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画角色表情设计对于动画创作至关重要,而面部是最有效的表情器官,具有画龙点睛的价值;本文考察早期水墨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状态,阐述其非夸张性特点和僵硬失真表现,并结合传统中国人物绘画的特点分析其缘由;最后通过动画镜头语言的运用分析,证明了早期水墨动画对于面部表情处理存在着简化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传统水墨山水画的人物处理特点有着极大关系。
关键词:水墨动画;面部表情;镜头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因其独特的水墨画风,早期的四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和《山水情》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自《山水情》之后,水墨动画便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关于水墨动画的研究探讨甚多,但据笔者了解,对于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探讨尚无人涉及,而面部表情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本文尝试通过考察以人为角色的三部水墨动画的面部表情塑造,分析其得失,以期有助于水墨动画的发展。
一、面部表情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能否创造充满个性的、鲜明的的动画角色可以说是一部动画片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动画角色主要依靠面部表情、语调、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情达意,借以塑造鲜明的性格,从而获得真实、饱满的生命力。
“面部表情是最敏感的情绪发生器和显示器”,因此动画角色的表情塑造基本就在于面部表情的塑造。所谓面部表情是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口部肌肉通过位置的变化组成的一个或多个动作或姿态,它能够精细的传达人类不同性质的情绪。眼、眉、嘴、鼻等的变化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情绪,如愁眉紧锁、目瞪口呆、嗤之以鼻等。根据美国情绪心理学家埃克曼研究,人的六种基本情绪都是通过颈部以上部位来表达。例如悲伤和恐惧主要通过眼部表达,高兴和惊讶则由眼部和脸的下半部表达,讨厌只由脸部的下半部表达,生气则通过脸的下半部与眼、眉、额头的配合来表示。动画大师沃特迪斯尼曾经说:“当我们竭尽所能地通过肢体来表现想法之后,我们需要开始面对面部表情的价值。也就是运用眼睛、眉毛以及嘴之间的相互结合,比如嘴和眼睛是如何一起或各自单独来体现出表情的。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结合肢体的表现特征和动作。”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对于动画角色设计的重要性可说是不言而喻,恰到好处的表情设计能准确传达角色的情绪和性格,使得动画角色性格更加鲜明,其特点进一步凸显。
一个具体的面部表情就是一种具体情绪的外在表现,而人类有着独特而细微的辨认表情的能力,在日常的通信交流中,情绪通过表情的传递可以引起对方的共鸣,使对方受到感染,产生移情或同情。限于鉴赏水平一副水墨山水我们可以看不出美在何处,一曲古琴我们可能听不出所述为何,但动画角色一个基本的逼真的面部表情表演,作为观众的我们很容易心领神会,这是艺术共鸣产生的基本前提。中国人讲究画龙点睛,目的在于能够活龙活现,面部表情刻画恰可谓动画角色设计的点睛之笔。
二、早期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塑造表现
二维动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主要通过眉毛、嘴巴、眼睛的形状夸张变化来表现,例如我国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就是非常夸张的眨眼、转眼珠等。考察早期水墨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其特点表现在不具夸张性。
中国传统人物绘画讲求“以形传神”,形为基础,其风格有写实的一面,过度的夸张必然会导致形不似,因此像漫画风格人物那样随心所欲、大幅度地夸张变形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水墨动画人物的脸上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表情。中国人物绘画虽有写实一面但又不完全同于以“形似”为目的的写实风格,它不重视透视、明暗对比、细部描述等。面部表情变化是一个综合系统,倘若脸上出现大笑大喊的表情动作,而没有相应的脸型肌肉(器官)综合变化来反映的话,人物看上去势必会显得僵硬而不真实,这恰恰是早期水墨动画人物表情变化需要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牧笛》的人设以李可染大师的作品为原型,但绘画水准与原作相去甚远。单线平涂的牧童造型线条僵硬,色彩暗浓,一张木板也似的脸,眼光无神,与其本应天真活泼的身份特征不相称;画面中偶尔闪现的“眨眼”和“张嘴”动作更像是机械的生理反映,为动而动,整个形象显得呆板生硬,既无形也无神,如木偶一般,难怪李可染本人看完《牧笛》之后不置一言。都说眉目传情,牧童的眉毛是没有的,且影片中三个孩子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脸型,表情木然。
传统人物绘画最擅长通过勾勒服饰的动态特点来到达以形传神。《牧笛》人物的服饰由古代的宽袍大袖变成现代的小马褂,且马褂敞开、肌肤外露,画师也只好平涂了事。没有了形态的神韵,脸也随之僵硬。《山水情》避开了现代人物服饰的困扰,勾描衣服褶纹的“十八描”技法有了发挥之地,遂有宽袍大袖的老琴师一副仙风道骨、超凡脱俗形象出来,但其内心活动主要依靠象征意味的古琴声、风雪、雄鹰等外部元素来烘托,表情基本以含蓄的颔首低眉、捻须远眺等画面表现;摆渡少年的面部表情则靠嘴型的变化,去应对情节环境所需的一惊一喜一忧。整部影片所有的表情都处在一种缓和平静的状态中,无波无澜,人物的内心世界只能揣摩意会。文士形象化身的老琴师,其内敛含蓄性格映射的面部表情对于成年观众或许可以理解,但山野之间一少年也常常是满脸的淡然平静,这就有点让人纳闷了。
《鹿铃》以擅长人物花鸟的海派画家程十发先生的画为蓝本,具有以叙事为宗趣的连环画的风格,影片动作流畅,甚至有着鹰与小鹿令人眼花缭乱的搏斗场景。主要角色小女孩和小鹿,配角如屠夫,甚至集市上戏耍的猴子都赋予了一定的面部表情,表情内容有愉快、生气、悲伤、惊讶、焦急等。面部表情主要通过眼睛、眉毛、嘴巴或单一或配合来体现,其变化有时还会与肢体动作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如屠夫惊讶时:眼鼓如铃,浓眉下弯,嘴巴大张,回神之后抬手抓脑,继而憨然大笑。现代水墨人物是传统水墨与西方写实造型结合的混血,程十发先生的人物风格接近写实,所以《鹿铃》的人物表情才显得相对的真实丰富。 三、面部表情的镜头语言表现
镜头是动画电影的基本要素之一,通过分析影片的镜头运用可以窥见拍摄者的意图。镜头按照景距和视角的不同可分为:远景、中景、近镜和特写。
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曾说:“特写摄影是面部表情的艺术。”它能将人物的细微表情和特定瞬间的心理活动的表情传达给观众,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有时也用它表现某一物体的细部特征,往往具有一种暗示和强调作用,揭示某种含义,比如《鹿铃》中特写小女孩飞快奔跑的双腿来暗示小女孩追鹿时的焦急心情。《牧笛》给了躺在树上的牧童一次逐渐推进的特写镜头,镜头中,牧童竟然是一张奇怪的、木讷的脸蛋,与牧童彼时彼刻的心理活动和身份特征极不相称。在《山水情》中,人物三次特写都指向老琴师和少年拨动琴弦的手,其用意大概是要通过对手势优雅的刻画来暗示人物个性的灵巧。两部动画其它的特写镜头则是留给了瀑布、岩石之类。
近景是表现人物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视觉中心往往集中在人物肖像和面部表情上,因而能够比较清楚的看到角色面部呈现的喜怒哀乐、口型变化以及局部动作手势等,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的有效手段。眼为心灵之窗,所以在近景镜头中角色的眼睛通常会成为重要的表现元素,近景镜头一般会给以眼神特别的处理。迪斯尼说过:“观众总会关注角色的眼睛,如果要让动画角色更有说服力,那么就需要在这个技术上投入金钱和时间。”《牧笛》大约有五六次近景镜头,镜头时间极短,以致笔者要通过截图才能分辨人物五官变化。在这些近景镜头中,牧童的脸部却看不到任何动态表情,至于眼神,用呆滞来形容大概并不过分。《山水情》近景镜头中,少年人物惊讶、高兴和忧伤的表情显现各有一次,大部分的时间里面部都保持淡然神情。
《牧笛》与《山水情》的镜头几乎是在毫不吝啬地展现人物角色生活的空间环境——云气缭绕的山,烟雾朦朦的水,着力营造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山水情》尤其为甚,用意昭然。人物角色,恰如水墨山水画人物,退而成为“点景”之笔。相比之下,《鹿铃》给予人物角色的特写和近景镜头较多,人物的面部表情获得了更多的刻画机会。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讨论可以看出,早期水墨动画对于人物角色的处理是简单的、弱化的,即便是故事性较强的《鹿铃》依然不足。中国水墨画历来以山水为标志,最擅表现山水,画家们也更去表现山水。即便人物隐现于山水之间,也只是作为点缀:寥寥数笔勾出轮廓,弱化甚而五官。在水墨动画中,当人物与山水不得不结合时,囿于美术家身份的动画师们的思维再次将重心落在山水上,避免碰撞、弱化人物的选择实际上也就不足为奇。
当我们讨论中国水墨动画为何停滞不前,反复强调繁复的制作技术为其桎梏时,水墨画面作为背景却在美国人的动画《功夫熊猫》中焕发光彩,找到了生存空间。这或许可以说明,对于动画而言,任何一种绘画风格只能是增添色彩,而不应该喧宾夺主成为动画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王垒.《孟昭兰心理学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9
[2]姜宾虹.动画角色表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D].中国美术学院,2011
[3]朱玮.从《萤火虫之墓》谈起--动画如何表达情感[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林志军.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杨晓刚.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状态[D].山东师范大学,2011
[6]类延东.元代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
[7]张咏梅.水墨动画片之思[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2)
关键词:水墨动画;面部表情;镜头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因其独特的水墨画风,早期的四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和《山水情》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自《山水情》之后,水墨动画便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关于水墨动画的研究探讨甚多,但据笔者了解,对于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探讨尚无人涉及,而面部表情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本文尝试通过考察以人为角色的三部水墨动画的面部表情塑造,分析其得失,以期有助于水墨动画的发展。
一、面部表情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能否创造充满个性的、鲜明的的动画角色可以说是一部动画片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动画角色主要依靠面部表情、语调、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情达意,借以塑造鲜明的性格,从而获得真实、饱满的生命力。
“面部表情是最敏感的情绪发生器和显示器”,因此动画角色的表情塑造基本就在于面部表情的塑造。所谓面部表情是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口部肌肉通过位置的变化组成的一个或多个动作或姿态,它能够精细的传达人类不同性质的情绪。眼、眉、嘴、鼻等的变化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情绪,如愁眉紧锁、目瞪口呆、嗤之以鼻等。根据美国情绪心理学家埃克曼研究,人的六种基本情绪都是通过颈部以上部位来表达。例如悲伤和恐惧主要通过眼部表达,高兴和惊讶则由眼部和脸的下半部表达,讨厌只由脸部的下半部表达,生气则通过脸的下半部与眼、眉、额头的配合来表示。动画大师沃特迪斯尼曾经说:“当我们竭尽所能地通过肢体来表现想法之后,我们需要开始面对面部表情的价值。也就是运用眼睛、眉毛以及嘴之间的相互结合,比如嘴和眼睛是如何一起或各自单独来体现出表情的。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结合肢体的表现特征和动作。”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对于动画角色设计的重要性可说是不言而喻,恰到好处的表情设计能准确传达角色的情绪和性格,使得动画角色性格更加鲜明,其特点进一步凸显。
一个具体的面部表情就是一种具体情绪的外在表现,而人类有着独特而细微的辨认表情的能力,在日常的通信交流中,情绪通过表情的传递可以引起对方的共鸣,使对方受到感染,产生移情或同情。限于鉴赏水平一副水墨山水我们可以看不出美在何处,一曲古琴我们可能听不出所述为何,但动画角色一个基本的逼真的面部表情表演,作为观众的我们很容易心领神会,这是艺术共鸣产生的基本前提。中国人讲究画龙点睛,目的在于能够活龙活现,面部表情刻画恰可谓动画角色设计的点睛之笔。
二、早期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塑造表现
二维动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主要通过眉毛、嘴巴、眼睛的形状夸张变化来表现,例如我国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就是非常夸张的眨眼、转眼珠等。考察早期水墨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其特点表现在不具夸张性。
中国传统人物绘画讲求“以形传神”,形为基础,其风格有写实的一面,过度的夸张必然会导致形不似,因此像漫画风格人物那样随心所欲、大幅度地夸张变形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水墨动画人物的脸上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表情。中国人物绘画虽有写实一面但又不完全同于以“形似”为目的的写实风格,它不重视透视、明暗对比、细部描述等。面部表情变化是一个综合系统,倘若脸上出现大笑大喊的表情动作,而没有相应的脸型肌肉(器官)综合变化来反映的话,人物看上去势必会显得僵硬而不真实,这恰恰是早期水墨动画人物表情变化需要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牧笛》的人设以李可染大师的作品为原型,但绘画水准与原作相去甚远。单线平涂的牧童造型线条僵硬,色彩暗浓,一张木板也似的脸,眼光无神,与其本应天真活泼的身份特征不相称;画面中偶尔闪现的“眨眼”和“张嘴”动作更像是机械的生理反映,为动而动,整个形象显得呆板生硬,既无形也无神,如木偶一般,难怪李可染本人看完《牧笛》之后不置一言。都说眉目传情,牧童的眉毛是没有的,且影片中三个孩子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脸型,表情木然。
传统人物绘画最擅长通过勾勒服饰的动态特点来到达以形传神。《牧笛》人物的服饰由古代的宽袍大袖变成现代的小马褂,且马褂敞开、肌肤外露,画师也只好平涂了事。没有了形态的神韵,脸也随之僵硬。《山水情》避开了现代人物服饰的困扰,勾描衣服褶纹的“十八描”技法有了发挥之地,遂有宽袍大袖的老琴师一副仙风道骨、超凡脱俗形象出来,但其内心活动主要依靠象征意味的古琴声、风雪、雄鹰等外部元素来烘托,表情基本以含蓄的颔首低眉、捻须远眺等画面表现;摆渡少年的面部表情则靠嘴型的变化,去应对情节环境所需的一惊一喜一忧。整部影片所有的表情都处在一种缓和平静的状态中,无波无澜,人物的内心世界只能揣摩意会。文士形象化身的老琴师,其内敛含蓄性格映射的面部表情对于成年观众或许可以理解,但山野之间一少年也常常是满脸的淡然平静,这就有点让人纳闷了。
《鹿铃》以擅长人物花鸟的海派画家程十发先生的画为蓝本,具有以叙事为宗趣的连环画的风格,影片动作流畅,甚至有着鹰与小鹿令人眼花缭乱的搏斗场景。主要角色小女孩和小鹿,配角如屠夫,甚至集市上戏耍的猴子都赋予了一定的面部表情,表情内容有愉快、生气、悲伤、惊讶、焦急等。面部表情主要通过眼睛、眉毛、嘴巴或单一或配合来体现,其变化有时还会与肢体动作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如屠夫惊讶时:眼鼓如铃,浓眉下弯,嘴巴大张,回神之后抬手抓脑,继而憨然大笑。现代水墨人物是传统水墨与西方写实造型结合的混血,程十发先生的人物风格接近写实,所以《鹿铃》的人物表情才显得相对的真实丰富。 三、面部表情的镜头语言表现
镜头是动画电影的基本要素之一,通过分析影片的镜头运用可以窥见拍摄者的意图。镜头按照景距和视角的不同可分为:远景、中景、近镜和特写。
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曾说:“特写摄影是面部表情的艺术。”它能将人物的细微表情和特定瞬间的心理活动的表情传达给观众,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有时也用它表现某一物体的细部特征,往往具有一种暗示和强调作用,揭示某种含义,比如《鹿铃》中特写小女孩飞快奔跑的双腿来暗示小女孩追鹿时的焦急心情。《牧笛》给了躺在树上的牧童一次逐渐推进的特写镜头,镜头中,牧童竟然是一张奇怪的、木讷的脸蛋,与牧童彼时彼刻的心理活动和身份特征极不相称。在《山水情》中,人物三次特写都指向老琴师和少年拨动琴弦的手,其用意大概是要通过对手势优雅的刻画来暗示人物个性的灵巧。两部动画其它的特写镜头则是留给了瀑布、岩石之类。
近景是表现人物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视觉中心往往集中在人物肖像和面部表情上,因而能够比较清楚的看到角色面部呈现的喜怒哀乐、口型变化以及局部动作手势等,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的有效手段。眼为心灵之窗,所以在近景镜头中角色的眼睛通常会成为重要的表现元素,近景镜头一般会给以眼神特别的处理。迪斯尼说过:“观众总会关注角色的眼睛,如果要让动画角色更有说服力,那么就需要在这个技术上投入金钱和时间。”《牧笛》大约有五六次近景镜头,镜头时间极短,以致笔者要通过截图才能分辨人物五官变化。在这些近景镜头中,牧童的脸部却看不到任何动态表情,至于眼神,用呆滞来形容大概并不过分。《山水情》近景镜头中,少年人物惊讶、高兴和忧伤的表情显现各有一次,大部分的时间里面部都保持淡然神情。
《牧笛》与《山水情》的镜头几乎是在毫不吝啬地展现人物角色生活的空间环境——云气缭绕的山,烟雾朦朦的水,着力营造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山水情》尤其为甚,用意昭然。人物角色,恰如水墨山水画人物,退而成为“点景”之笔。相比之下,《鹿铃》给予人物角色的特写和近景镜头较多,人物的面部表情获得了更多的刻画机会。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讨论可以看出,早期水墨动画对于人物角色的处理是简单的、弱化的,即便是故事性较强的《鹿铃》依然不足。中国水墨画历来以山水为标志,最擅表现山水,画家们也更去表现山水。即便人物隐现于山水之间,也只是作为点缀:寥寥数笔勾出轮廓,弱化甚而五官。在水墨动画中,当人物与山水不得不结合时,囿于美术家身份的动画师们的思维再次将重心落在山水上,避免碰撞、弱化人物的选择实际上也就不足为奇。
当我们讨论中国水墨动画为何停滞不前,反复强调繁复的制作技术为其桎梏时,水墨画面作为背景却在美国人的动画《功夫熊猫》中焕发光彩,找到了生存空间。这或许可以说明,对于动画而言,任何一种绘画风格只能是增添色彩,而不应该喧宾夺主成为动画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王垒.《孟昭兰心理学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9
[2]姜宾虹.动画角色表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D].中国美术学院,2011
[3]朱玮.从《萤火虫之墓》谈起--动画如何表达情感[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林志军.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杨晓刚.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状态[D].山东师范大学,2011
[6]类延东.元代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
[7]张咏梅.水墨动画片之思[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