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伴MLL基因重排急性髓系白血病47例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li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47例MLL基因重排阳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部47例MLL重排阳性AML患者中男24例,女23例,中位年龄30(15~58)岁,M4/M5共36例(76.6%)。移植后2年总生存(OS)率为(64.4±8.4)%,无病生存(DFS)率为(47.3±9.3)%,复发率为41.0%,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7.9%。45例患者检出11q23易位,2例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检出MLL部分串联重复。t(6;11)组(16例)、t(9;11)组(15例)、其他类型组(16例)的2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9,P=0.472)。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时年龄>45岁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4.454(95%CI 1.314~15.099),P=0.016],移植前MRD阳性是影响患者DFS[HR=4.236(95%CI 1.238~14.495),P=0.021]、复发[HR=5.491(95% CI 1.371~21.995),P=0.016]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移植前疾病处于非CR状态患者移植相关死亡风险增高[HR=10.370(95%CI 1.043~103.110),P=0.046]。

结论

移植时年龄>45岁、移植前疾病处于非CR状态、移植前MRD阳性为影响allo-HSCT治疗MLL基因重排阳性AM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特点的眼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控制眼压和手术降低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是手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术后瘢痕形成和并发症多,远期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已有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增高,而VEGF在滤过术后瘢痕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Bevacizumab是人重组单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作为青光眼的常见类型,发病隐匿,并存在患者眼压不高却伴有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或眼压降低至正常范围后疾病仍处于进展状态的情况,相应的病程控制和疾病预防也仍是难点。本文主要对POAG患者存在的眼部及全身血流异常情况,包括眼部血流高阻低流、血管密度减少,全身血流调控能力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变、血压和甲皱襞微循环的异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归纳血流异常引起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作用机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 type 2)是以黄斑颞侧毛细血管网扩张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萎缩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多于50~60岁起病,同时累及双眼。此病的发病机制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此病的起源是血管病变还是神经上皮病变。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兴影像学检查,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视网膜色素显像等的出现,为该病发病机制的探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同时随着
新生血管性眼病呈现高度复杂性和难治性,是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眼科医生遇到的治疗较为棘手的一大类疾病。新生血管形成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知其是多因子、多途径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眼内正常血管生成是局部微环境处于生理状态下,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在缺血、缺氧及炎症等病理因素诱导下,这些细胞因子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引发眼内新生血管的生成。尽管目前的研究表明,包括血管内皮生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Nivolumab对CD19-CAR-T细胞体外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5例外周血PD-1高表达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制备CD19-CAR-T细胞,在培养第8天加入终浓度分别为72、36、18 μg/ml的Nivolumab,同时设患者T细胞联合72 μg/ml Nivolumab及正常人CD19-CAR-T细胞为对照,采用CCK-8法、L
期刊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水平在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100 mg每周1次,连用4次)慢性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不同随访时间截点血小板计数预测疗效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得出最佳截断点。结果103例患者纳入研究,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