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一个不为人知的神秘国度,一个尚未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与我们一江之隔的邻邦,一个曾与我们结下鲜血友谊的昔日战友。核危机、导弹危机、六方会谈,它一次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著名作家叶水烈在导弹危机最严峻的时刻前往朝鲜,捕捉种种鲜为人知的细节,大量照片和详实资料,告诉您一个“真实的朝鲜”。
“无税国家”
朝鲜如今是世界上拒绝市场经济的唯一国家。虽然这么一来朝鲜的经济发展遭到严重阻碍,朝鲜人民的生活在低水平徘徊,然而,也正因为朝鲜强调计划经济,所以什么都由国家包下,统一分配,类似于改革前的中国。
如今,中国流行“新三座大山”的说法:高昂的房价,沉重的医药费,不胜负担的学费。朝鲜人无法理解上海人要按照每平方米一万、两万多元人民币的价格去为自己购买住房。当然,朝鲜人更不理解,上海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中国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朝鲜没有商品房,甚至不知道“商品房”这个词。
朝鲜自称是“无税国家”,从1966年起就取消了所有公民的税。其实,这是低收入的最明显的标志。朝鲜人的工资那么地低,当然也就不必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了。
国家统一服装
来到朝鲜,我见到朝鲜人的服装无非是黑、灰、蓝、白四色,其中以黑色居多。
朝鲜军人没有短袖军服,据说因为朝鲜夏季短暂,能省则省,所以在炎炎烈日之下,军人们仍穿着厚厚的长袖军装。
后来才知道,朝鲜人连衣服也是配给的。那些深色的衣服就是国家统一制作的。在朝鲜,工人一年发两套工作服;一般干部、技术人员,每三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级干部两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小学校的学生大约每隔两年,在“太阳节”——金日成生日那天赠送一套校服。由于中、小学生发育较快,隔两年发一套的校服很快就变得太小,家长们不得不在裤子、袖子上接一块布来加长。
朝鲜人不穿牛仔裤。他们给牛仔裤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做“美国裤”。
在朝鲜妇女之中,不见露脐装,不见吊带装,不见烫发,只有齐耳短发或者长发后束。颜色鲜艳的朝鲜民族服装,只在外事场合、演出或者庆典时穿一下。
朝鲜人的鞋子不是国家发的。在朝鲜,皮鞋的价格很贵,只有收入比较高的人买得起皮鞋。所以在朝鲜“以衣取人”不适用,倒是“以鞋取人”适用。普通朝鲜百姓穿胶鞋。
就连朝鲜的轿车也以黑色为主,绝少鲜艳的颜色。
街头没有色彩缤纷的广告。不用说,见不到手机,也见不到MP3、MP4。这里没有夜总会。这里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也没有可口可乐。
这里不付小费,例外的只是我们这样的外宾旅游团,规定每人每天拿出10元人民币作为小费给朝鲜导游和司机。
“这里不准摄影!”
在朝鲜,导游口中频率最高的话就是:“这里不准摄影!”
有一回,大巴士行进在平壤市区,忽然见到前方浓烟滚滚,显然是发生了火灾,我刚透过车窗拍了一张照片,导游B小姐就大声疾呼:“不准摄影!”我问:“为什么”B小姐这时候说了一句真话:“我们国家不愿意把不好的一面让别人拍照!”
原来,朝鲜作出种种“不准摄影”的规定,其实是不准拍摄“不好的一面”。
B小姐盯着我,一定要我删去那张火灾照片。我不予理睬。我说:“火灾,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有,为什么要删去?”B小姐的固执是少见的。下车时,她把我留住,一定要我把那张火灾照片显示给她看,并当场删除。
我问:“如果我用的是胶卷呢,怎么删?”
她说:“那就没收整个胶卷!”
又有一次,B小姐带领我们来到平壤的友谊商场。我想走出友谊商场,到马路对面看看。刚刚走到大门口,就被门卫拦住——外国人是不能走出这个大门的。我只得在友谊商场前的小院子里逗留。我刚刚举起照相机,打算拍摄附近一幢居民楼的时候,又从另一个角落传来看守者的声音:“不准摄影!”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连居民楼都不能拍摄。
在进入板门店军事分界线那一带的时候,B小姐说,这里是军事禁区,只能在指定的地点摄影。当然,我也掌握分寸,在那里只在指定的地点拍摄。
毕竟在朝鲜旅行是极其难得的机会,我仍抓紧一切时机进行拍摄。
B小姐不断用威胁的口气发出警告:“如果谁违反禁止摄影的规定,就把谁送回平壤,中止旅行!”
在旅行接近尾声时,B小姐则换用另一种威胁性的警告:“如果谁违反禁止摄影的规定,谁就不能回到中国!”
后来,我结识了另一个旅游团的导游J先生。这位难得直率的朝鲜朋友,告诉我朝鲜“不准摄影”的五条规定:一是不准拍摄军人,除非得到同意;二是不能拍摄军事禁地和军事机关;三是在边境进行出入境检查时不准摄影;四是对朝鲜人拍摄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五是不准在汽车、火车上往外抛物,不得在车上摄影。
对于前四条,我表示能够理解,即使在别的国家,也是如此。但是我不理解第五条。
J先生告诉我,作出第五条规定的起因,是一个外国记者在平壤一处闹市,把许多食品从车窗里抛出去,引起过路群众哄抢,他在车上拍了许多照片,后来发表在国外的报刊上,对朝鲜造成不良影响。从此,上级部门对接待外国旅游团作出了第五条规定。
经J先生这么一解释,我也表示可以理解。然而,像这样故意制造事端的外国记者毕竟是极少数,不能因噎废食。
(摘自《周末》2008424)B11
“无税国家”
朝鲜如今是世界上拒绝市场经济的唯一国家。虽然这么一来朝鲜的经济发展遭到严重阻碍,朝鲜人民的生活在低水平徘徊,然而,也正因为朝鲜强调计划经济,所以什么都由国家包下,统一分配,类似于改革前的中国。
如今,中国流行“新三座大山”的说法:高昂的房价,沉重的医药费,不胜负担的学费。朝鲜人无法理解上海人要按照每平方米一万、两万多元人民币的价格去为自己购买住房。当然,朝鲜人更不理解,上海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中国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朝鲜没有商品房,甚至不知道“商品房”这个词。
朝鲜自称是“无税国家”,从1966年起就取消了所有公民的税。其实,这是低收入的最明显的标志。朝鲜人的工资那么地低,当然也就不必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了。
国家统一服装
来到朝鲜,我见到朝鲜人的服装无非是黑、灰、蓝、白四色,其中以黑色居多。
朝鲜军人没有短袖军服,据说因为朝鲜夏季短暂,能省则省,所以在炎炎烈日之下,军人们仍穿着厚厚的长袖军装。
后来才知道,朝鲜人连衣服也是配给的。那些深色的衣服就是国家统一制作的。在朝鲜,工人一年发两套工作服;一般干部、技术人员,每三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级干部两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小学校的学生大约每隔两年,在“太阳节”——金日成生日那天赠送一套校服。由于中、小学生发育较快,隔两年发一套的校服很快就变得太小,家长们不得不在裤子、袖子上接一块布来加长。
朝鲜人不穿牛仔裤。他们给牛仔裤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做“美国裤”。
在朝鲜妇女之中,不见露脐装,不见吊带装,不见烫发,只有齐耳短发或者长发后束。颜色鲜艳的朝鲜民族服装,只在外事场合、演出或者庆典时穿一下。
朝鲜人的鞋子不是国家发的。在朝鲜,皮鞋的价格很贵,只有收入比较高的人买得起皮鞋。所以在朝鲜“以衣取人”不适用,倒是“以鞋取人”适用。普通朝鲜百姓穿胶鞋。
就连朝鲜的轿车也以黑色为主,绝少鲜艳的颜色。
街头没有色彩缤纷的广告。不用说,见不到手机,也见不到MP3、MP4。这里没有夜总会。这里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也没有可口可乐。
这里不付小费,例外的只是我们这样的外宾旅游团,规定每人每天拿出10元人民币作为小费给朝鲜导游和司机。
“这里不准摄影!”
在朝鲜,导游口中频率最高的话就是:“这里不准摄影!”
有一回,大巴士行进在平壤市区,忽然见到前方浓烟滚滚,显然是发生了火灾,我刚透过车窗拍了一张照片,导游B小姐就大声疾呼:“不准摄影!”我问:“为什么”B小姐这时候说了一句真话:“我们国家不愿意把不好的一面让别人拍照!”
原来,朝鲜作出种种“不准摄影”的规定,其实是不准拍摄“不好的一面”。
B小姐盯着我,一定要我删去那张火灾照片。我不予理睬。我说:“火灾,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有,为什么要删去?”B小姐的固执是少见的。下车时,她把我留住,一定要我把那张火灾照片显示给她看,并当场删除。
我问:“如果我用的是胶卷呢,怎么删?”
她说:“那就没收整个胶卷!”
又有一次,B小姐带领我们来到平壤的友谊商场。我想走出友谊商场,到马路对面看看。刚刚走到大门口,就被门卫拦住——外国人是不能走出这个大门的。我只得在友谊商场前的小院子里逗留。我刚刚举起照相机,打算拍摄附近一幢居民楼的时候,又从另一个角落传来看守者的声音:“不准摄影!”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连居民楼都不能拍摄。
在进入板门店军事分界线那一带的时候,B小姐说,这里是军事禁区,只能在指定的地点摄影。当然,我也掌握分寸,在那里只在指定的地点拍摄。
毕竟在朝鲜旅行是极其难得的机会,我仍抓紧一切时机进行拍摄。
B小姐不断用威胁的口气发出警告:“如果谁违反禁止摄影的规定,就把谁送回平壤,中止旅行!”
在旅行接近尾声时,B小姐则换用另一种威胁性的警告:“如果谁违反禁止摄影的规定,谁就不能回到中国!”
后来,我结识了另一个旅游团的导游J先生。这位难得直率的朝鲜朋友,告诉我朝鲜“不准摄影”的五条规定:一是不准拍摄军人,除非得到同意;二是不能拍摄军事禁地和军事机关;三是在边境进行出入境检查时不准摄影;四是对朝鲜人拍摄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五是不准在汽车、火车上往外抛物,不得在车上摄影。
对于前四条,我表示能够理解,即使在别的国家,也是如此。但是我不理解第五条。
J先生告诉我,作出第五条规定的起因,是一个外国记者在平壤一处闹市,把许多食品从车窗里抛出去,引起过路群众哄抢,他在车上拍了许多照片,后来发表在国外的报刊上,对朝鲜造成不良影响。从此,上级部门对接待外国旅游团作出了第五条规定。
经J先生这么一解释,我也表示可以理解。然而,像这样故意制造事端的外国记者毕竟是极少数,不能因噎废食。
(摘自《周末》2008424)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