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资料选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每天口服25mg的米非司酮,实验组每天口服12.5mg米非司酮,连续用药30天,观察其治疗前后的月经情况、肌瘤体积以及血红蛋白值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对照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中,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值、肌瘤体积改善情况对照,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较为显著,不良反应较低,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肌瘤;临床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29-02
子宫肌瘤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肿瘤,正常子宫平滑肌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浓度低于子宫肌瘤组织局部的ER和PR浓度,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资料选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在30-53岁之间,平均年龄(40±1.45)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31-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25)岁;两组患者在接受米非司酮治疗前3个月内未使用其他性激素药物;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中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值等项目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实验组口服12.5mg米非司酮,对照组口服25mg米非司酮,两组患者均在晚饭后1h用药,且服药后1h之内禁食,3月/疗程;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月经情况、肌瘤体积、血红蛋白值的变化以及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
1.3 评定标准 显效:肌瘤体积缩小40%以上;有效:肌瘤体积缩小20%-40%;无效:肌瘤体积缩小20%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照 经米非司酮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月经情况 实验组患者在停药30-50天内,有38例月经恢复正常,在50-60天内有1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有1例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提前过渡到自然闭经;对照组患者在停药30-50天内,有30例月经恢复正常,在50-60天内有3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在60-90天内,有6例患者恢复月经,有1例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过渡到自然闭经。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月经恢复情况中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的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值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照中,实验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有1例患者出现下腹疼痛,不良发生发生率为5.0%,且2周后自行消失;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有2例患者出现下腹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且2-3周后自行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越来越重视自己器官的完整性。因此,手术切除子宫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是多数患者不愿接受的。近年来,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受到广大女性的关注,轻度子宫肌瘤患者更愿意接受药物治疗。
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孕激素(PR)的基因表达,降低子宫肌瘤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从而阻断雌激素和孕激素促进子宫肌瘤生长的作用,使子宫肌瘤的体积缩小[2]。近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后,可提前过渡到自然闭经。然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在停药后出现部分患者病情复发的情况,因此,到目前为止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不能完全替代手术治疗法[3]。
米非司酮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子宫肌瘤治疗药物以及手术治疗的辅助药物,特别是对单发壁间体积中等的肌瘤疗效显著[4]。米非司酮能使子宫肌瘤的体积明显缩小,纠正患者的贫血状况,减轻患者盆腔的充血,可将其作为子宫肌瘤手术前的辅助治疗。特别是贫血严重和肌瘤体积较大的患者,术前使用米非司酮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降低手术难度。
此次研究表明,实验组口服12.5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较为显著,其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服用25mg米非司酮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服用米非司酮后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血红细胞值,纠正贫血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小剂量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不仅能够有效地使肌瘤体积缩小,还能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值。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其治疗疗效较为显著,且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段孝勤.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20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6):85-86.
[2] 吕一燕.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28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4):239-240.
[3] 李静辉.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保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31-132.
[4] 岳立军.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3):64-65.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肌瘤;临床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29-02
子宫肌瘤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肿瘤,正常子宫平滑肌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浓度低于子宫肌瘤组织局部的ER和PR浓度,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资料选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在30-53岁之间,平均年龄(40±1.45)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31-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25)岁;两组患者在接受米非司酮治疗前3个月内未使用其他性激素药物;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中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值等项目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实验组口服12.5mg米非司酮,对照组口服25mg米非司酮,两组患者均在晚饭后1h用药,且服药后1h之内禁食,3月/疗程;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月经情况、肌瘤体积、血红蛋白值的变化以及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
1.3 评定标准 显效:肌瘤体积缩小40%以上;有效:肌瘤体积缩小20%-40%;无效:肌瘤体积缩小20%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照 经米非司酮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月经情况 实验组患者在停药30-50天内,有38例月经恢复正常,在50-60天内有1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有1例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提前过渡到自然闭经;对照组患者在停药30-50天内,有30例月经恢复正常,在50-60天内有3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在60-90天内,有6例患者恢复月经,有1例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过渡到自然闭经。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月经恢复情况中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的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值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照中,实验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有1例患者出现下腹疼痛,不良发生发生率为5.0%,且2周后自行消失;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有2例患者出现下腹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且2-3周后自行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越来越重视自己器官的完整性。因此,手术切除子宫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是多数患者不愿接受的。近年来,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受到广大女性的关注,轻度子宫肌瘤患者更愿意接受药物治疗。
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孕激素(PR)的基因表达,降低子宫肌瘤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从而阻断雌激素和孕激素促进子宫肌瘤生长的作用,使子宫肌瘤的体积缩小[2]。近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后,可提前过渡到自然闭经。然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在停药后出现部分患者病情复发的情况,因此,到目前为止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不能完全替代手术治疗法[3]。
米非司酮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子宫肌瘤治疗药物以及手术治疗的辅助药物,特别是对单发壁间体积中等的肌瘤疗效显著[4]。米非司酮能使子宫肌瘤的体积明显缩小,纠正患者的贫血状况,减轻患者盆腔的充血,可将其作为子宫肌瘤手术前的辅助治疗。特别是贫血严重和肌瘤体积较大的患者,术前使用米非司酮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降低手术难度。
此次研究表明,实验组口服12.5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较为显著,其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服用25mg米非司酮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服用米非司酮后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血红细胞值,纠正贫血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小剂量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不仅能够有效地使肌瘤体积缩小,还能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值。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其治疗疗效较为显著,且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段孝勤.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20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6):85-86.
[2] 吕一燕.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28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4):239-240.
[3] 李静辉.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保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31-132.
[4] 岳立军.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