流,病房楼在建筑内部采用了多组竖向交通并按不同使用性质进行竖向分流,分别设置患者电梯、家属探视电梯、员工电梯、洁物电梯、餐梯、污物电梯以及中心供应至手术部的洁物及污物专用电梯等。不同功能电梯分别设电梯厅,互不干扰,避免了因共用电梯产生的交通混乱,并有效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在楼层设置上,采用以手术部为核心,相关科室围绕布置的方式。中心供应室位于地下一层;DSA、病理科设置于首层,通过污物电梯与手术部相联系;手术部位于二层,血库与其同层设置;ICU位于三层。这样,与洁净手术部相关的各个部门均以手术部为中心,紧密结合在一起,保障了手术系统科室运行的安全与高效。
*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式设计
这种设计形式使各病房门面对较安静的辅助用房(非单廊形式病房相对的用房)。医务人员的工作区域与患者区域、垂直交通及水平通道完全分开,有效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
*ICU及层流病房合理组织流线
ICU及层流病房共设45张病床,所占面积较大,流线组织复杂,因此我们通过有效分区,合理组织患者、医护人员、探视家属及洁污物品的动线流程。病房通过宽大通透玻璃窗面对南侧花园,给患者及医护人员良好的视野。
*洁净手术部采用梳状多通道式布局
由洁净通道及清洁通道将28间手术室分组排列,并设有与地下一层中心供应相联系的污物专用电梯及洁净专用梯,物流采用单向流程,做到洁污分流。另外,专设有两间术中DSA。
屋顶花园,多层景观
在优化景观时,我们设计了开敞连廊架空穿越中心花园,连廊中部设楼梯通向中心花园及地下停车场,并设计下沉式庭院及玻璃采光顶蓬,为地下停车场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中心花园采取不规则的几何形式布局,设计矮墙、花池、卵石浅水池、观赏性植物、轻柔变换的喷泉、木制休闲座椅,并结合硬质铺地,形成多个层面景观环境。用地南侧与事故应急中心之间形成院区的后花园,自然缓坡、绿丛花卉以及卵石铺地、木制座椅等,为休养的病人提供休闲、散步的场所。
我们在设计时还综合考虑了患者及医护人员两类主体人群的不同需求,结合气候特点,在各楼层设室外平台、屋顶花园等,使“人性化环境的营造”贯穿整栋建筑。例如:在出入院大厅通透明亮的玻璃顶棚及外围幕墙围合成共享空间内,结合苏州地区气候特点,布置二、三层错落有致的平台,平台向室外伸展与室内外绿化景观互动,使大厅新颖别致、舒适宜人。整栋建筑在采用大进深布局的情况下,合理组织平面功能,使绝大部分功能房间有自然通风和采光。
绿色建筑,凸显细节
在设计新病房楼时,我们把适宜性的绿色建筑技术充分运用到医院建筑中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了诸多实施性强的绿色建筑手段,体现了节能减排理念,保障了建筑的低能耗运行。
综合考虑医院整体情况,我们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种手段:
——在采用大进深布局的情况下,合理组织平面功能,使绝大部分功能用房有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而在少量不能自然采光通风的区域,布置辅助功能或医技科室的机房等;
——外围护结构采取了避免冷桥的构造,在混凝土墙及梁等处采取特别措施。外围遮阳百叶的运用遮挡了南方地区强烈的阳光,有效地为建筑降温,节省室内空调费用;
——内隔墙采用轻钢龙骨埃特板墙体,既方便装修施工和内部暗埋管线,提高施工速度,又比砌体墙体有效减轻了建筑物的静荷载;
——沿地上建筑的外围设天井通至地下室,形成开敞的地下车库,使地下车库具自然采光通风条件,同时,地下建筑外围形成双层墙体,减少了南方地区潮湿环境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编辑 马孝民)
在设计方案中,我们对苏州市建筑特色和院区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和城市景观,进行了新建病房楼的多层景观设计,很好地融入了江南园林风格。同时,科学地解决了院区内动力中心、汽车泊位、保留内科楼等规划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在设计时还积极践行了人性化理念,把新建病房楼与北侧外科病房楼、诊治楼以及在建门急诊楼通过两层连廊全部联系在一起,方便内部联系,从而改善诊治环境,美化医疗空间,提高运营效率。
整体设计,分期实施
新建病房楼工程具有整体设计、分期实施的特点,在不拆除场地老住院楼的情况下,新老建筑需共存。另外,院区原有地下管网错综复杂,也为场地设计增加了难度。
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医院现状,强调医院整体的功能分区和就诊流程,注重老建筑和新建筑的协调性,兼顾分期建设的可实施性。结合场地情况,我们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合理提高了医院的容积率,使新建病房楼与医院各医疗用房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交通组织设计中,我们对全院区进行了交通组织分析,力求使整个院区交通组织简捷合理、顺畅安全,并方便消防扑救。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与场地的高差均由大漫坡进行过渡连接,从而实现入口与场地的无障碍设计,体现对患者的关爱。通过竖向设计使场地与周边现状、人文环境有机地融合,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医疗功能的顺利实现。
項目建设期间,由于场地周围地下管线还需要继续使用。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将现状管线与新建管线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做到了医院现有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使管线综合中“新中有旧,旧中补新”。这样虽然给管线综合设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但是为医院解决了实际困难。
融入城市,兼具古典
苏州市以江南园林著称,医院用地西、南面又均为城市古河道,而且新建病房楼远离北面的城市主干道及医院主入口。因此,在建筑形象设计上,我们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追求通透、明快的感觉,通过运用材质对比营造出新颖、宁静、亲切的医院氛围。
为了消解病房楼的体量压迫感,体现医技部门的高效有序,外墙面材料主要采用米白色细长条外墙砖,裙房部分采用简洁、轻灵、富有韵律的玻璃幕墙,同时通过对周围景物的反射,使建筑更好地融入整体风格中。高层部分采用白色金属构架结合错落有致的深色仿木百叶,辅以跃动的阳台,兼顾整体与细部,在城市视野中塑造亲切宜人、兼具时代感与古典气息的建筑形象。同时,这些百叶还可遮挡病房的晾衣空间,保持建筑整体感。可以说,整栋建筑自然和谐,简洁明快,具有亲和力,很好地诠释了设计理念。
集中布局,流程高效
新建病房大楼功能设置以外科系统为主,设30间洁净手术室、36床ICU、8间层流病房及1060张病床。同时,配套设置与洁净手术部联系紧密的病理科、血库、中心供应室等。
在内部空间设计上,我们注重医疗流程的合理高效,注重有序地组织患者、医护人员、探视家属以及各种物品的动态流程。
为解决集中式布局中错综复杂的交通问题,使人流、物流顺畅,达到洁污分流,病房楼在建筑内部采用了多组竖向交通并按不同使用性质进行竖向分流,分别设置患者电梯、家属探视电梯、员工电梯、洁物电梯、餐梯、污物电梯以及中心供应至手术部的洁物及污物专用电梯等。不同功能电梯分别设电梯厅,互不干扰,避免了因共用电梯产生的交通混乱,并有效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在楼层设置上,采用以手术部为核心,相关科室围绕布置的方式。中心供应室位于地下一层;DSA、病理科设置于首层,通过污物电梯与手术部相联系;手术部位于二层,血库与其同层设置;ICU位于三层。这样,与洁净手术部相关的各个部门均以手术部为中心,紧密结合在一起,保障了手术系统科室运行的安全与高效。
*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式设计
这种设计形式使各病房门面对较安静的辅助用房(非单廊形式病房相对的用房)。医务人员的工作区域与患者区域、垂直交通及水平通道完全分开,有效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
*ICU及层流病房合理组织流线
ICU及层流病房共设45张病床,所占面积较大,流线组织复杂,因此我们通过有效分区,合理组织患者、医护人员、探视家属及洁污物品的动线流程。病房通过宽大通透玻璃窗面对南侧花园,给患者及医护人员良好的视野。
*洁净手术部采用梳状多通道式布局
由洁净通道及清洁通道将28间手术室分组排列,并设有与地下一层中心供应相联系的污物专用电梯及洁净专用梯,物流采用单向流程,做到洁污分流。另外,专设有两间术中DSA。
屋顶花园,多层景观
在优化景观时,我们设计了开敞连廊架空穿越中心花园,连廊中部设楼梯通向中心花园及地下停车场,并设计下沉式庭院及玻璃采光顶蓬,为地下停车场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中心花园采取不规则的几何形式布局,设计矮墙、花池、卵石浅水池、观赏性植物、轻柔变换的喷泉、木制休闲座椅,并结合硬质铺地,形成多个层面景观环境。用地南侧与事故应急中心之间形成院区的后花园,自然缓坡、绿丛花卉以及卵石铺地、木制座椅等,为休养的病人提供休闲、散步的场所。
我们在设计时还综合考虑了患者及医护人员两类主体人群的不同需求,结合气候特点,在各楼层设室外平台、屋顶花园等,使“人性化环境的营造”贯穿整栋建筑。例如:在出入院大厅通透明亮的玻璃顶棚及外围幕墙围合成共享空间内,结合苏州地区气候特点,布置二、三层错落有致的平台,平台向室外伸展与室内外绿化景观互动,使大厅新颖别致、舒适宜人。整栋建筑在采用大进深布局的情况下,合理组织平面功能,使绝大部分功能房间有自然通风和采光。
绿色建筑,凸显细节
在设计新病房楼时,我们把适宜性的绿色建筑技术充分运用到医院建筑中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了诸多实施性强的绿色建筑手段,体现了节能减排理念,保障了建筑的低能耗运行。
综合考虑医院整体情况,我们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种手段:
——在采用大进深布局的情况下,合理组织平面功能,使绝大部分功能用房有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而在少量不能自然采光通风的区域,布置辅助功能或医技科室的机房等;
——外围护结构采取了避免冷桥的构造,在混凝土墙及梁等处采取特别措施。外围遮阳百叶的运用遮挡了南方地区强烈的阳光,有效地为建筑降温,节省室内空调费用;
——内隔墙采用轻钢龙骨埃特板墙体,既方便装修施工和内部暗埋管线,提高施工速度,又比砌体墙体有效减轻了建筑物的静荷载;
——沿地上建筑的外围设天井通至地下室,形成开敞的地下车库,使地下车库具自然采光通风条件,同时,地下建筑外围形成双层墙体,减少了南方地区潮湿环境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编辑 马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