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失气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s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日]冈本和明
  译/苏 肯
  
  从前有个乡下老和尚。这个老和尚最不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懂”。就算有他不懂的事情,他也要不懂装懂。因为这个,老和尚没少吃苦头。
  有一天,老和尚突然肚子疼。于是请来了一位医生。医生给他做了检查之后,说:“没什么大事,只是有点腹胀。对了,你有‘转失气’吗?”
  听到这里,老和尚根本不知道“转失气”是什么。可是一向爱逞能的他顺嘴说道:“嗯……也不是没有。”
  “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嗯……我有,我有。”
  “有就好办了。你只要按时吃我开的药就好了。”
  医生回去后,老和尚立刻把他手下的小和尚叫来,说:“小子,你知道什么是‘转失气’吗?”
  小和尚摇摇头。老和尚佯装生气,说:“你竟然不知道?小子,你都13岁了,还什么都不知道,哼!”小和尚好奇地问道:“师父,那‘转失气’到底是什么啊?”
  老和尚一愣,脑子一转说道:“哼,让我告诉你算什么本事啊。这样吧,你去寺门口的花店老伯那里借一个‘转失气’,说我用用就还给他。”
  小和尚赶快跑到寺门口的花店,把老和尚的话告诉了花店老伯。花店老伯摸了摸脑袋,说:“哎呀,真是不巧,我的‘转失气’被亲戚借走了,要不然我肯定会借给老和尚两个三个的。要不你去村里私塾先生那里问问?”
  小和尚又跑到私塾先生那里这么一说,私塾先生愣了一愣,说:“哦,‘转失气’啊。前几天我用完后放到厨房,可是没想到被耗子啃坏了。真是不巧。”
  小和尚回到庙里把刚才的经过告诉了老和尚,然后问道:“师父,‘转失气’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老和尚装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说:“真是拿你没办法。我不是说过了吗,要我亲自告诉你还算你的本事啊?要不然这样吧,你去医生那儿取药的时候直接问他吧。不过,可别告诉他刚才的事情。”
  小和尚赶快跑到医生那里,取了药之后问道:“先生,刚才您对师父说的‘转失气’是什么东西啊?”
  医生摸了摸小和尚的头,说:“真是个好孩子。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像别人不懂装懂。‘转失气’啊,就是屁的意思。古代医书中把它叫做转瞬即逝的气体,因此叫做‘转失气’。”
  小和尚恍然大悟:原来老和尚、花店老伯、私塾先生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转失气”啊!他回到寺庙后,拼命忍着笑对老和尚说:“师父,医生说‘转失气’就是酒杯的意思。”老和尚暗暗记在心里,嘴上还逞强说:“今天你可知道什么是‘转失气’了吧,要好好记住,小子。”
  老和尚病好后,请医生到寺里做客。老和尚对医生说:“先生,上次您问我有没有‘转失气’,当时我没有。不过我现在有了,我想请您过目一下。”老和尚转过头对小和尚说:“快把我的藤箱拿来,里面有一套‘转失气’,一共有三只。”
  医生大惊失色,说:“哎呀,这恐怕味道不好吧。咦?好漂亮的酒杯啊!不过,我们医学中把屁叫做‘转失气’,没想到贵庙却把酒杯叫做‘转失气’啊!”
  老和尚羞得满脸通红,从此再也不敢不懂装懂了。
  (选自《环球时报》,略有改动)
  
  【简评】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的道理倒很容易理解,即不懂装懂最终会在人前自露其丑,爱小面子的结果则可能使人失掉大尊严。
  作为故事核心的“转失气”,是一个比较冷僻的名词,普通人不知道它是什么,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自从医生问老和尚之后,这个词依次在小和尚、花店老伯、私塾先生中间流传,除了小和尚,好像每个人都明白什么是“转失气”。小和尚知道了答案后,又设圈套逗老和尚,最终使老和尚出了丑。我们回头细数,原来花店老伯、私塾先生一样是在不懂装懂。“转失气”就是屁,怎么可能像花店老伯和私塾先生说的“被亲戚借走”“被耗子啃坏”呢?他们和老和尚一样,不愿说真话的原因出于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最后可就糗大啦!不过他们装得可真像,看来爱面子是人的普遍心理。
  安徒生那篇著名的童话《皇帝的新衣》和这个故事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是小孩说了真话,大人们各怀鬼胎,最终成了笑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不是人长大了、成熟了,都会把个人面子看得高于一切?如果是这样,我倒想提醒大家,要尽量在这一点上“保持童心”,如果读了故事只是一笑了之,长大后有可能会成为故事里的大人。那么你现在笑的,或许就是将来的自己啦!
   (阿 奔)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6年第9期,
  “寓言选读”栏目)
其他文献
盆景属园林艺术珍品。它运用“缩龙成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达到“聚景于盆”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的艺术美感。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是自然美和艺术美巧妙的结合,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雕刻”。  (红 枫)    【盆景艺术的历史】  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
期刊
4月26日,某地一挂着“科学技术委员会”标牌的机关门前,新拉了一横幅,上书:“热烈庆祝世界知识产权日”。  这种“日”子,能“热烈庆祝”吗?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的特定的“日”子传入我国。以今年3、4月为例,笔者从媒体上不完全了解到的世界(国际)“日”就有:  世界睡眠日(3月21日)  世界水日(3月22日)  世界气象日(3月23日)  世界儿童图书日(4月2日)
期刊
时间的使者策马而过,转眼间2007年的中考又悄然而至。虽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岁岁年年考不同。中考虽是人生的一个小站,但也对我们的未来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所以我们每个考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必须要对中考从心理上藐视,从应考上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中考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水平是中考成功的硬件;考试心态调节状况是软件
期刊
【作家档案】  厄内斯特·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
期刊
【社团简介】  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 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 6人。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   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
期刊
宾夕法尼亚大道的人行道上,矮小的她总是站在两幅标语牌之间。据说自1981年8月起,不管是在暴风骤雨中,还是在炎炎烈日下,抑或是在冰天雪地里,她从未离开。从里根到布什,从布什到克林顿,游客与行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唯独她,却一直守候在这里。有人说她是白宫的“守望者”,有人说她是美国总统永远的邻居。  这个人就是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女士。如果她愿意,尽可以随时离开这里,找到工作赚钱维持生计,也完全可以
期刊
1.B2.B3.A4.A
期刊
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诺尼磨着刀子,眼睛盯着他忠实的猎犬……这只是开始,却已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也许真正需要幸存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更是生命里蕴含着的人性。  (浩 其)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上面。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
期刊
【秧歌起源】  秧歌与高跷,是乐、舞、技三者结合的典型,其历史久远,形式多样。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
期刊
【人物风采】  张爱莲,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职教中心教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旗“十佳”园丁,市兼职教研员,数十篇论文荣获国家及自治区一等奖,并有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苦乐酸甜】  镜头再现  梦中呓语妻子误解  一位不惑之年的男教师,在普通话培训课上学得出奇的认真,而本期的培训班上谁都知道他是普通话基础最差的一个,不妨您就来听听:  轮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