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国的大学爱改名吗?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88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结束了,到了填报志愿选大学的阶段,我们来聊聊大学。
  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七回里写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英雄好汉,光明磊落,行走江湖,不搞改名换姓这种鬼鬼祟祟的事。那么,大学呢?
  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大学是各种改名换姓,花样百出,比如离我家最近的两所大学。有一所以前叫华中工学院,后来叫华中理工大学,现在叫华中科技大学。
  我家隔壁的大学,以前叫武汉纺织工学院,还是纺织部部属院校,后来下放到省管,改了个名字叫武汉科技学院。问题是咱们这儿本来就有个武汉科技大学了,真是让人头晕。最近两年这所学校又改叫武汉纺织大学了。
  据统计,在2008年至2015年,“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主要原因是地方院校扩张,办学层次不断升级,从专科升本科。
  有网友不满意,批评说:“百年树人,学校名称应该越长久越好,而不是频繁地合并、改名。本来用了几十年的校名挺好,也是有点历史文化的,但一个合并、一个改名,就重新开始。看世界名校中,很多一直就是叫某某学院,并没有纠结到底叫学院还是大学。不管叫学院还是叫大学,关键要高质量办学,办出品牌,这是正事。”
  道理听起来很对,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子的,世界名校改名的例子很多呢!
  “比如哈佛大学一开始叫New College(新学院);耶鲁大学叫Collegiate School(大学学院);宾州大学叫Unnamed Charity School(未名慈善学校);而普林斯顿则称为College of New Jersey(新泽西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之初就名头不小,1754年10月根据乔治二世国王的《王室特许状》命名为King’s College(国王学院)。
  还有一个原因是学校的名字容易产生歧义,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费城郊区的比弗学院,该学院1853年成立于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比弗县,是一所小型女子学院,于1925年在州内迁移到费城郊区。学校的旧名“Beaver”经常引起嘲笑,因为这一名称的意思与啮齿动物等相关。该学院自己的研究表明,学校仅仅因为这个名字而减少生源30%。这个问题在之后一直没有解决,直到2001年,学校正式改名为阿卡迪亚大学,借用了阿卡迪亚这个古希腊地区的起源地为名,阿卡迪亚以学习氛围浓厚著称,学校想通过这个名字表达其办学理念。
  老有人拿中国大学喜欢改名字的现象念叨,其实大学改名是个寻常事,招生、合并、种族、政治、宗教、国家规划调整、换投资方等等等等各种原因都可以改名。有时候纯粹是地理位置搬迁,为了不让人误会,也会改名。
  据美国《世界日报》编译报道,近年来,美国多所高等学府更名,把学校名称从“学院”(College)改为“大学”(University),以招揽外国学生,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学生。佛蒙特州北佛蒙特大学(Northern Vermont University)就是最新的一所。这所由林登州立大学和强森州立大学合并的大学,就决定要命名为北佛蒙特大学。因为这些外国学生认为,大学要比学院好听、有分量。“College”这个词在一些国家甚至只被当成高中。
  所以说,中国的大学爱改名字求升级,外国的大学也一样爱改名。但凡校史超过50年的学校,时代变迁,难免改几回姓名。
  古代的人隐姓埋名或者改名换姓,主要是避罪躲祸。开头我举例提到的武松对白“坐不改姓”,这个坐,是指的连坐。犯了事,被皇帝朝廷诛灭九族,就叫连坐。“坐不改姓”的意思是,不因害怕连坐而改姓。前几十年,贪官污吏或犯罪分子隐瞒身份,逃之夭夭,也喜欢改名换姓。现在行不通了,因为“天网”摄像头到处都是,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再加上DNA鉴定识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个现代人想改名,也不一定是想作奸犯科,有时候纯粹是嫌弃爹妈最初取的不好听,没文化,想改运。
  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人会改名字。大学也一样,要求生存,求发展,改名字是个很劃算的事,比如学院升大学,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往往皆大欢喜,甚至连学校旁边的住宅楼盘都高兴。没有学生来,怎么收学费?怎么买地扩大校区?想吃得更好更饱,是不是就得开分校,授权挂牌各种民办学院?
  大学也是人在上,一样有人的七情六欲,人的小算盘小算计。曾几何时,国内名校个个开了分校,其实就是出售挂名权,收取几千万的管理费。大学也很会做生意的。
  据《美国大学更名史》这篇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申请更名的美国大学的数量翻了一番,简直和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是高速发展期,变化多。美国呢,是趁着中国高速发展富裕起来,大做留学生生意,赚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地人民的教育钱。留学生们有需求,大学们也积极配合,各取所需。
  有的越改越好,有的越改越烂,有的时好时坏,因缘际会,都不容易。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佛学里说,世间山河大地及一切有为之法,皆悉无常。不要怕改变,变才是常态,更何况区区大学之改名?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我只送你们一句话:上自己的学,让大学改名去吧!
  (从容摘自微信公众号“沈嘉柯 ”)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就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要将学生的主体性置于首位,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探究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提升阅读水平。获得审美乐趣和思想启迪。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方法有:营造阅读气氛,引导个性化阅读;发挥主体特性,促成个性化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支撑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心得;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
《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正书。碑在今山东曲阜孔庙,是魏碑后期佳作。《张猛龙碑》运笔刚健劲挺,斩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风格的延续和发展,且变化多端,有方有圆,比《始平公》更精美,更细腻。此碑另一大特色是它的结构美,外松内紧,收放自如,许多字以欹側为主,以重心的大胆偏移来表现奇险之神态,使字的结体充满张力的效果,险劲异常又严整过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其列为“精品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阅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各位小学语文教师正在努力研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相关策略,从而提升中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这是非常务实的语文教学课题。据此,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教师以兴趣为引,带领学生徜徉书海,提升阅读能力。  【关
夏天在国内时,正好有机会参观国内最知名的一家内衣公司,聊天時听说,他们的设计周期每年只有春秋两季,不禁大为吃惊!在美国,只有童装和男装能如此轻松,其余的,连配饰每年都有四个设计季;大众市场的内衣和女性成衣从前是六季,即六个“市场周”(marketweek),春夏秋冬,外加节日季和返校季,七八年前才取消了返校季,成为五季。欧美品牌公司的设计量就更大了,每年至少上演春秋两场成衣大秀;如果加上两场高级定
我们如果有颗安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  时间以一種无声的脚步刷洗着人所创造的事物,使它从欢跃的春天,成为凋零的冬天。  这就是无常,无常是时空中一种必然之路,我们不能常住于某种情境、某种爱,乃至,也不能常住于忧伤或落失。  那就像坐在森林里听鸟的歌唱,每一声都那么像,而每一声都不同。一声鸟,或一堵墙,其实是没有不同的,我们每天看一堵墙,仿佛相似,其实每天都不一
这本书是邹韬奋先生一九三三年根据美国的康恩所著《高尔基和他的俄国》一书改编而成的。韬奋以热情而生动的文笔,把高尔基的一生,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不论当时还是现在或是将来,把这本书介绍给广大读者我想都是有意义的。  这里还有这样一段佳话: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五月九日写信给韬奋先生说:“今天在《生活》周刊广告上,知道先生已做成《高尔基》,这实在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我
【摘要】绘本阅读教什么?怎么教?绘画是一块不可忽视的敲门砖。发现绘画的直观性、找出趣味性、添加想象性,阅读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达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绘本阅读时,不应该只是把绘画作为文字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把绘画放在第一位,再配以文字的描述,相信低年级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也更方便理解。  【关键词】发现直观性;找出趣味性;添加想象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几乎每天的下午时光,我都会进行一次漫长的散步。在河边平坦开阔的草地上一直向东面走,大约七八公里后就到了河分岔的地方,那里的河水又宽又浅,流速很急。河中央卧着一块又一块雪白的大石头,水流在石头缝隙间冲起团团浪花。一靠近河,哗啦啦的水声就猛地漫过了头顶,自言自语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在那里,地势突然凹下去一块,树木也突然出现了,河两岸丛林密密匝匝、高低错落。不像上游我们扎帐篷的那个地方,没有一棵树,开阔坦
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七《贺方回》栏引宋·王直方《诗话》:    方回言学诗于前辈,得八句云:“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尽心于诗,守此勿失。(前集,第254页)  中华书局版《宋诗话辑佚》上册《王直方诗话》标点与此略同,并加了个小标题:“贺方回论诗”。(第
什么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不都是像一棵阻挡我们前进视线的树那样在我们身后倒下了么?我们从没想到把这棵树连根伐倒,甚至也没有想到把它弄得稀疏一点。我们继续前行,把它们留在我们身后,从远处看虽然还能看到它们,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也模糊、朦胧得多。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格外神秘地交织在一起。   (牛牪犇摘自江蘇凤凰文艺出版社《单向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