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5432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探索求知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历史学习不是简单的识记,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收集资料、整理史料中形成独立思考、探索求知、反思历史的能力。史料是建立现在与过去联系的纽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都是历史教学中无可替代的内容。教师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分析交流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史料实证是对所收集的史料加以辨析,在认识、理解、辨析中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学生史料素养的提升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学生能客观地解读史学材料,能重现历史人物与事件。学生借助史书、报纸杂志、档案等文献,以及各类遗物遗址,了解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次,教师要丰富学生收集史料的途径,培养学生多方收集史料的能力。学生可以去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获得实物或文献史料、历史档案,访问目击者获得口述资料,看纪录片获得影视资料,利用网络资源获得史料,或从遗迹、遗址的实迹中获得史料。学生在收集、分析中感受史学的价值,提升辨析能力。最后,学生借助史料展开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生在认识、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展开思考,用历史概念等知识对历史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并借助真实的史料佐证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重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收集、思考、分析、评价史料,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养成爱探究、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收集史料,通过个人思考、教师启发、小组交流等方式辨析史料,从而对历史产生客观认识,促进史料素养的形成。
  一、激发学习动机,强化方法指导
  历史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历史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质疑、参与调查、积极探究的实践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感兴趣,对历史问题没有探索求知的动力,缺乏问题意识。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深信不疑,没有自己的思考。教师一味照本宣科,影响学生对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学生以追求考分的心态学习历史,难以体会其中的真正乐趣。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依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情境再现历史细节。教师要将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了解历史。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他们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学《北宋的政治》时,教师提出问题:北宋是如何建立的?随后,教师呈现陈桥兵变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加深对史事的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甄别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这样能获得真实可靠的史料。学生接触到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学生在阅读文字史料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去解读,概括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教师向学生呈现材料:他统一契丹八部,改习俗,建城郭,创文字,发展农业,称皇帝;他是拓跋部人,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懂蕃汉文,懂佛经,学兵书,创西夏文,制定官制、军制、法律。教师让学生阅读材料,说说材料中的“他”分别是谁,他们的共同点有哪些,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学生阅读图片史料时,要读标题、读图片,从中发现问题,并结合所学内容去分析。例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教师呈现隋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学生通过读图,能体会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能感受到中央集权对提升行政效率的影响。学生阅读图表史料时,要读出年份,感受其中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加以理解。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灵活运用概念重建、情境体验、材料研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资源,创设历史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采用生动的、多样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调查、研究、思考的机会,要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引入乡土资源,促进他们对史学知识的理解。资源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要围绕学习内容与探究主题选择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具有精选性,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案例,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理解;要具有思想性,让学生辩证地感受历史、全面地看待问题;要具有可行性,要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呈现几十年前、现在,市民居住环境的变化,让学生通过采访了解人们居住环境发生的变化。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运用能力,让他们合理运用史料,重构所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探究主题,精心选择内容,促进学生史料素养的提升。教师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选取合适的史料重构内容,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教师要营造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感知、理解中探索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三、开展师生对话,设置探究作业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促进课堂的生成。教师提出开放的话題,讨论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用史料去佐证自己的观点。师生、生生要围绕史料展开交流,提升分析、理解、运用史料的能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方法的理解,从交流中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话题的探究不囿于标准答案,教师也要放下权威,这样学生才能勇敢地表现自我。学生围绕史料展开交流,能促进对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学生可以从对话中提出信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完善、补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去考证、探索,并以此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能促进收集史料、迁移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本,从史料实证素养的视角反思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史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收集、探索、思考、合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
其他文献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意识是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的素养。笔者在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进行分析。一、史料实证意识培养途径1.史料教学。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的最重要途径是史料教学。因此,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则史料: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唯物史观有明确界定: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解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判断中.教师利用唯物史观进
期刊
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开始授课时开篇就向学生交代将要学习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明了不浪费时间,但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无趣,学生无法较快地融入地理教学的情境中去。而有效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教师采用多种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一步步带领学生走入地理课堂。  一、设疑导入法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较为抽象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核心知识点;将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准确对接,用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解读社会热点;学会运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制定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法治意识,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公民。【教学重难点】重点:复习巩固教材知识。难点: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诗文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解读民法典师:“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是什么意思?
一、导入新课rn师:(展示一组去年社会实践的照片)在去年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去采茶、割麦子、爬山、抓鱼等,今年我们将去哪里呢?行知教育基地!rn师展示并给出相关材料,介绍行知
期刊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品质和行动能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期刊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培养合格现代公民的需要,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课堂生态教与学是立足于课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综合、平衡发展、互动的一个过程,是动态、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有机课堂教学。  一、历史课堂生态教与学思想理念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平衡  历史课堂生态教与学思想理念包含四个发展,即主动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合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教师要坚持生态教学思想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同时,在新高考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与我们“零距离”接触,互联网对于教育带来的不仅是获取信息的便捷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探究途径的多元化和数据统计的精准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