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的冬季,大舅跟远在乌鲁木齐的父亲联系后,母亲便带着年幼的二弟和我,在大舅的护送下,登上了西去的列車。
  母亲从未出过远门,更未见过外面的世界,那年月出行的艰难可想而知。出门时,母亲将父亲从乌市寄来的信件的一个信封,当作“通行证”揣在衣兜,那是她千里寻夫的“向导”。
  乘坐一路咣当的绿皮火车,再换乘长途汽车。母亲一路带孩子扛行李,每到一站都要掏出信封,一次次向行人询问打听,生怕搭错车、坐过站。几经周折,一路艰辛,终于找到在乌鲁木齐工作的父亲,全家人才得以团聚。
  漫长的行程,让母亲尝尽了不识字的苦头,更让她承受了从未有过的担惊和疲惫。
  然而,到达乌鲁木齐不久,二弟患病夭折了。对于爱子如命的母亲,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了她一个沉重的打击。
  母亲将失子之痛埋在心底,依然坚持下地劳动。每当夜幕降临,她先哄我入睡,随后掩门而去。时间一长,就引起了我的警觉。一次,我假装入睡,见我睡着,她便蹑手蹑脚出门。我急忙翻起,尾随而去。
  夜幕下,我见母亲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东瞅瞅,西看看。离住地不远处,有一条长满荒草的干河床。只见母亲沿河堤斜坡,摸索到河床中间。
  突然,眼前的一幕,让我惊讶万分:她两腿跪地,用双手拍打地面,并撕心裂肺地哭喊着:“老天爷,你行行好,快还我的儿子……”
  凄厉的哭声,在河床上空回荡,一声比一声凄凉……
  天空像一口大铁锅,越来越低。夜风凛冽,冰凉透过全身,河床里的荒草,被夜风刮得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
  我浑身寒战,再也无法忍受眼前的这一幕,猛然跑向母亲,从背后紧紧抱住她,哭喊着:“妈、妈,我们回家吧!”
  母亲突然打了一个冷战,以为她夭折的儿子回来了。当她颤抖着转身看清是我,一把将我搂在怀里,号啕大哭起来……
  不堪回首的那一幕,已成遥远的记忆,思念却无从回望。原以为,时间能填平世间最深的感情沟壑,并淡化伤痛。未料到耄耋之年的母亲,还时常翻出二弟遗照,端详细看。未承想,母亲把失子之痛,隐忍得那样长、那样久……
  看完以兵团人戍边创业为题材的电视剧《戈壁母亲》,忽然想到:母亲也是戈壁母亲啊。剧中刘月季带领三个孩子,千里跋涉边疆戈壁,故事感人至深。而我母亲,把二十多个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兵团创业史册里,也应有母亲的名分。
  母亲是当年连队出了名的“老病号”和爱干净的人。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每隔一两个月,她总会大病一场,打针吃药也是常事。而每次生病卧床,她总会在我上学、父亲出工后,忍着病痛把屋子打扫干净,才卧床休息。
  在连队,我家曾搬过无数次家,无论在青圪崂,还是“老马号”,哪怕屋子再破旧,但经母亲一收拾,旧屋豁然亮堂,洁净而温馨。
  每逢元旦、春节,连队都要对每户家庭进行卫生检查,然后把检查结果张贴在各家门上。我家在每次评比中,都能获到“最清洁家庭”奖励。
  1986年,举家迁回老家,母亲既带孙子又做饭,还要料理家务。繁重的家务劳动,使母亲的健康每况愈下。尤其糜烂性、萎缩性胃溃疡,差点要了她的命。在兰州住院治疗回家后,她边吃药打针,边做家务,和病魔顽强搏斗着。
  2018年农历五月初十,与母亲相濡以沫、牵手一生的父亲撒手人寰。噩耗让全家措手不及,更让母亲无法面对和接受。
  父亲生前用过的书桌、坐过的沙发,还有透着父亲体温的那台“蜜蜂”牌缝纫机……目之所及,都让母亲双眼潮湿、落泪。
  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她们是整个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基石。她们用博大、无私之爱,抚育和培养了中华民族千万个栋梁之材……
  母亲的恩泽,我无以报答。而她勤劳、善良、坚韧的品格,却镌刻我心,定格于记忆,流淌在血液里……
其他文献
走进深情的秋天,满院飘逸着成熟的味道。步入温馨的老屋,我年近八旬的父母(公公、婆婆)用勤劳的双手在这整齐宽敞的老屋(老院),谱写出春华秋实的美丽画卷,给全家老小奠定了永恒温暖的家。  老屋,六间北房,听老辈们讲,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土木结构,所选木质材料粗壮坚固,碧砖碧瓦老脊头显得既庄严又俊俏,偏小的门窗更显古老的特征。随着快速的社会节奏,为保持这座记录着几代人生活历程的老房子完好长存,不久前
期刊
正值暮春三月,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治理,如今的邯郸市肥乡区可谓“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派北方江南之景。4月29日下午,我应人民银行肥乡支行副主任科员(行长助理,以下简称“行助”)何利军邀请,由邯郸银行扶贫工作队员郝良辉驾车,参观了肥乡区昔日的贫困村,今日的“美丽乡村”—申营村。  从县城驱车大约半小时,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汽车在街道上行驶,只见一排排房屋,青砖蓝瓦,井然有序。忽然,街边的一方小广场映
期刊
春风拂柳,百花争艳,燕语呢喃;秋高气爽,黄叶纷飞,征鸿南迁。孩子们的欢呼雀跃,老人们的驻足流连,或迎着初升的太阳,或沐浴绵绵细雨。你说声早,他道声好,脸上的微笑,轻快的脚步,这些都让我激动,让我感动。这更让我加快了每天奔向站台的速度,我要乘坐每班间隔四十分钟的城乡公交车,到离家四十里地的乡镇学校去上班。  早晨的站台,显得特别拥挤。一班接一班的市内公交车,一辆又一辆的职工大巴,一批又一批的私家车、
期刊
幽深的小巷,青青的石板地,几个衣袂飘飘的长者,一群嬉闹无羁的孩童……  好几回,我走进那依稀熟悉的院落,摘一朵清香宜人的向日葵,攀上那吱呀作响的木楼梯……哦!是梦,又是梦,又是梦中的老宅巷。梦醒时分,望着窗外眨眼的星星,真想即刻跨到让我魂牵梦绕的小巷子。巷子里或许还留存着我串串蹒跚的腳印,或许还回荡着我童年的歌谣……  某个晚上,推开阳台的门,忽瞧见深蓝色的夜空悬着一轮满月,在淡淡的云层里时隐时现
期刊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蜂蜜凉粽子,载于唐代韦巨源的《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是旧时流传甚广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民谣。总体来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一样。  小时候过端午,总是听大人们说“过豆腐”
期刊
爱好摄影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摄影的门槛很高,相机很贵,是个奢侈品,往往要花费一年甚至幾年的积蓄。胶卷也很贵,20元左右一卷,冲洗费用也要20多元,胶卷加冲洗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对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摄影更是望尘莫及。因为我当班长,班上经常组织活动需要拍照,1984年,我大三的时候,跟家里要了点钱,又跟已经工作的同学借了一点钱,咬牙买了第一台相机,我记得是珠江牌135相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家乡路的变化。  我的家在农村,小时候我们那里是没有公路的,都是泥土路。上学时走在路上,晴天还好受些,若是刮风,尘土飞扬,直往鼻子、眼睛里钻。要是遇到下雨天,鞋上沾满了泥巴。这时候,索性把鞋子脱了,挽起裤腿,赤脚在上面走,深一脚浅一脚的,不知摔了多少跟头,终于到达学校
期刊
新宇校园里有一棵硕大的苦楝树。它立于操场一隅,无遮无拦地展开枝丫,向四方伸开健美的臂膊,蓬勃着生命。在银杏之乡这个中无杂树的世界里,这棵苦楝树得以留存至今,确是异乎寻常。比起操场四周的银杏树,以及那些不知名的花儿草儿,这棵苦楝树,成了校园里特殊的风景。  暮春时节,苦楝花开满枝头。淡紫色的小花,一簇紧挨着一簇,密密麻麻地挂在枝丫间,如梦幻般美丽。  人间四月,芳菲尽去。苦楝树花开花谢,让我们再一次
期刊
我仔细地端详您啊,我亲爱的故乡!  故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老屋去哪儿了呢?小石板路和屋门前那株驼背枣树怎么不见了呢?放眼望去,院落的模样也不再是先前的模样了。我仔细地搜寻那过去的时光遗迹,似乎就在眼前,却又很遥远。  只有山的轮廓大体相似。屋门前的两口水塘、一块农田还在,只是茅草、灌木和竹林比原先多了。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路便不见了。我拨开荆棘丛小心地踏着梦中不知走过多少遍的小
期刊
爷爷奶奶的爱情发生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的婚姻和爱情,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  我口中的奶奶其实是我的母亲的母亲,之所以叫奶奶而不是外婆,是因为我的母亲和奶奶一样,都是在家招婿。  奶奶小时候家境富裕,曾祖父在村里德高望重,方圆几公里都是张氏家族的土地。遗憾的是,奶奶的兄弟姐妹都早夭,她成了家里的独苗苗。  奶奶理所当然成了掌上明珠,优渥的条件并没让她养成娇滴滴的大小姐,相反造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