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的新“武器”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onglif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春之间的昆明,艳阳下气温有二十几度,碧空如洗,是真正的“春城”。
  这段时间,昆明的许多摄影爱好耆都在拍同一个主角——红嘴鸥。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已经连续20多年准时造访昆明。2007年11月到2008年初,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数量更突破了3万只。
  这些叽叽喳喳的白色精灵,让摄影爱好者各种“长枪短炮”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更是DV拍摄的好题材。
  两个月以来,我的好友老和背上他刚买的他能XLH1,骑上摩托,到昆明市区红嘴鸥聚集的两个地方去“报道”了,清晨,翠湖公园;傍晚,滇池边。天天如此,一天不落,比上班还准时,还没双休日。
  我是从搞摄影到拍标清再到拍高清,按部就班;老和是从搞雕塑到搞摄影,立即转剑拍DV,而且是HDV,一步到位,拍摄目标还是鸟类!转型之快,令我惊叹!
  他于滇东北的开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和带着新买的数码单反相机去“蹲守”了一次,拍出来的作品竟然战胜了众多“老拍黑颈鹤”的影友,在专题比赛中一举获得金奖。
  之后,老和就爱上了拍鸟。
  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我于中的DV。又看了我用这台机器拍摄的一些演示片段,就对高清DV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是要能让镜头里的鸟动起来……”他嘟囔了几次,几乎没经过什么货比三家,就砸银子买下一台DV。
  老和很聪明,经过载简单的“入门培训”,他很快就学会了简单的拍摄操作。几天后,他拿着机器击了一趟南非、肯尼亚拍野生动物。15天时间,一口气拍了十几盘带子。回来后,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在家里用苹果笔记本电脑埋头鼓捣了20多天,就做出来一部高清旅游风光片《走进非洲》——毕竟还是有艺术细胞啊!
  那些几乎乎和照片一样清晰的画面,让老和着了迷,几乎是忍痛才“丢”掉了许多的镜头。
  尽管片子长达60分钟,没有解说和字幕,镜头的运用也稍显拖沓,但是片子里不乏精彩的镜头和画面,足见老和在影像拍摄方面的艺术功底,以及他对高清的喜爱。片中也基本上没有拍摄技术上的硬伤,而对焦、曝光、白平衡等,他可全部用的是自动模式。当然,使晚光线不足的画面出现噪点也属正常啦。
  第一次拍摄、第一次制作就像模像样,得心应手,老和下决心对高清专一到底。
  老和说:“我今后就拍高清了,照相机可以闲置了。”果然,他把那台刚买不久的高档单反数码相机“下放”给了儿子。
  在我们的交流和实践中,老和更专业了,明白了高清DV拍摄中的特点——稳定压倒一切!这也是拍高清和标清最大的区别——拍摄随意性的改变,拍摄态度的端正。为了保证拍摄效果,老和专门去了趟北京,就为能买到符合他要求的摄像脚架和云台。还邮购了摄像控制遥控器,并订购了EF镜头转接器,配合他那100—400的照相机镜头,那接近3000mm的焦距令他欣喜!
  这不,元旦过后没多久,他就背着他的新“武器”,又到火山包拍黑颈鹤去了……
  日前,高清DV摄像机已经成为市场上新宠,其功能日趋丰富,其性能日趋稳定,可操作性日趋提高。特别是对多年拿相机的人来说,把食指转换到拇指,再让脑子里的同定画面流动起来,其他的操作如光圈、焦距等等,都是异曲同工。
  就拿老和用的这台佳能的XLHl来说,机身上共有三个录制按钮,可以多种角度操作录制按钮、在手柄下方内侧有SD卡插槽,用于存储照片和机器内部的白定义设置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操作的人得到更多的方便,捕捉到精彩的画面。
  与标清摄像机相比,高清DV在一些主题的表现上更具优势。
  人们已经在标清的画面下生活了几十年,且不说只有500线左右的DV,哪怕是电视台专业的摄像机,也远远低于高清的1080线。只有那些儿十、上百万身价的“大高清”摄像机才完全符合高清1920×1080i的指标,但是“小高清”DV摄像机1440×1080i的分辨率,在目前的湿示条件下和“火高清”的差别已远远没有价格的差距那样火,哪怕截图都是一张清晰、精美的照片。
  当老和将那些荚丽的鸟儿摄入镜头后,可以得到比普通电视画面清晰得多,漂亮得多的画面,更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细节,如此赏心悦目的效果,怎能不让他爱上这个新“武器”呢?
  


  


  


  

其他文献
一个农民不仅仅要种好田里的庄稼。  还应该有梦里的庄稼。  梦里的庄稼是滋养灵魂的,  田里的庄稼只能填饱肚皮。  一颗有梦想的种子,  终究是要发芽的。    二十年前,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麦客肩扛着褡裢,手持着麦镰,昂首阔步走在乡村的土路上。他的身后,有被他风一样的速度掀起的尘土与一片金黄色的麦浪。背景是悠扬欢快的秦腔曲牌。当时的感觉:既熟悉又亲切。  我瞪大了眼睛,想看这个麦客大哥
期刊
在北京最冷的那天,我们造访了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的草场地工作站,采访了长期在这里进行纪录片培训与放映的吴文光。    这几天,吴文光仍沉浸在一种亢奋状态中,他的兴奋来自于三部纪录片,而这三部纪录片正是“村民影像培训”计划的阶段成果。2005年,欧盟的一个基金会同国家民政部和吴文光合作,在全国招募10位村民,进行“村民自治影像”的培训,主要是让村民拿起DV拍摄村民直接选举的民主过程。基金会的支持只有不到
期刊
2005年4月,那时和文光常常见面都是因为剧场的一些事情。有一天听他说起村民影像计划的想法,当时心里一动,套用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种心里被照亮的感觉。这种感觉从我1988年在一个机房里看他剪《流浪北京》的时候开始,近20年的交往中时常从他这里获得。当我们这一代从80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沉沦在清点自己的那点账单,大张旗鼓地自得或自怨的时候,吴文光已经从早期的纪录片到DV,再到今天的村民影像,使得“记录
期刊
那个在草坪上沐浴着阳光和洒水器溅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读书的女孩,诱惑了亨伯特。也迷住了镜头前的无数男女。这不是60年代保守如修女般的库布里克老爷爷版,也不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毫无遮拦的语言描写,不过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就可以“轻轻拈出那三个词——洛·丽·塔。”  男人们都爱洛丽塔,年轻。任性,甚至有些男孩子气·女人希望自己就是洛丽塔,永
期刊
2007年末,我客座任教的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纪录片与专题片创作”课堂上,邀来了两位特殊的对话者: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和北京顺义沙子营村的农妇邵玉珍。吴文光虽然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新纪录片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但“80后”的大学生们对他却并无深刻的印象;而标准北方农村妇女形象、带来一纸箱炒花生的邵玉珍大妈,更是和年轻靓丽的北大学生们(选这门课的女生居多)反差强烈。  《我的村子2006》放映结束之后,始
期刊
我们说的这个故事和DV有关。  和《疯狂的石头》中那个撒不出尿的保卫科长一样,演员郭涛在这部《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里面又有了精彩的表演。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靠推销《新婚指南》谋生的推销员文耀在公车上屡遭拒绝。垂头丧气之余,命运女神让他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原来的同学,由英壮扮演的某音像公司的老总赵希,一个是由黄渤扮演的小偷。赵希的不冷不热如同我们早已不联系的同学们一样,事隔多年之后已经
期刊
在中国维系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终于在20世纪后半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身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一在地球东部的巨大社会历史变革。作为先发世界的欧洲,自然也极其关注并期待这一演变。他们希望看到自己曾经走过几百年的道路再次被他人求证,以证明自己的先进性。    2001年,欧盟与中国民政部合作共同启动中国一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目的是促进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项目由欧盟提供总额达一千多万欧元的技
期刊
近二十年来,许多艺术形式的界限有了不小的突破。电影与视觉艺术、电影与摄影、虚拟小说与文献资料之间的相互联系改变了艺术家们的创作风格,数据化传播媒介的出现,使电影艺术成为现代艺术的热门评论话题。在当今造型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交流领域,这种变形传播方式愈来愈广泛,敏锐。诸多艺术家逐渐将电影当作一种主要的参照手法。画廊、展览馆陈列着电影业界人士的作品,而艺术家们以职业经济角度通过电影手法表现艺术主题。同时我
期刊
前一阵有两个德国人拍的片儿挺火的。都是精良的大制作,这个大不体现在里面有大猴子大机器人飞来跑去。而是给人感觉比较完整,一个是《窃听风暴》,尽管有理想化的人道主义,还是令人感动了一把,另外一个是《香水》,欧洲古装传奇故事,传奇性盖住了感情。    空间营造    整个影片大量使用了超广角镜头,画面左右的桶变形很明显。使用超广角镜头的效果有两种:与镜头视轴平行的,远离或者走近镜头的运动,会显得比较快,
期刊
《大众DV》:记得在北大做观影会时,您说看到这些农民影像就像“一个中年男人遇到一个小姑娘,忽然产生了一种狂热想法,丢下一切,与她私奔!”而这些成果如何能让您产生这样的狂喜和冲动?  吴文光:这是一种所谓“老房子着火”的意乱情迷。(呵呵,我喜欢用这种比较通俗的比喻。)实际上是在我个人在对从前所做的一切事情不断产生疑问,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时忽然遇到了村民影像计划。我要说的是,这不是一件象牙塔里的事情,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