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球主要医药市场回顾

来源 :上海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经历了SA贴,现在又有禽流感、疯牛病等。艾滋病仍然困扰着人们。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年增长率达到4%。中国的CDP增长率仍然在7%以上。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率比2002年低,但是仍然在5%-6%之间。中国药品市场的增长率在20%左右,估计2004年仍然会有15%-20%的增长率。老年人和儿童仍然是药品消费的重要对象。
其他文献
香港艺术节一如香港很多文化艺术团体,采用非营利机构的模式运作,资金除了来自政府的拨款,便要靠票房收益及社会企业团体及热心人士的赞助及捐款。今年(第46届)香港艺术节的预算约为1.25亿港元。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的基本拨款约占预算总经费的14%,来自票房收益的则高达32%!这应是香港接受政府拨款的文化艺术团体中比例最高的,也就是说,香港艺术节的营运里,票房压力一直存在。因此,为期31天的节期在3月25日
期刊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美术馆、画廊、艺术博览会里,所到之处都是这类“伪当代艺术”……这类产品的美学趣味大同小异:几何化造型(极简主义的美学)、高纯度色彩(波普艺术的美学)。最不约而同的特征是:掩盖现实问题、粉饰生存困境、没有批判性锋芒。说穿了就是—装饰。  “存在就是被感知”,人是感官动物中的灵长,直觉是智慧的主要来源,概念、逻辑的源头是直觉,最终又需要直觉来证实或证伪。日本人中江兆民把Aestheti
期刊
从上海这座曾经拥有过“东方好莱坞”称号的中国电影制作中心城市来说,上海本土要发展文化产业,打响文化品牌,就必须着力推动和促进以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活动,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为本土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养分的土壤,我们永远都不能忽视围绕“在地拍摄”而产生的一系列影视产业连锁反应,和“在地拍摄”这一影视“生产”行为本身所具有的一切人类学意义。  电影《喜欢你》的结尾,一个在武康大楼顶层阳台欣赏夕阳的
期刊
在赖声川导演为我们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舞台上,生活本质的逻辑与人物的自主走向越发清晰,剥离掉时代局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越发清晰,人性更为丰富,人越来越像人,而不是像他们背负的角色。  还在戏剧学院读书时,曹禺先生及其剧作,是我们用来仰望的。聆听老师的解读,看过一些录像,似乎也懂了曹禺先生,然而今天回想起来,那时并不真懂,或者似懂非懂,总之,隔了一层。  如何重新解读与搬演经典剧目?当下的观众需要什么?一
期刊
5月26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共同指导,各区文化和商务主管部门联合主办的文商融合项目“2018上海艺术商圈”在杨浦区合生汇举行了启动仪式。在推动“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艺术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由政府搭建平台,“上海艺术商圈”将演艺项目引入商业综合体促进艺术与商业融合,从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新的演艺空间。  去年,
期刊
上海徐汇艺术馆将于6月9日至8月31日举办“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此次展览是首个敦煌乐舞专题展,唤醒沉默的古代壁画,带观众领略敦煌乐舞的魅力。  本次展览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像,梳理各个时期的乐舞类型、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通过伎乐图像的流变,反映时代更迭、民族交融、文化传承。历时千年的敦煌石窟壁画是一部图像史,徐汇艺术馆希望以樂舞元素为切入点,深究其背后的文化信
期刊
开闭幕式上神话交响的成功首演得益于追根溯源的采风创作。作曲家们既熟练掌握西方交响乐创作技法,又对中华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将经久流传的神话传说作为文学铺垫,形象的音乐语言在交响化吐纳的同时,秦音秦韵又毫不突兀地悄然契合,共同造就兼具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原创力作—用融汇贯通的语言讲述能被世界听懂的中国故事。  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重点项目,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
期刊
对知识精英的认识,要从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和德波“国际情境主义”来观察和思考,今日艺术进入创作的门槛的确被降低了。但泛资讯、泛信息,又使得有效信息被大量无效信息所淹没,深刻的思想被大量平庸的思想所覆盖,信息筛选和有效传播由此成为一个问题。在这个时候,艺术体系内部需要有一种力量来打破平衡。  引言  王林:  当下的艺术批评应该针对我们面对的现实情景和生存处境,而不是一般性地去谈论艺术史生
期刊
艺术批评失语了。  这一说法已流行了十多年了。成功者需要颂歌,攀登者更需要颂歌。不论成功者還是攀登者在希望成功路上的艺术家们,听到不说好话的批评大都是老大不高兴、甚至因此结仇,心中希望的是免费的雪花般飘来的颂歌……这样的批评失语有什么不好吗?!  但问题是:批评成了艺术市场成功的艺术家的“特贡”。策展批评、个展批评、博物馆专题研讨会批评总是围绕着那么一批大红大紫、同时又在拍卖价格“屡攀高峰”的一群
期刊
当下,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理论界乃至大众对于戏剧创作的要求是明显的,国家政策层面对“现实题材”的倡导1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与重视力度,要求提升现实题材创作与演出的比例,以打造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因此,“现实题材”不仅是政策的重点,也成为了戏曲理论界与创作实践中关注的焦点。在理论层面,“现实题材”作为政策要求提出与实施之际,“现实”的概念层次是否具有理论探讨的意义?现实题材的“现实”是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