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之后,听课老师的感觉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活动轻松。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之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我在预案的设计、执教的进行等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的身心和年龄特点,走了一条适合学生、遵循教学规律的“自然之道”。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规律,实现高效呢?
一、课堂情境创设要尊重客观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这一内容前,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后我发现,教材中借书这一情境很多学生不熟悉,部分学生虽然参加过借书活动,但对这一情境不太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加入他们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计算”本是很枯燥的学习内容,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点,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选择将教材中借书的情境图改成青蛙兄弟俩比赛吃虫子。小青蛙说:“这里有35只虫子,我吃了2只。”大青蛙说:“这里有35只虫子,我吃了20只。”通过活泼有趣的情境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课堂上的练习题也以青蛙兄弟吃虫子为素材进行设计。
试教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很感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有老师提出:虫子是会飞的,小青蛙吃了2只,还剩多少只?教师设计这个问题,会不会让学生认为虫子都飞走了,剩下就没有了。我才发现,选择这样的题材有可能与客观生活情境产生矛盾。
因此,我认识到,不管教师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必须与客观世界一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找到情境的原型。我们创设的情境,学生要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有不同结果的情境出现,学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杂乱,他们就难以准确捕获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所以,我在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使情境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要它们与学生眼里的客观世界相符。此外,我还注重让这个情境能串联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大背景。
总之,情境创设是大部分教师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环节,总希望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选择素材时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符合学生对世界的认知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教师创设的情境图中有效获得教学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二、课堂训练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载体。练习题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练习题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其实效性,也就是要能达到训练、巩固、检测、提高之目的,其次要考虑题型的丰富性,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参与。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这一内容是关于口算方法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我开始试教时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组题是直接写出结果,共8道题;第二组题是计算并比较大小,共4道题;第三题是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共两道题,一个是填被减数的个位,另一个是填减数。第一次试教后,我发现这些练习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单调,学生没有兴趣;二是题目没有层次性;三是解题过程中,学生思维过于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做题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经过仔细思考,在综合考虑题目的实效性、层次性、趣味性、多样性的基础上,我将练习题改为:
第一组题是直接写结果,让学生在答题纸上先写出结果,然后说出计算结果和过程。
第二组题是“摘蜂蜜”,蜂蜜图片挡住了算式的结果,学生说对结果,蜂蜜图片才能被摘下来,蜂蜜图片被摘下来时教师还变魔术似地接住一个,把它当作小礼物送给学生。学生为了得到小礼物,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练习活动激活了思维,活跃了气氛。
第三组题是“对对碰”,熊大和熊二各说一个数,说对这两个数相减的结果,两数就会向中间靠拢,并发出“砰”的一声,学生边说正确的结果,边用双手跟着课件向中间靠拢,靠拢一瞬间发出“砰”的一声。这种全员参与的活动,学生能边玩游戏边计算,他们当然兴趣高涨,课堂氛围也活跃有序。
第四组题是填适当的数,我利用跷跷板的原理,将算式和结果分别放在跷跷板的两边,然后,挡住一个数,让学生说出挡住的是几。这题共四组算式,分别考查了学生的顺向思维(69-50= )、逆向思维( =49-5)、综合考虑(57- =37,30= -20)的能力。随着难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断高涨。
练习题的设计只有内容丰富,题型多样,才能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参与学习的机会。有趣的练习形式,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游戏式的刺激。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遵循了习题设计由易到难的规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课堂评价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情感,只有当师生心灵相通时,学生才会用心投入,教学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会在课堂上用“我们来为XX同学鼓掌”“XX同学说得真好,我们来表扬他”等话语邀约学生来表扬那些表现精彩的同学,以鼓励更多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表扬的形式,学生固然喜欢,但所有的掌声、表扬都是老师找学生要的,显得不够真实。
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课堂上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当学生表现优秀时,我首先把内心的激动用热烈的掌声表现出来,学生们也会因这喝彩,情不自禁地为同伴精彩的表现鼓掌。自发的掌声真实而自然,欣赏之情发自内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被肯定的愉悦。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归纳一下计算方法。有一个学生很快归纳出口算诀窍。他的话音刚落,我便忍不住为他鼓掌,学生们也跟着鼓掌了。这掌声发自我和学生的真心。后面的练习中,学生们将自己的情感真实流露出来,或鼓掌,或赞叹,不做作,不虚假,不阿谀奉承。学生被这真实情感所打动,集中精力回答问题,真诚地为同伴喝彩。
在教学中,我们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的“教”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才能真正有“效”,教学的精彩也就会自然生成。
责任编辑 严 芳
一、课堂情境创设要尊重客观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这一内容前,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后我发现,教材中借书这一情境很多学生不熟悉,部分学生虽然参加过借书活动,但对这一情境不太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加入他们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计算”本是很枯燥的学习内容,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点,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选择将教材中借书的情境图改成青蛙兄弟俩比赛吃虫子。小青蛙说:“这里有35只虫子,我吃了2只。”大青蛙说:“这里有35只虫子,我吃了20只。”通过活泼有趣的情境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课堂上的练习题也以青蛙兄弟吃虫子为素材进行设计。
试教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很感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有老师提出:虫子是会飞的,小青蛙吃了2只,还剩多少只?教师设计这个问题,会不会让学生认为虫子都飞走了,剩下就没有了。我才发现,选择这样的题材有可能与客观生活情境产生矛盾。
因此,我认识到,不管教师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必须与客观世界一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找到情境的原型。我们创设的情境,学生要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有不同结果的情境出现,学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杂乱,他们就难以准确捕获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所以,我在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使情境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要它们与学生眼里的客观世界相符。此外,我还注重让这个情境能串联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大背景。
总之,情境创设是大部分教师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环节,总希望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选择素材时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符合学生对世界的认知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教师创设的情境图中有效获得教学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二、课堂训练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载体。练习题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练习题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其实效性,也就是要能达到训练、巩固、检测、提高之目的,其次要考虑题型的丰富性,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参与。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这一内容是关于口算方法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我开始试教时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组题是直接写出结果,共8道题;第二组题是计算并比较大小,共4道题;第三题是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共两道题,一个是填被减数的个位,另一个是填减数。第一次试教后,我发现这些练习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单调,学生没有兴趣;二是题目没有层次性;三是解题过程中,学生思维过于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做题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经过仔细思考,在综合考虑题目的实效性、层次性、趣味性、多样性的基础上,我将练习题改为:
第一组题是直接写结果,让学生在答题纸上先写出结果,然后说出计算结果和过程。
第二组题是“摘蜂蜜”,蜂蜜图片挡住了算式的结果,学生说对结果,蜂蜜图片才能被摘下来,蜂蜜图片被摘下来时教师还变魔术似地接住一个,把它当作小礼物送给学生。学生为了得到小礼物,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练习活动激活了思维,活跃了气氛。
第三组题是“对对碰”,熊大和熊二各说一个数,说对这两个数相减的结果,两数就会向中间靠拢,并发出“砰”的一声,学生边说正确的结果,边用双手跟着课件向中间靠拢,靠拢一瞬间发出“砰”的一声。这种全员参与的活动,学生能边玩游戏边计算,他们当然兴趣高涨,课堂氛围也活跃有序。
第四组题是填适当的数,我利用跷跷板的原理,将算式和结果分别放在跷跷板的两边,然后,挡住一个数,让学生说出挡住的是几。这题共四组算式,分别考查了学生的顺向思维(69-50= )、逆向思维( =49-5)、综合考虑(57- =37,30= -20)的能力。随着难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断高涨。
练习题的设计只有内容丰富,题型多样,才能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参与学习的机会。有趣的练习形式,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游戏式的刺激。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遵循了习题设计由易到难的规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课堂评价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情感,只有当师生心灵相通时,学生才会用心投入,教学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会在课堂上用“我们来为XX同学鼓掌”“XX同学说得真好,我们来表扬他”等话语邀约学生来表扬那些表现精彩的同学,以鼓励更多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表扬的形式,学生固然喜欢,但所有的掌声、表扬都是老师找学生要的,显得不够真实。
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课堂上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当学生表现优秀时,我首先把内心的激动用热烈的掌声表现出来,学生们也会因这喝彩,情不自禁地为同伴精彩的表现鼓掌。自发的掌声真实而自然,欣赏之情发自内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被肯定的愉悦。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归纳一下计算方法。有一个学生很快归纳出口算诀窍。他的话音刚落,我便忍不住为他鼓掌,学生们也跟着鼓掌了。这掌声发自我和学生的真心。后面的练习中,学生们将自己的情感真实流露出来,或鼓掌,或赞叹,不做作,不虚假,不阿谀奉承。学生被这真实情感所打动,集中精力回答问题,真诚地为同伴喝彩。
在教学中,我们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的“教”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才能真正有“效”,教学的精彩也就会自然生成。
责任编辑 严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