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探析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画角色表情设计对于动画创作至关重要,而面部是最有效的表情器官,具有画龙点睛的价值;本文考察早期水墨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状态,阐述其非夸张性特点和僵硬失真表现,并结合传统中国人物绘画的特点分析其缘由;最后通过动画镜头语言的运用分析,证明了早期水墨动画对于面部表情处理存在着简化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传统水墨山水画的人物处理特点有着极大关系。
  关键词:水墨动画;面部表情;镜头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因其独特的水墨画风,早期的四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和《山水情》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自《山水情》之后,水墨动画便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关于水墨动画的研究探讨甚多,但据笔者了解,对于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探讨尚无人涉及,而面部表情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本文尝试通过考察以人为角色的三部水墨动画的面部表情塑造,分析其得失,以期有助于水墨动画的发展。
  一、面部表情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能否创造充满个性的、鲜明的的动画角色可以说是一部动画片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动画角色主要依靠面部表情、语调、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情达意,借以塑造鲜明的性格,从而获得真实、饱满的生命力。
  “面部表情是最敏感的情绪发生器和显示器”,因此动画角色的表情塑造基本就在于面部表情的塑造。所谓面部表情是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口部肌肉通过位置的变化组成的一个或多个动作或姿态,它能够精细的传达人类不同性质的情绪。眼、眉、嘴、鼻等的变化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情绪,如愁眉紧锁、目瞪口呆、嗤之以鼻等。根据美国情绪心理学家埃克曼研究,人的六种基本情绪都是通过颈部以上部位来表达。例如悲伤和恐惧主要通过眼部表达,高兴和惊讶则由眼部和脸的下半部表达,讨厌只由脸部的下半部表达,生气则通过脸的下半部与眼、眉、额头的配合来表示。动画大师沃特迪斯尼曾经说:“当我们竭尽所能地通过肢体来表现想法之后,我们需要开始面对面部表情的价值。也就是运用眼睛、眉毛以及嘴之间的相互结合,比如嘴和眼睛是如何一起或各自单独来体现出表情的。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结合肢体的表现特征和动作。”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对于动画角色设计的重要性可说是不言而喻,恰到好处的表情设计能准确传达角色的情绪和性格,使得动画角色性格更加鲜明,其特点进一步凸显。
  一个具体的面部表情就是一种具体情绪的外在表现,而人类有着独特而细微的辨认表情的能力,在日常的通信交流中,情绪通过表情的传递可以引起对方的共鸣,使对方受到感染,产生移情或同情。限于鉴赏水平一副水墨山水我们可以看不出美在何处,一曲古琴我们可能听不出所述为何,但动画角色一个基本的逼真的面部表情表演,作为观众的我们很容易心领神会,这是艺术共鸣产生的基本前提。中国人讲究画龙点睛,目的在于能够活龙活现,面部表情刻画恰可谓动画角色设计的点睛之笔。
  二、早期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塑造表现
  二维动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主要通过眉毛、嘴巴、眼睛的形状夸张变化来表现,例如我国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就是非常夸张的眨眼、转眼珠等。考察早期水墨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其特点表现在不具夸张性。
  中国传统人物绘画讲求“以形传神”,形为基础,其风格有写实的一面,过度的夸张必然会导致形不似,因此像漫画风格人物那样随心所欲、大幅度地夸张变形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水墨动画人物的脸上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表情。中国人物绘画虽有写实一面但又不完全同于以“形似”为目的的写实风格,它不重视透视、明暗对比、细部描述等。面部表情变化是一个综合系统,倘若脸上出现大笑大喊的表情动作,而没有相应的脸型肌肉(器官)综合变化来反映的话,人物看上去势必会显得僵硬而不真实,这恰恰是早期水墨动画人物表情变化需要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牧笛》的人设以李可染大师的作品为原型,但绘画水准与原作相去甚远。单线平涂的牧童造型线条僵硬,色彩暗浓,一张木板也似的脸,眼光无神,与其本应天真活泼的身份特征不相称;画面中偶尔闪现的“眨眼”和“张嘴”动作更像是机械的生理反映,为动而动,整个形象显得呆板生硬,既无形也无神,如木偶一般,难怪李可染本人看完《牧笛》之后不置一言。都说眉目传情,牧童的眉毛是没有的,且影片中三个孩子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脸型,表情木然。
  传统人物绘画最擅长通过勾勒服饰的动态特点来到达以形传神。《牧笛》人物的服饰由古代的宽袍大袖变成现代的小马褂,且马褂敞开、肌肤外露,画师也只好平涂了事。没有了形态的神韵,脸也随之僵硬。《山水情》避开了现代人物服饰的困扰,勾描衣服褶纹的“十八描”技法有了发挥之地,遂有宽袍大袖的老琴师一副仙风道骨、超凡脱俗形象出来,但其内心活动主要依靠象征意味的古琴声、风雪、雄鹰等外部元素来烘托,表情基本以含蓄的颔首低眉、捻须远眺等画面表现;摆渡少年的面部表情则靠嘴型的变化,去应对情节环境所需的一惊一喜一忧。整部影片所有的表情都处在一种缓和平静的状态中,无波无澜,人物的内心世界只能揣摩意会。文士形象化身的老琴师,其内敛含蓄性格映射的面部表情对于成年观众或许可以理解,但山野之间一少年也常常是满脸的淡然平静,这就有点让人纳闷了。
  《鹿铃》以擅长人物花鸟的海派画家程十发先生的画为蓝本,具有以叙事为宗趣的连环画的风格,影片动作流畅,甚至有着鹰与小鹿令人眼花缭乱的搏斗场景。主要角色小女孩和小鹿,配角如屠夫,甚至集市上戏耍的猴子都赋予了一定的面部表情,表情内容有愉快、生气、悲伤、惊讶、焦急等。面部表情主要通过眼睛、眉毛、嘴巴或单一或配合来体现,其变化有时还会与肢体动作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如屠夫惊讶时:眼鼓如铃,浓眉下弯,嘴巴大张,回神之后抬手抓脑,继而憨然大笑。现代水墨人物是传统水墨与西方写实造型结合的混血,程十发先生的人物风格接近写实,所以《鹿铃》的人物表情才显得相对的真实丰富。   三、面部表情的镜头语言表现
  镜头是动画电影的基本要素之一,通过分析影片的镜头运用可以窥见拍摄者的意图。镜头按照景距和视角的不同可分为:远景、中景、近镜和特写。
  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曾说:“特写摄影是面部表情的艺术。”它能将人物的细微表情和特定瞬间的心理活动的表情传达给观众,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有时也用它表现某一物体的细部特征,往往具有一种暗示和强调作用,揭示某种含义,比如《鹿铃》中特写小女孩飞快奔跑的双腿来暗示小女孩追鹿时的焦急心情。《牧笛》给了躺在树上的牧童一次逐渐推进的特写镜头,镜头中,牧童竟然是一张奇怪的、木讷的脸蛋,与牧童彼时彼刻的心理活动和身份特征极不相称。在《山水情》中,人物三次特写都指向老琴师和少年拨动琴弦的手,其用意大概是要通过对手势优雅的刻画来暗示人物个性的灵巧。两部动画其它的特写镜头则是留给了瀑布、岩石之类。
  近景是表现人物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视觉中心往往集中在人物肖像和面部表情上,因而能够比较清楚的看到角色面部呈现的喜怒哀乐、口型变化以及局部动作手势等,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的有效手段。眼为心灵之窗,所以在近景镜头中角色的眼睛通常会成为重要的表现元素,近景镜头一般会给以眼神特别的处理。迪斯尼说过:“观众总会关注角色的眼睛,如果要让动画角色更有说服力,那么就需要在这个技术上投入金钱和时间。”《牧笛》大约有五六次近景镜头,镜头时间极短,以致笔者要通过截图才能分辨人物五官变化。在这些近景镜头中,牧童的脸部却看不到任何动态表情,至于眼神,用呆滞来形容大概并不过分。《山水情》近景镜头中,少年人物惊讶、高兴和忧伤的表情显现各有一次,大部分的时间里面部都保持淡然神情。
  《牧笛》与《山水情》的镜头几乎是在毫不吝啬地展现人物角色生活的空间环境——云气缭绕的山,烟雾朦朦的水,着力营造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山水情》尤其为甚,用意昭然。人物角色,恰如水墨山水画人物,退而成为“点景”之笔。相比之下,《鹿铃》给予人物角色的特写和近景镜头较多,人物的面部表情获得了更多的刻画机会。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讨论可以看出,早期水墨动画对于人物角色的处理是简单的、弱化的,即便是故事性较强的《鹿铃》依然不足。中国水墨画历来以山水为标志,最擅表现山水,画家们也更去表现山水。即便人物隐现于山水之间,也只是作为点缀:寥寥数笔勾出轮廓,弱化甚而五官。在水墨动画中,当人物与山水不得不结合时,囿于美术家身份的动画师们的思维再次将重心落在山水上,避免碰撞、弱化人物的选择实际上也就不足为奇。
  当我们讨论中国水墨动画为何停滞不前,反复强调繁复的制作技术为其桎梏时,水墨画面作为背景却在美国人的动画《功夫熊猫》中焕发光彩,找到了生存空间。这或许可以说明,对于动画而言,任何一种绘画风格只能是增添色彩,而不应该喧宾夺主成为动画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王垒.《孟昭兰心理学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9
  [2]姜宾虹.动画角色表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D].中国美术学院,2011
  [3]朱玮.从《萤火虫之墓》谈起--动画如何表达情感[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林志军.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杨晓刚.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状态[D].山东师范大学,2011
  [6]类延东.元代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
  [7]张咏梅.水墨动画片之思[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2)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一直使用和中文专业相同的教材,从使用效果来看,教材容量与教学时数不匹配、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和专业特色不明确等问题逐渐显现,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利于课程自身的良性发展。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汉教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以个体活动为主体,主要内容是群众自身的娱乐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远远大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我国文化馆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探索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状况,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可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素质的现状,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书籍也应运而生,在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的冲击下,还有多少人会对纸质书籍依旧情有独钟呢,又是什么使他们宁愿落后潮流也要坚持对纸质书籍的热爱呢?为了了解中大学生的读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关键词:化归;数形结合;变换;组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场舞作为群众文化一种活动形式,呈现出如火如荼遍地开花之势,如今的广场舞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生活的亮点和风景线。本文介绍了我县群众文化开展的现状并分析了广场舞文化的内涵以及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健康;和谐;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
期刊
摘 要:交通广播作为广播媒体的先行者,在近些年的广播实践中被广泛的学习和被模仿,交通广播的运营模式也成为众多专业频率争先效仿的对象,无论从收听率还是广告创收,交通广播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频率。如何放大交通广播的竞争优势,是媒体和学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交通广播节目;理念;主持风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期刊
摘 要:《转碟》也叫“转盘”。顾名思义,就是用铜头竹扦挑着瓷盘旋转。那么,瓷盘是怎样成为杂技道具的呢?据说,《转碟》最早发源于东汉时期。东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意大利、曾称罗马】国王安敦派使臣出使中国,当时,适逢彩陶初期。汉桓帝刘志为了炫耀中华文明,急令天下陶匠限期赶制了一批精美陶器,送往西安展览。一时间,陶器遍布西安的大小市场。宫廷内,刘志还动用了上千名宫女,编排了以陶瓷为道具的大型
期刊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同时,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中;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3;F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目前少儿图书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尝试阐述实现服务均等化理念,并再次基础上提出儿童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少儿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服务,是建立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之上的,实现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均等化,是民生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西部地区更要突出公共服务的建设。  关键词:少儿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外来词词汇是在继承古代汉语的外来词汇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新的外来词丰富发展起来的。汉民族在其他民族各方面交往中,各民族语言往往相互影响和渗透,就产生了外来词。  关键词:现代汉语;外来词;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外来词一直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从借用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