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的方式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述知识点,无论是什么学科都需要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而创意性写生源自国外一位美术教育家,创造这种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让美术学习变得更加富有趣味,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写生;教育思考
引言:
在小学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龄,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远远大于对知识的渴求。美术作为艺术学科之一,老师更应该挖掘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而创意性写生这个理念正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提出来的,融入了创意性写生的美术不再成为单一的临摹式教学,而是引导孩子们在作画中注入自己的灵魂,让课堂变得灵活有趣。
一、创意性写生的价值
小学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应该注重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若老师只是注重学生要把画画的像的效果,就会让学生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老师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创建自我的美术认知,提高美术的鉴赏能力,最后在尝试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图像[1]。
以教材中五年级上册的《描龙画凤》举个例子,现实世界是不存在龙和风这两种生物的,而在孩子的眼中这两种生物本就带着神秘的色彩,为了激发孩子们更大的兴趣,老师可以将故事也带入到课堂中,比如是古代部落将图腾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龙的图案,老师还可以细细的讲述龙的每个部位是由哪种生物组成的,让学生跟着你的描述去想象那种情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更生动的了解到这种生物,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关于龙的的动漫影视。
在孩子的脑海中引入了关于龙的形象,接下来自然是实践出真知,老师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往画中注入自己的理解,比如龙也是端午节的一大象征之一,賽龙舟是每个端午节必有的环节,那么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把龙和端午节联合在一起,让学生画出端午节的龙,当然不同的学生也会画出不同状态的龙,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对美术学科充满信心。而像这样充满创造性的课堂不仅会极大的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从多角度的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美术素养,让他们的画作更加具有艺术感。
二、如何构建创意性写生的课堂
(一)丰富课堂内容
在小学这个阶段的课堂不应该只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构造的课堂,老师还应该着力去培养孩子们的多方面素质[2]。
例如在学画花卉的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不再拘泥于课堂的形式,可以先对课堂进行预热,简单的向学生讲述一下花卉的绘画技巧,并播放图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写意花卉的墨色之美,引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到室外赏花,学生能够亲眼看到的绝对会比口头讲述或者只是单纯的播放图片更有冲击力,而这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去描摹,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学生一定会更加的珍惜,并且对以后的美术教学更加期盼。
(二)灵感融入生活
美术是一种感官上具有美感的艺术, 一个好的美术作品一定能够给予鉴赏者极大的感染力。 众所周知,灵感来源于现实, 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它的根本一定是不能与现实脱节的。老师要从小就要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的能力,小学阶段的孩子本身就有一颗纯净的心灵,美术老师所挖掘的一定是属于孩子的那一双能够寻找美的眼睛。
以教材中的《生活中的设计》举例子,在教导的过程中,老师要先引入课堂,带动整体的节奏。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喜欢一些新颖的事物,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去了解他们所欣赏的物品,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件他认为最美的东西,并让学生自己去讲述这件东西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它的设计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这些事物中美的构成部分。在找到这些美的多种体现之后,老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在此之前,老师也可以先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材质,色彩,情感等等方面来分析这些东西该怎么设计才会更加具有大众所认可的美感。
人人都可以是小设计师,老师要引导学生,要使之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要让学生知道独特也是一种特别的美,让他们不再惧怕设计,激发他们大胆创作的心,让他们能够保持对设计的热爱。
三、多种写生形式
无论什么样的上课模式一定是为学生服务的,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模式一定是围绕学生去进行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情绪。
在美术的课堂中,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成几个组,采取小组评分的形式,让学生在作画之后相互鉴赏,找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还有家庭与学校课堂互动等等的模式,既可以加强家校联动,构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对美术课堂充满归属感。
四、结束语
合理的利用创造性写生去丰富课堂的内容,创造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影.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00(003):219.
[2]赵丽侠.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思考[J].2021(2019-11):63-64.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写生;教育思考
引言:
在小学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龄,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远远大于对知识的渴求。美术作为艺术学科之一,老师更应该挖掘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而创意性写生这个理念正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提出来的,融入了创意性写生的美术不再成为单一的临摹式教学,而是引导孩子们在作画中注入自己的灵魂,让课堂变得灵活有趣。
一、创意性写生的价值
小学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应该注重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若老师只是注重学生要把画画的像的效果,就会让学生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老师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创建自我的美术认知,提高美术的鉴赏能力,最后在尝试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图像[1]。
以教材中五年级上册的《描龙画凤》举个例子,现实世界是不存在龙和风这两种生物的,而在孩子的眼中这两种生物本就带着神秘的色彩,为了激发孩子们更大的兴趣,老师可以将故事也带入到课堂中,比如是古代部落将图腾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龙的图案,老师还可以细细的讲述龙的每个部位是由哪种生物组成的,让学生跟着你的描述去想象那种情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更生动的了解到这种生物,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关于龙的的动漫影视。
在孩子的脑海中引入了关于龙的形象,接下来自然是实践出真知,老师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往画中注入自己的理解,比如龙也是端午节的一大象征之一,賽龙舟是每个端午节必有的环节,那么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把龙和端午节联合在一起,让学生画出端午节的龙,当然不同的学生也会画出不同状态的龙,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对美术学科充满信心。而像这样充满创造性的课堂不仅会极大的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从多角度的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美术素养,让他们的画作更加具有艺术感。
二、如何构建创意性写生的课堂
(一)丰富课堂内容
在小学这个阶段的课堂不应该只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构造的课堂,老师还应该着力去培养孩子们的多方面素质[2]。
例如在学画花卉的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不再拘泥于课堂的形式,可以先对课堂进行预热,简单的向学生讲述一下花卉的绘画技巧,并播放图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写意花卉的墨色之美,引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到室外赏花,学生能够亲眼看到的绝对会比口头讲述或者只是单纯的播放图片更有冲击力,而这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去描摹,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学生一定会更加的珍惜,并且对以后的美术教学更加期盼。
(二)灵感融入生活
美术是一种感官上具有美感的艺术, 一个好的美术作品一定能够给予鉴赏者极大的感染力。 众所周知,灵感来源于现实, 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它的根本一定是不能与现实脱节的。老师要从小就要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的能力,小学阶段的孩子本身就有一颗纯净的心灵,美术老师所挖掘的一定是属于孩子的那一双能够寻找美的眼睛。
以教材中的《生活中的设计》举例子,在教导的过程中,老师要先引入课堂,带动整体的节奏。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喜欢一些新颖的事物,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去了解他们所欣赏的物品,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件他认为最美的东西,并让学生自己去讲述这件东西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它的设计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这些事物中美的构成部分。在找到这些美的多种体现之后,老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在此之前,老师也可以先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材质,色彩,情感等等方面来分析这些东西该怎么设计才会更加具有大众所认可的美感。
人人都可以是小设计师,老师要引导学生,要使之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要让学生知道独特也是一种特别的美,让他们不再惧怕设计,激发他们大胆创作的心,让他们能够保持对设计的热爱。
三、多种写生形式
无论什么样的上课模式一定是为学生服务的,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模式一定是围绕学生去进行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情绪。
在美术的课堂中,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成几个组,采取小组评分的形式,让学生在作画之后相互鉴赏,找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还有家庭与学校课堂互动等等的模式,既可以加强家校联动,构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对美术课堂充满归属感。
四、结束语
合理的利用创造性写生去丰富课堂的内容,创造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影.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00(003):219.
[2]赵丽侠.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思考[J].2021(2019-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