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 动员社会 引导社会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a55555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诸如非典事件、飞机失事、洪涝灾害以及地震、火山爆发等等。由于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这一类事件总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在灾难性事件报道过程中,新闻媒体担负着组织社会、动员社会、引导社会的作用。地方新闻媒体要从容应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必须要有敏锐的新闻感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快速的反应机制。
  2003年10月至11月,《开封日报》面对黄河开封兰考段抢险救灾的报道,就是地方媒体应对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成功尝试。
  2003年秋季,阴雨连绵,黄河中下游连降大到暴雨。由于“华西秋雨”影响,黄河中下游遭遇百年少见的严重秋汛。渭河流域连连告急,洪水泛滥,冲堤决坝。伊洛河、沁河水位暴涨,黄河水位、流量居高不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水量最大的秋汛在黄河中下游形成,再加上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洪的影响,黄河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坝前水位陡涨,接连发生重大险情。9月18日、20日,兰考县谷营乡蔡集村护滩堤两次决口达200米。9月26日,洪水将与35号坝相连的18号护滩堤冲开500多米宽的决口,最大水深17米,平均水深10米左右,决口处洪水流量最高达1080立方米/秒,直冲蔡集控导工程35、34、33号坝。蔡集护滩堤决口后,造成二级悬河斜流,使兰考县16个行政村、1.8万人被洪水围困,还造成山东东明247平方公里的黄河滩区全部被淹,135个村庄、9.68万人被水围困。如果35号坝被冲垮,黄河主河道势必改道南移,河南、山东15万群众世代居住的村庄、家园将长期淹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古谣将再次成为严酷的现实。
  险情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分别对抢险救灾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驻豫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封堵决口成功,截断了流向河南、山东滩区的洪水,解除了对大堤和滩区村庄的威胁,夺取了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灾情一发生,《开封日报》就启动了快速反应机制,报社副总编辑亲自带队,奔赴抢险救灾一线。在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报道组的7名同志不畏疲劳,连续作战,每个人都经受住了任务繁重和身体极度疲劳、困乏的考验,每天向报社发回20多篇(幅)文字、图片,集中展示了省、市、县领导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广大干部群众昼夜奋战、顽强拼搏,参战部队指战员全力以赴、奋勇争先,河务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广大公安、交通、卫生系统干部职工不畏艰险、尽职尽责、团结战斗的波澜壮阔的黄河抢险画卷,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优势,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阅评组的肯定。
  据不完全统计,在40多天的抢险救灾中,报道组记者采写各类新闻稿件800余篇、图片150余幅。抢险救灾取得胜利后,本报刊发了长篇通讯《大河滔滔唱英雄》,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弘扬“以民为本、团结拼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黄河抢险精神的热潮,坚定了全市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战胜困难和风险、迎接新挑战、夺取新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从黄河抢险的成功报道中,我们感到地方新闻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是大有作为的。
  第一,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要发挥组织社会、动员社会、引导社会的功用,着力点是争取主动,快速反应,冷静处之,及时有效引导,这是我们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灾难性事件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引导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才能使正确的信息抢先占领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使正确的舆论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使社会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事件的妥善处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黄河兰考段险情、灾情发生后,开封日报社领导高度关注,立即对新闻报道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制订了科学的报道预案,组织了得力的报道队伍,使各类报道在第一时间内同读者见面,让读者及时了解抢险救灾前线的一举一动。在报道中,我们及时准确、重点客观地报道灾情,同时,唱响抗灾、救灾的主旋律,使人们看到党和政府率领人民团结拼搏、战胜灾难的坚强决心,也使人们了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从而使人们在灾难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在舆论的引导下,全社会都在关注抢险救灾前线的进展情况,全社会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社会各界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对抢险救灾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特别是在抢险救灾紧急时,指挥部紧急征用了大量人力、物资、车辆,确保了抢险救灾所需,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第二,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于灾难性事件,我们过去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灾害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灾害事件中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问题也往往因为没有人敢“拍板”而得不到及时的报道。某些媒体面对灾难性事件保持沉默的理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
  灾难性事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各种信息十分敏感,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相对降低,流言谣言也会相对增多。为了保证社会知情,实施社会指挥,提供社会向导,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及时、大量地发布真实信息,说明事实真相。对灾难性事件的透明公开,目前已成为形势的客观必然和公众的基本要求。
  黄河兰考段的险情、灾情发生后,《开封日报》主动应对,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自觉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通过认真研究,我们在一版开辟了《抢险救灾先锋谱》、《来自抢险救灾一线的报道》等栏目,集中刊发抢险救灾前线的事态进展情况和党政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拼搏的英雄事迹,文字和图片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抢险救灾处于紧要关头时,《开封日报》每天拿出一到两个版面进行报道,形成宣传强势和视觉冲击力,把这场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给广大读者,产生了惊心动魄的震撼力,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念,体察民情、关注民生。黄河兰考段的险情、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提出“群众利益高于天,干部责任重于山”,把群众的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并要求全体参战人员以民为本,团结拼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以人为本,应体现在对受灾群众的倾情关注上。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受灾群众的温暖关怀,这是媒体的责任。在灾难性事件中,受灾群众虽然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量的救助和关怀,但是他们的生存状态毕竟是困难的。媒体必须真实而真诚地反映这种状态,以唤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和救助。《开封日报》不但及时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灾民进行及时转移,妥善安置,大力救助的情况。同时派出记者深入到灾民安置点,如实反映灾民衣、食、住、医、学等方面的状况。报社副总编辑刘会敏深入到灾民帐篷中,实地采访灾民的吃住及孩子们学习的情况,写出了《这道坎我们一定能够过去》的现场报道。《汴梁晚报》及时发出“秋风呼啸,气温骤降,灾民急需御寒衣物”的呼吁,这些报道凸显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关怀,突出了灾难性报道的贴近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第四,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要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度,完善报社的采编协调机制、新闻策划机制和送审把关机制,正确处理好新闻、旧闻和不闻的关系。哪些要报,哪些不能公开报道,哪些要及时报,哪些不能抢报而要稳妥处理,都要按照规定精心把握。
  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度就是要把握好新闻信息的密度、政府公开声音的强度、对难点关注的热度。新闻调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报道热度和密度的宏观调节;二是新闻媒体根据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部门发出的价值信号,凭借平时积累的经验进行自我调节。新闻单位的自我调节是第一位的,它对报道的效果起着最直接的作用。这些调节包括随着灾难性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调节、根据灾难性事件的阶段性规律适时调节,把握和调节舆论引导的正面度和反向度。
  《开封日报》在这次抢险救灾报道中,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持宏观调节的动态把握,在黄河兰考段的险情、灾情发生初期,人们的关注度非常高,急于了解前方的动态,我们的报道密度大、频度大,报道面宽量多,营造宣传强势,展现了军民携手并肩作战的壮阔画卷。在抢险救灾最前线,王明义与同志们一起啃干馍,吃咸菜,喝凉水,身先士卒,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平均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最后累倒在抢险一线,使广大干群亲自感受了党的领导干部的公仆情怀,给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这些报道及时、主动、有效,受到了市委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在10月28日决口成功合龙后,我们及时地把握和调节舆论引导的度,把报道重点转向了经济建设领域,尽管当时合龙后的堤坝出现了多处管涌漏水,抢险救灾形势仍然严峻,市四大班子领导昼夜坚守一线。但我们按照市委的整体部署,报道力度适当降低,调节公众的关注情绪,强化舆论的疏导,直到抢险救灾斗争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我们又组织了一组评论,进一步弘扬“以民为本、团结拼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黄河抢险精神。回顾这次抢险救灾报道,《开封日报》没有因报道不当引起社会不安和恐慌,没有一篇报道不当而受到上级领导批评。这是由于我们准确把握了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度,才使整个报道及时、有效、主动、圆满。
其他文献
备受读者关注的“丰田撞人事件”在大河报的强力报道下,最终进入司法程序,肇事人得到了应有惩罚。大河报这组持续一周长达8000多字的突发事件系列报道,开篇气势磅礴,收尾充满人情,不仅在读者中取得了轰动一时的社会效果,带动了报纸的发行量,提升了报社的公信度,而且为新型都市主流媒体探索出了一条在新的宣传环境下如何整合采编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新路。作为全程执行报道的记者,我对此感受尤深。    “撞人事件再回
期刊
新闻的发现,需要到现场挖掘。家里或办公室里不会生产好新闻。  记得当年在报社学习时,那些老记者总是叫我们多往基层跑,多与群众交朋友。或者到报社去找某一位记者或编辑,总是碰不到人。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下去采访去了!”老通讯员们把新闻采访叫作“挖”新闻。“挖”,就是要挖空心思地下去发现,挖空心思地与群众交朋友。《武汉晨报》有一个叫王浩峰的摄影记者,“王浩峰的眼”之所以成为武汉新闻界的品牌,与他不坐
期刊
为了得到好的理论宣传效益,恩格斯对“宣传者”提出了四项要求:“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确,风格要更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304页)实际上,这四项要求同样是对新闻评论提出了审美的要求。在形形色色的新闻评论快速发展的时下,从审美诉求的角度探讨评论的距离提升、氛围营造、逻辑力量、话语构成等不仅是现实的急需,而且是新闻学“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本文意在对新闻评论中的
期刊
中宣部于1989年3月6日在关于转发《中宣部新闻研修班研讨纪要》的通知中指出:“揭露性的报道不要为揭露而揭露,而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新闻舆论监督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者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舆论监督要坚持促进解决问题的原则,注重社会效果。为使舆论监督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如有时采取揭露式,有时
期刊
2004年,经过15年“摸爬滚打”的省级卫视,又开始了摩拳擦掌,准备酝酿更大更彻底的改革:刚刚完成的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还有浙江、山东、广西,甚至远在西北的新疆等台也正酝酿大的改版。综观我国省级卫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省级卫视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苦苦探索。这里笔者对省级卫视的发展之路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以求从它的足迹看到新一轮前进的方向。    茫然    从1989
期刊
在高考录取之际,河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与大河报联手,发起“我要上大学紧急圆梦行动”。目前河南省在校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占70%左右,其中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占23%,特困生占7%。今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达26万人,比上年增加7万人,河南省希望办、大河报积极承担起社会职责,确保这部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河南商报加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河南商报原属新华社河南分社主管,是郑州报业市场的主要
期刊
1997年3月31日,穆青、冯健到豫南采访20多天折回许昌、扶沟,我们就到扶沟迎接。他们从扶沟到开封,回到郑州,又于4月3日赶到卫辉市唐庄乡,见到老朋友郑永和、杨贵,一起参观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的桃花源。这一次我们亲自体验到了穆青采访和指挥的激情,见识到常说的“激情社长”的“一景”。  那天下午风很大。飞沙走石,气温骤然下降,车一出新乡市往北,进入卫辉的牧野之原,即武王伐纣的古战场,七拐
期刊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二十一年前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1983年上半年,全国掀起了向新时期的活雷锋朱伯儒同志学习的热潮。当时我是空军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参与了朱伯儒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由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对朱伯儒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了大量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当时的广播电视部向中央写报告,希望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以号召
期刊
历史,其实就是平凡百姓命运的集合;将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串联起来,或许就是惊心动魄的历史。  ——题记    一组报道留下的一点遗憾    赵剑锋的故事,走进读者的视野,是从2003年五一节开始的。  自从有了长假,中国人的五一节便有了典型的特征:学子千里返乡,新人大宴宾朋,景点人声鼎沸,商场生意兴隆……2003年的五一节却与往年明显不同:学生照常上课,婚礼无奈延期,影院暂停营业,景点休养生息…
期刊
2004年1月3日,文汇报在一版居中加框发表了《包起帆的“金牌”究竟属于谁》的报道,并且加了编者按语说,这篇报道提出了一个分配体制中的重要问题:应该以怎样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人才创新?包起帆获得的十多块“金牌”能否归他所有?包起帆的发明专利能否参与分配?欢迎社会各界参与讨论。  包起帆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被誉为“抓斗大王”。他共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取得了16项专利,4次获得国家发明奖和
期刊